華東行記(八)大氣磅礡王者金陵,槳聲燈影奢靡秦淮(9)

作者: gz&bz

導讀第二天我們去了中山陵。想當年我和二妹來的時候都還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當時爬這近400級的台階都累得夠嗆,所以來之前一直擔心85歲的老媽行不行?當時想不行就走到哪兒算哪兒,反正也算是來過了。不過今兒也奇了,跟著導游邊走邊說,走走停停的,沒覺得怎麼樣,不知不覺就上到了山頂。別說我們,就連老太太都說,怎麼就到了?我想一來是天公作美,陰天兒但沒下 ...

第二天我們去了中山陵。想當年我和二妹來的時候都還是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當時爬這近400級的台階都累得夠嗆,所以來之前一直擔心85歲的老媽行不行?當時想不行就走到哪兒算哪兒,反正也算是來過了。不過今兒也奇了,跟著導游邊走邊說,走走停停的,沒覺得怎麼樣,不知不覺就上到了山頂。別說我們,就連老太太都說,怎麼就到了?我想一來是天公作美,陰天兒但沒下雨,氣溫適宜,不冷不熱;二來速度適中,中老年人不適宜快速的劇烈運動,但沒有壓力和負擔的適量運動是有益的;三是導游的講解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所以不覺得向上攀登有多吃力;最後則是中山陵的環境了,這兒到處是蒼松翠柏,植被覆蓋率極高,整座山就是一個天然氧吧,空氣純淨清新,我們的慢速登山就等於是在做有氧運動了。

中山陵大氣磅礡的恢弘氣度,是我去過的所有帝王、偉人陵墓都無法企及的。那一種天人合一的王者之氣,當然得之於鐘山這塊龍盤虎踞之地的天地靈氣,但更仰賴於國父中山先生人品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有趣的是鐘山又稱“紫金山”,北京故宮也叫“紫禁城”,字音相差無幾,而後者高牆深院、門禁重重,可謂壁壘森嚴,可那皇帝老兒在把危險擋在外面的同時,也把自個兒圍在了裡邊。他們的陵墓更是把地上的宮殿搬到地下,始皇帝甚至還要有大批兵馬俑的護衛。或許,這就是封建的、封閉的、唯我獨尊卻也孤家寡人的君王,與開放的、民主的、博愛的、天下為公的領袖之間最大的不同?

位於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的中山先生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坐北朝南,前臨平川,後依青山,呈警鐘型。所有建築依山勢而為,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全部覆蓋藍色琉璃瓦,同時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綠陰、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築聯成整體,渾然天成,蔚為壯觀。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則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中山先生的手跡“天下為公”。

再進為碑亭,一塊高8.1米、寬4米的巨碑上刻著由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闿手書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24個顏體鎏金大字,遒勁有力。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間設了8個平台。最高的平台有兩座華表,標志祭堂在此,後為祭堂。

祭堂是仿宮殿式建築,門楣上方是中山先生手書的“天地正氣”,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民族,民權,民生”則分列三道拱門之上。

大廳正中是中山先生高4.6米的漢白玉坐像,逼真生動,為世界著名的法國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的傑作。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上,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

堂後有墓門兩重,兩扇銅制的前門配著黑色大理石門框,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橫額“浩氣長存”。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直徑18米、高11米的圓形墓室,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遺體形像塑造的中山先生臥像,先生的遺體就安葬在其下的紫銅棺內。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