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青城

作者: 藍玥

導讀“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喜好清靜之所的我早已對地處川西的青城山心儀已久,一個酷暑難耐之夏,便呼朋喚友、拖兒帶女的跑去山中“幽美”了一把。 (一) 結 廬 仙 境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風景區內,東距成都68公裡,距都江堰僅10多公裡。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因林木四季常青,諸峰環峙若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旅游有前山、後山之分,聽從朋 ...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喜好清靜之所的我早已對地處川西的青城山心儀已久,一個酷暑難耐之夏,便呼朋喚友、拖兒帶女的跑去山中“幽美”了一把。
(一) 結 廬 仙 境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風景區內,東距成都68公裡,距都江堰僅10多公裡。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因林木四季常青,諸峰環峙若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旅游有前山、後山之分,聽從朋友建議,我們三個三口之家便在成都汽車站花180元租了個微型面包車直赴青城後山。
在開闊的青城後山停車場與開朗爽快的老吳會合,老吳是我們將投宿接待點的負責人,我對他的准時守信和背個碩大背筐把我們大小行囊一“筐”打盡的爽快、樸實充滿好感,想到一路有這麼個當地人操持我們的食宿,我就可以心無旁鶩的游山玩水了,人未進山,心已輕松飄搖樂陶陶。
一進山谷,頓覺其“幽”。一股清潔清涼之氣似乎隨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膚之所觸一瞬間浸潤身體每一個細胞,全身上下頓覺涼爽、通泰,暑熱濕重之濁,蕩然無存。 ……孩子們是最興奮的了!像三只放籠歸山的小猴,一親密接觸土、木、山、水便忘形尖叫、歡蹦亂跳!全然不顧一路的濕滑。也難怪他們稀罕,城市再高檔的游樂設施,也不能喚起他們的感動。我始終認為,人,是大自然的孩子,只有回歸大自然的懷抱,才能體味到那博大的親切與自然。
可就辛苦我了!又要搶在隊伍前面拍攝一路游玩風情,又要呵斥小猴子們小心濕滑!可我這把老骨頭哪是玩瘋了的小猴精們對手啊,不到二十分鐘便敗下陣來,退守“媽媽兵團”。3個多小時的登山,對於一般游客來說,恰到好處——既能感受戶外活動、舒活筋骨的暢快,又不至過於疲乏酸痛。行至住所,已近黃昏,山鳥歸林,時驚空谷。雲霧繚繞中,猛一抬頭,“玄廬”亭立於前。“玄廬”是兩棟仿古木結構建築,大樓底層是客房,二樓專供茶水、餐飲。由於我們這批人是唯一的客人,便挑了小樓“抱一齋”住下,過了把別墅癮,價格也出奇的便宜,按人頭算包吃包住每人40元。踩慣了各式各色堅硬光滑的地面,這已磨損的老式木板勾起我遙遠而又熟悉的兒時回憶,便和孩子們在上面跑來踱去,刻意用鞋底扣出一陣陣“得得、哚哚”的聲音,混雜著我們會心一擠的鬼眼兒怪相、怪笑聲,周遭寂寂,青山不語,唯余天倫,心中頗有“結廬在仙境,何意車馬喧?”的竊喜。其實當時舍棄在旅游集散地投宿而到這山腰與山頂之間、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兒的地方住下,就是有心靜心感受青城之幽,事實證明,這是明智之舉。
(二)雲 水 禪 心
天下山水絕美者甚多,但難見青城之“幽”。這一個“幽”字,成乎天然,貴乎保護。由於地屬中亞熱帶四川盆地濕潤氣候,青城山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青山空翠四合,四季常青,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後人修建的小路小橋,也聰明的仿照樹、石色貌,與山林岩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
山無水不靈,山無雲不逸。我覺得青城山最美的,就在這一雲一水中。

入得谷中,澗鳴灌耳,且隨路行。時而飛濺似白練,時而蓄潭如碧玉,時而平緩如鏡……這水兒如精靈,為青山添一份靈動與活力,也一路左右著我們的思緒,愛極了那一份隔世的清冽與純淨——驚嘆、憐愛、沉醉、沉思……。青城山最大的瀑布急澗大概算前山的“**峽”(顧著安全此景拍漏了不知其名) ,頗有險、幽的氣勢,但也只是那百余米路途的水景,其余地段就鮮有水聲了,因而前山較後山,多了幾分文化沉積的厚重,卻少了幾分青山綠水的幽靜。而後山的泉水,幾乎是一路隨行的,時而小溪過隙,脈脈含情;時而飛瀑墜石,隨風飄送一層水霧,撲面而來,清爽激靈。
青城之水,最喜愛的一處,是一彎靜水繞草甸,一條無欄九曲木板路低瞰水面。木與水,平與折,樸實與無華,沉穩與靈動於這一刻和諧相生。平靜如止水之處,時有小魚倏忽穿梭、水草鮮活柔媚。常思一言——心如止水,身臨此境不禁心中感悟,心如止水如此水,有澹泊寧靜之修為亦不失生動溫和之情趣,或許,這才是 “止水”更高一層的境界吧?一時心癢,遂塗鴉一首“醉青城”, 權將此景烙於心中——“草醉暗溪糊塗書,魚嬉清澗石板畫。且攬長風恣意舞,閑摘青雲簪鬢花。”
青城之水,最特別的一處要算山腰處的翠隱湖。兩岸青山夾翠湖,湖水碧綠幽靜倒無非常之處,可當游人筋疲力盡爬了大半截山後,前路卻全在此水嘎然而止——心生“山窮水盡疑無路”的疑惑?是否我們也有陶翁記裡那漁人的福氣,可在湖水盡頭鑽過一線洞天,撥開幾叢枝椏——忽逢桃花源?
