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裡就是兩條平行的胡同,稍微寬點的叫寬巷,窄點的自然就叫窄巷了,和錦裡差不多,這裡有很多成都有名的小吃,不同的是,這裡不但有小吃,還有很多著名的食府,店面、裝修、面積都比錦裡要大。可能是時間晚了吧,人流似乎比錦裡少,還是這裡的名氣不如錦裡大。可人也是很多的,這裡的建築比起錦裡,更像官宦人家一樣,有的食府前有獅子還是麒麟的,分不清。在仿明清建築制式上,可能要更精湛一些。很多大門微啟,透過半開的門,只能看到影壁牆或者屏風,不過每扇大門卻也精雕玉刻,有很多游人在門前拍照留念。而我從在錦裡時就沒再拿出我的相機,只剩下一格電了,明天要去都江堰,為了那神奇、造福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我選擇了在成都最有口碑的坊間停拍。心裡真是後悔極了,沒有帶充電器,多麼愚蠢的決定,只能用眼睛把看到的一切記錄下來。也不知道我的瞳孔在我回去時還能反射出多少。這裡也有缽缽雞、酸辣粉、三大炮,最讓我驚奇的是竟然還有當眾挖耳朵的。一位中年男子很享受地坐在椅上上,一位年紀稍輕的女的用一支很長的耳勺給那個人挖,哇,沒有想到,還有靠著這個為生的,不過在我看來,挖耳朵一直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尤其是當眾,而且自己清潔身體的事還交付給別人,就像很多洗浴的地方都有搓澡、搓背的,我從來不這樣。也有人拍照留念,也有人說:“別拍了,多惡心啊!”其實心裡也是這麼想的,隨即走開。
此次來寬窄巷志在張飛牛肉,都快走到盡頭了,也沒看到有這麼一家店。後來碰到一執勤警察,他說他也不清楚,在寬巷的盡頭有家賣成都土特產的,你可以到那裡看看。哎,之前那個女孩只是說看到,我問她具體在哪個位置,她說不記得了,只是經過時看到的,這樣不確切的信息確實增加了搜尋的難度。沒辦法,既然有特土產銷售中心就去看看,進去後一看,偶的神,這裡竟然比錦裡還貴,同樣重量的要賣38元。暈倒還不如在錦裡在買呢,可是不能再坐車回去啊,買吧,買了一袋,又拿了很大一袋的泡椒鳳爪,估計也比其他地方貴。出來後,看到路邊有買類似缽缽雞的,我已經12個小時沒吃飯了,餓的胃有點疼,買了一個藕片、一個腸。再往前走就是窄巷。這裡沒有寬巷熱鬧,人更少了,問了很多行人有沒有看到賣張飛牛肉的店,大都搖頭而過。繼續走著,終於發現一家張飛牛肉,店面不大,十幾個平方,擺滿了各種包裝的牛肉,可是一看價格,比剛才那個土特產的貴,重量依舊一樣。權衡再三,一袋帶回去太少了,這裡賣43元,哎這價格在錦裡幾乎可以買一袋半了,買吧,不能給2個朋友分一袋牛肉啊。猶豫中付了錢,准備出去找個地方吃飯然後睡覺。可是就在離開這裡不到5分鐘的路,就是窄巷的盡頭,迎面幾家是也是土特產的,而且標的是批發,我趕緊去尋找有沒有我買的那種,老爸娘很熱心地遞給我一袋,“20元。多賣還能便宜。”當時我就懵了,一樣的紅色包裝,一樣的張飛黑色頭像,一樣的重量,當時腸子不止是青的。心裡狠狠罵自己怎麼不多走一會再看看呢,怎麼不從窄巷進呢?可是錢已經到了別人的口袋,望著20元一袋,多買18元一袋的張飛牛肉,我非常郁悶地走開。
飢餓讓我暫時忘掉了剛才的郁悶,這家店的旁邊有個什麼面館,名字忘了,看裡面的人很多,就這家吧,估計這附近也沒什麼便宜的小吃啦。面條,是這裡的招牌,各種口味的面條是這裡的支柱。看看菜單,價格還可以,在6-10元之間,最後選了7元一碗的鹵肉面,特意叮囑不放辣。負責上面的小姐很響亮地應承了,這個點像個U型,大門往裡是大堂,兩邊坐滿了人,大堂的盡頭就是煮面的地方,收銀也在這裡,在這向左,又是一個廳,左右兩則也是整齊的桌椅,哈哈,這裡的椅子是長條的凳子,桌子上能看得出沒有擦趕緊的油,在這裡再左轉,又是一個廳,不過看樣子有點像包廂一類的。坐下後等著,不大一會,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端上來的,,沒有想到,7元的鹵肉面,上面竟然有幾塊肉,這裡不是片,證明肉很厚,油汪汪的,帶著醬油的顏色,也帶著成都特有的小吃招牌特色。用筷子夾起厚厚的面條,真好吃,別看這麼油,但吃起來口感很好勁道,而且鹹淡相宜,這面條我喜歡,尤其是鹵肉是和面條一起煮出來。我在上海不怎麼吃面條的,上海的面是單煮面,細細的面條中間感覺還是生的,另外他們所謂澆頭是面好了後,後放上去的,雞蛋、大排、牛肉、雪菜等事先放在一個個大的方盤子中,顧客要什麼,等面好後再放一塊上去。我不喜歡那樣的做法。而成都果然名不虛傳,迄今為止吃的任何一種都很好吃,雖然我只吃了三種。不過隨機選的仍有這樣的味道真不錯。就著熱湯,一碗面很快被我掃光,要知道,12個小時沒吃飯是什麼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