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樣小吃:豆腐花
據說,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好煉丹,長生不老藥沒煉成,不小心卻發明了豆腐。從此,中國人就沒有不愛吃豆腐的。有一次去歐洲,導游跟我們開玩笑,在海外,有中國人的地方,你只要會做豆腐,就餓不死,非但餓不死,還有可能發財。
肉可以不吃,豆腐不可以不吃。也是那次歐洲游,三天沒見豆腐,團友們就跟導游嚷嚷,能否給添盤豆腐,涼拌或麻辣的,都可以,只要是中國的豆腐,就可以。
豆腐花,比“豆腐”多了一個“花”字,意思就略微不同。簡單點說,豆腐(嫩、老)是菜,豆腐花是小吃。更簡單點說,豆腐花是比嫩豆腐還要嫩一點的豆腐品種。要打比方的話,豆腐花是女嬰的皮膚,嫩豆腐是女孩的皮膚,老豆腐是老女孩的皮膚。有個詞“吃豆腐”,意思占女孩便宜。占便宜也要占得恰到好處,太嫩了不好,那是“花”,太老也不好,那是“草”。
豆腐是最普通的吃食,形容起來卻不簡單,“白如純玉,細若凝脂”,可以跟“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的齊國公主莊姜有得一拼。唯一的區別是,豆腐不能摸。
豆腐花是一種傳統的小吃,全國都有,甜鹹通吃,名稱各異。廣東、福建等地有一種吃法是加糖水。北京不叫“豆腐花”,稱“豆腐腦”。我去北京的時候吃過,它跟上海豆腐花最大的區別是,勾芡過,入口很厚,沒那種“花”的感覺。反過來一樣,在上海定居的北京人,吃上海的豆腐花找不到北,沒那種“腦”的感覺。
各地的豆腐花,主料一樣,副料全不相同,最豐富多彩的豆腐花,也許還在飲食文化最絢麗的四川,四川稱之為“豆花”,光成都譚豆花一家就有“冰醉豆花、馓子豆花、牛肉豆花、酸辣豆花”等,可見非同一般。
上海的豆腐花只有一種,不玩花樣。但做豆腐花的小販會玩花樣,最普通的花樣就是,黃豆的品種差點,黃豆少放點。於是,在上海要吃到一碗“純的豆腐花”,比較難。
“實惠點心店”,位於曹楊路520號,很多人一下子會找不到。主要原因,它不延街,在“深巷裡”,地理位置落於著名的“西宮”裡。
老上海都知道,上海的東部和西部,分別有對應的“東宮”和“西宮”。簡稱很古代,好多外地人搞不懂,以為裡面住過娘娘。全稱很不古代,“滬東工人文化宮”、“滬西工人文化宮”,革命後的產物,工人階級做主,跟娘娘不沾邊,跟紡織女工有關系。
工人階級待的地方,比較樸實,所以就有了“實惠點心店”。初次去的人,看“實惠”的外表,怎麼看怎麼覺得不倫不類,一個用水泥砌成的外國哥特式樣建築,豎寫一行字:上海特色小吃。
裡面很大,百來平方米,最絕的,廚房也百來平方米,且敞開式。廚房那邊看著像大食堂,坐客這邊看著像大快餐店。
豆腐花非常便宜,只要1.5元。“實惠”的咖喱餃、鮮肉月餅和各式酥餅是一絕,價錢也非常實惠,“咖喱餃”1.5元,“鮮肉月餅”2元,“上海鹹酥餅”、“上海甜酥餅”1元,蘿蔔絲酥餅1.5元,這些還是在2010年10月份全國物價達到新中國成立最高價位,食品CPI達10.1%後的價格。
要一碗豆腐花1.5元,半籠五個鮮肉小籠3.5元,一個咖喱餃1.5元,共6.5元。
豆腐花盛在保溫桶裡,有客人來,服務員就把蓋子打開,蓋子一開,熱氣一冒,如玉的豆花呈現,看著著實叫人歡喜,白、嫩,還有一個字:厚。不像有的豆腐花,看著稀,不但稀,還有一汪子水。
“實惠”的豆腐花,保溫桶裡豆腐滲出的水,服務員阿姨會時不時地撇去。盛到碗裡是貨真價實的豆腐花,放點紫菜皮、榨菜末、小蝦皮、幾粒小蔥、一勺辣油、幾滴麻油、適量醬油,一碗熱熱的豆腐花被端上桌子。
先掏一掏,把豆腐花裡的作料掏勻,舀一匙到嘴。有句話叫“熱豆腐燙心肺”,可見滾燙的豆腐吃不得。這碗豆腐花,看冒煙的程度,估計已經不很燙。入口,的確沒有那份“燙心肺”,不過也還可以。豆腐花要吃燙的,需要說明,小孩子和外國人不宜!
好的豆腐花,在嘴裡最妙的感覺是:慢慢地化掉。
豆腐花作為小吃,填不包肚子,它只滿足口嘴的欲望,捎帶著滿足心靈的欲望。我這篇文章,要是讓海外華人看到的話,一定會鉤起他們的饞念,和思鄉的情緒。
吃了一碗不過癮,再來一碗,吃得口齒生香,滿心歡暢。好久沒有吃過如此純厚的豆腐花,我們家隔壁小店裡的豆腐花,那能叫豆腐花嗎?那叫水豆腐湯。
我是個很喜歡吃豆腐的人,三日不吃,腿腳酸酸,渾身會沒勁。“實惠”的兩碗豆腐花下去,套用2010年最流行的詞,那就是:
給力(1)!
注:給力(1): 作為動詞使用是“給予力量”、“加油”的意思。作為形容詞,類似於“牛”。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豆腐花店:老城隍廟小吃廣場等。
小小申明:秋葉飛起首發於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