正在此時,一艘飛檐古船從潭盡處滑入眼簾——果然別有洞天!散坐船中,且晃悠雙腳,戲耍潭水,看著撐杆的大哥忽然怪笑起來——此情此景多像《天龍八部》裡姑蘇慕容家派出家丁接待訪客的場景啊,眼前這位“大哥”可別是那擅長易容術的美女朱兒變的哦?此語一出,差點笑翻小船!問過當地人,原來從這裡就可以坐索道到達山頂的白雲寺,都說旅游是身體下地獄靈魂上天堂,我是寧願身體下地獄,也要靈魂跟著“朱兒”姐姐上天堂呢。
水面不大,一轉彎就到了靠岸的小亭,在亭旁的岩石邊,卻發現個奇怪的事情——那裡供奉了一座觀音菩薩。早就久仰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怎麼此地卻供了佛教的神仙呢?一打聽聽出個傳說。相傳“青城山”原為“清城山”,後來道佛兩家相爭其地,官司打到皇帝那裡,皇上一紙詔書裁決——道居前山,佛退後山。紛爭倒是平息了,可他老人家一字錯寫,將“清城”寫為“青城”,世人礙於龍威,也就那麼傳了下來,據說上清宮收藏的詔書碑刻裡倒確也記載有此事。

青城山濕潤多雨,林繁草盛,便成全了雲。從來沒見哪一處的雲,有如此的飄逸、清雅、靈動,一股仙氣。 ……青城的雲,很白,所謂一塵不染的純潔,令人心生愛憐。“吱呀——”一聲,推門、憑欄、吸氧——青城之晨清涼寧靜,周遭郁郁蔥蔥的山林慷慨的貢獻著豐富的負氧離子,一處絕佳的天然氧吧。幾朵浮雲當空飄搖,這讓我喜愛,卻還未及陶醉。時至正午,燦爛的陽光已可以把青山的綠衣曬得油亮亮的,就在此時,讓人嘆為觀止的事情發生了——一股潔白的雲煙從谷底冒起,順著山梁徐徐上升,雲團越來越大,一青一白,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大開眼界。只是好景不長,不到五分鐘的時間,雲團便從谷底竄至山頭,繼而迅速彌漫開來化為薄霧。心想,或許神仙顯身、雲游,就是踏此祥雲吧?聽說《西游記》就曾在此山取景拍攝呢,心中正神往不矣,忽聞耳畔老公一聲暴呵驚醒美夢——“快看快看!妖精出洞就是這個樣子的哦!”三只小猴一臉迷惑加崇拜的頻頻點頭。我仙彼妖?唉,孺子不可教也!
黃昏總是給人一種平靜的浪漫,何況是這仙山之巔的黃昏。沒有工作,沒有家務,沒有操心煩擾事,只剩一個單純的自我。吃了頓簡單可口的山野小飯後,裹了件衣服,便將自己放在一處岩邊清靜之所,看雲。
此刻的雲,是柔美的。漸暗的天色,給那一層雲煙更添幾分神秘、嫵媚,若隱若現,似有還無,輕輕柔柔得彌漫開來,將一片疊嶂山峰籠於懷中,這如夢似幻之柔便將那冷峻之剛,化掉了…… 心中的點點芥蒂、斑斑塵埃也似乎隨之化掉。立此高山之巔,層雲之上,似乎沒有什麼不可以“歸去”、不可以“放下”的,先賢老子,是否正是身在此雲中時,發出那句“虛懷若谷”的感嘆?而我在一層層剝棄心靈的塵垢時,靈魂也隨之一點點輕松飄搖起來 ,發絲輕舞,衣袂飛揚,忽生一妄想——席地而坐,撫琴於膝,向那空谷撥灑幾顆高山流水的曲符,閑雲擊節,清風應和,豈不妙哉! “松海聽潮虛懷若谷,青岩撫琴影淡如雲”,逍遙如此,夫復何求?
