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游記(六)

作者: 閆曉二

導讀日志正文 英國游記(六) 標簽: 維多利亞 沙發 倫敦 女王 裝飾 2010-05-01 19:24 英國游記(六)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英時)晴 昨晚兒子給在美國的大姨發了郵件告訴她畢業典禮很順利,今早接到了回件她說自己很激動,我的姐姐一向很關心她這個外甥。 昨天參加畢業典禮的興奮和體驗兒子第一年留學路程的疲勞使我們晚飯後就睡了,今早6:00我們都神清氣爽地 ...

日志正文
英國游記(六) 標簽: 維多利亞 沙發 倫敦 女王 裝飾 2010-05-01 19:24

英國游記(六)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英時)晴

昨晚兒子給在美國的大姨發了郵件告訴她畢業典禮很順利,今早接到了回件她說自己很激動,我的姐姐一向很關心她這個外甥。

昨天參加畢業典禮的興奮和體驗兒子第一年留學路程的疲勞使我們晚飯後就睡了,今早6:00我們都神清氣爽地起床吃了早飯,到市中心坐上8:50的火車開始了我們的倫敦三日游。火車車廂裡很暖和,我們的座位是預訂好的,車內設施齊全,很舒適。一路上兒子說我們要去大城市了,要我們看看真正的大城市;他總說“伯明翰就是個村”,其實伯明翰是英國第二大城市,但兒子沒有住在市中心罷了;世界上不論大小國家也只能建一到兩個大城市,何況英國國土面積不大,國際性的大都市也就是倫敦。火車停的第一站是“考文垂”;在百年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伯明翰和考文垂都是英國的工業重鎮,二戰期間也成為了德國鬼子摧毀的重點,那年代這兩個城市被轟炸得很慘;我們還路過一個叫“拉格比”的城市,這是一個橄欖球城,是橄欖球的發源地。

兒子說,英國是個女人的社會,這個國家女人的地位很高。好像這話也對,從英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歷史鼎盛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到原總理布萊爾帶頭在家洗尿布贏得很高的國內支持力和眾多的擁戴者以至於我在這裡親眼隨處可見帶孩子的“奶爸”,可以證明這一點。這幾天坐火車出行,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像,一是,平日早上九點前和晚上六點後公車上的“奶爸”很多,周六、日隨時可見;再有不論在哪裡只要兩個認識的英國女性碰到一起就會不分場合唧唧喳喳地聊個不停,從會說話的小女孩到走得動路的老太太無一列外,我們去牛津、莎翁故居以及這次去倫敦的火車上,行程多長時間她們就會一刻不停地聊多長時間,而旁邊的男士們也無一列外地默默無語,要麼發呆要麼看報紙。

上午10:10我們到了倫敦,從火車站直接倒地鐵。倫敦的地鐵在一百多年前沒有發明蒸汽機時代就建成了,那時用馬拉車。英國是個島國,資源貧乏,所以英國人的島國心理體現得最明顯的就是他們很節約,現在英國境內還可以看到燒柴油的蒸汽機火車;地鐵車廂很老舊,兒子說坐倫敦地鐵像坐過山車,真還有點形像。倫敦地鐵線路算得上是錯綜復雜,主線有十五、六條,支線幾十條,可以說坐地鐵能通向倫敦的每一個角落。兒子帶著我們在倫敦的地鐵裡毫不遲疑地坐車倒車,比坐北京地鐵還熟練,我看著兒子高大的背影,心中縈繞著美滋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我們坐了兩趟車出地鐵站口展現在我眼前的是著名的泰晤士河,河的對面是“倫敦眼”(一座巨大的摩天輪纜車,夜晚每個纜車車廂都亮著燈,組合起來像一只大大的眼睛),我們沿著泰晤士河岸向東走,沿途雄偉、古老、優雅的建築貫穿全程一直延伸到西敏寺大橋,每棟建築上的浮雕都那麼精美、大氣,沿途的草坪上間隔矗立著歷史名人和像征性雕塑。來到大本鐘、國會大廈、西敏寺前,仰頭望著有數百年歷史的雄偉壯觀的建築,令人震撼的歷史和現代文化完美結合的市容市貌,使我由衷地感嘆了一句“真不愧是國際大都市啊!”拍照大本鐘和國會大廈的最佳角度就是西敏寺橋,橋上游客眾多,黑頭發、黃頭發,白面孔、黃面孔、黑面孔的人頭攢動,我想這一分鐘能在這座橋上找到超過十個以上國家的人。接下來我們排隊買票進入大本鐘身後的西敏寺教堂,我和老公每人15英鎊,兒子用學生證優惠到12英鎊。這座教堂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一千多年來這裡作為英國皇家最高統治者加冕和下葬的地方,這裡除了有歷代英國皇家統治者的棺木還有不少近千多年來對英國乃至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人物的棺木。例如有牛頓、達爾文的陵寢。不論是皇家帝王還是著名科學家、藝術家,他們的棺木都是漢白玉的石棺,表面都有各種不同精致的浮雕作裝飾,其中有一座皇家公主(年代和名稱記不清了)的棺木上用一塊很大的類似田黃石或黃晶石雕琢而成的一組天使浮雕,還有很多棺木上有很大的玉雕,這裡的棺木比起同年代中國皇家墓穴要精美豪華得多。這個教堂並不總是處在鼎盛時期,曾經也蕭條過,在14—15世紀英國的政教改革,這個教堂曾被毀壞過。最有意思的是教堂裡有一把完全可以歸於劈柴類很破舊的椅子,那是一把親歷了很多名王位繼承人的椅子,每次進行加冕儀式時在上面鋪一塊很豪華的絲絨布。我在想:難道英國人不考慮這麼破舊的椅子在哪一次加冕儀式上會突然散架嗎?近代在這裡舉行的最著名的加冕典禮就是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有8000人參加,還有數萬民眾自發地簇擁在教堂外;戴安娜王妃雖然沒有葬在這裡,但曾在這裡停棺,當年皇家很低調處理,但人們對戴妃的熱愛還是是聚集了近萬人。自1802年英國的第一位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當政,英國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這個能干的女人不僅能夠結婚生子還能帶兵打仗,還把當時割據紛爭的英國治理得非常好,並且向外擴張征,以至於把英國的殖民地撒遍世界各地;我們來到倫敦著名的中心廣場——特拉法加廣場,這廣場周圍的高樓名稱都用殖民地的名字命名,如:澳大利亞、南非、馬來西亞等等;一個女人把國家治理的繁榮昌盛還征服了全世界,這位女王在英國歷史上聲名顯赫,那個時代的英屬殖民地國家裡都有由這位女王的名字命名的建築,如:維多利亞廣場、維多利亞港灣等等;也就是在維多利亞時代中國遭受了以英國為首的八國聯軍的侵略、掠奪以及鴉片戰爭的苦難,那時中國的香港、澳門割讓給了英國,一百年後即1997、1999年由另一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把這兩個地方分別歸還給了中國。現在英國人還是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自豪,因為那時正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經濟發展遠遠領先於世界各國,所以英國在世界稱霸了近一個世紀。從這著名的皇家教堂裡能夠存有牛頓、達爾文這樣非皇家人物的陵寢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崇尚科學,只有崇尚科學才能夠國家強盛。

從教堂出來我們路過唐寧街,街對面有不少反戰游行者,看來多數是中東人,比較有秩序地在喊口號,路人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只當那裡多了一個路邊攤一樣稀疏平常,沒有人圍觀;特拉法加廣場是個“大雜燴”廣場,有人在唱聖誕歌進行募捐;有人在打著標語反戰示威;有人在表演雜耍;警察只是在周圍走來走去,只要不燒、搶、砸他們就不管。廣場中央有高高的納爾遜紀念碑,廣場的正南面是國家藝術館,我們在那裡參觀了三個小時,也不過是走馬觀花地看了三分之一,這裡收藏的藝術品都是世界頂級的作品,有達芬奇、莫奈、梵高、米開朗基羅等的繪畫都是真跡,作品以宗教題材為多,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作太誘人了,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價值連城。

從藝術館出來已經是夜幕降臨,我們在燈火通明的唐人街吃了一頓正宗的中餐,魚香肉絲、家常豆腐、暴炒腰花、一小鍋米飯,共花了34.8磅,按當天的彙價大約合人民幣400元左右。我們又坐地鐵來到兒子之前為我們訂好的酒店。

這是一套家庭式酒店,一個帶開放式廚房的廳有二十多平米,有電視、沙發,廚具、餐具包括:電磁爐、烤箱、洗碗機、烤面包機、電水壺、鍋、碗、碟、刀、叉、勺一應俱全,衛生間不大但很干淨,臥室也就七、八平米被一張大號的雙人床占滿,這裡特別適合兩個人體驗家庭生活;牆壁上有控燈、控溫按鈕,這裡是地熱很舒適。在寸土寸金的倫敦能住上這麼好的酒店還沒有花太多的錢是兒子花了很多心思找到的,兒子去年和同學來倫敦為了省錢住得很糟糕,這次兒子說父母年歲大了,不能讓父母住得不好而影響健康;兒子要睡沙發,沙發很寬但兒子睡有點短,還是我睡沙發又合適又舒服。

去倫敦的路上:

泰晤士河上的“倫敦眼”

一路雕塑

國會大廈和大本鐘

西敏寺

唐寧街對面的游行者

特拉法加廣場中央的納爾遜紀念碑

廣場上的反戰者

唱聖誕歌募捐

我們在倫敦住的酒店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