(三)聞 道 於 心
在玄廬休憩幾日後,便匆匆拜別後山的白雲寺趕到老吳山下的住所。整個村家家戶戶搞“農家樂”形式的旅游接待,讓我大開眼界,除了我們這樣的散客外,村裡接待的多數是來避暑養身長期居住的老人。一個月花三四百元,便可以包吃包住在那裡渡過一年最難耐的酷暑,還能上百的老人們相約著早上登山晨練,下午打牌消遣,晚上田間散步,簡直成了青城腳下另一道特殊的風景。晚年安詳如此,心中艷羨不已,心裡琢磨著哪年把家裡那愛清靜的父親,愛花草的母親,愛撮牌的婆婆,愛運動的公公一起接這裡來小住幾日,想著他們一定會各得其所的歡喜樣子,心裡已經甜蜜蜜的了……
道 人
登青城前山時,是按老吳的指點取道當地人上山的“野路”,其實野路不野,一兩米寬的干淨石板路,避開蜂擁而至的游客,倒也清靜得好,不時在路上碰見或是晨練下山,或是拾袋挖草藥,或是亭坐侃大山的老人們,真覺得是碰見了些快活的老神仙!山中無甲子,不知今朝何夕?倒是種走大路看不到的情趣。
行至半山,周遭的草木忽然齊整起來,仔細一看,是一壟壟低矮油綠的茶林,不禁費解,這片不大不小的茶林,農民種一年下來怕也創不了多少收吧? 再往上行,一塊塊漂亮的蔬菜地映入眼簾!說它漂亮,是因那紅紅綠綠的辣椒、紫色的茄子、翠綠的菜葉兒都是一塵不染鮮活亮麗的掛在枝頭、鋪在田間,泛著陽光!讓我們這些常在超市望菜興嘆的大媽們羨慕得流口水——這才是正宗純天然綠色蔬菜啊!當即唧唧喳喳議論著、張望著誰家這麼有福氣,也這麼勤勞把田地伺弄的那麼好?放眼忘去,遠處有棟泥牆木棟的大房子,四周圍堆滿了干柴,想來生灶取暖都還賴此落後的方法吧。忽有一人從房後走出,似是要下地摘菜,灰發束髫、步鞋青衫——“道士!道士!”一行人全部興奮的叫起來!“是男的吧?……”“不對,女的!”“難說,男的!”道人那一頭長發忽悠了我們的智商,誰也猜不出個究竟,看多了社會上或是坑蒙拐騙或是借教生財的行為,倒是嘖嘖贊嘆此間道士的潛心悟道,修心養性,“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大道,便在這避世之所,幾分菜地茶園的歲歲年年中被詮釋著、解讀著,道家崇尚的虛懷若谷、恬淡素樸,在此間也可窺一斑了。
道 觀
不知是因道教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還是心儀它寬容謙遜、崇尚自然的思想之故,行至這中國最有名的道教祖庭——上清宮,心中親切勝於敬畏。
一面莊重的照壁擋住了俗塵惡念,出奇之處,在於正中那碩大的一個單字——“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背書四字“大道無為”,旁書一聯“放眼群峰低張袖平收峨眉雪,舉頭雙關近剪雲散作錦**”(古跡字不祥)。不敢在先賢殿前班門弄斧、胡言亂語,想我此刻有平和坦然之心,亦可與先賢頷首含笑了吧?整衣束形,於照壁前留影留念。
登上一段陡直的台階,穿過一重古藤門廊,兩棵千年銀杏掩映下的上清宮頓時給人一種如懸雲端、仙風道骨的氣勢!
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於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宮外壁岩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
殿的右側樓前有兩井並列,稱為鴛鴦八封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千手書“鴛鴦井”三字。倒讓我忽然想念後山白雲寺“諸惡莫作”許願投幣池裡游弋的一種魚——全身青灰,鱗似小銅錢,一打聽,原來那叫“金錢魚”呢!難道此魚是香火錢幣吞多了,鱗片也長成銅錢了?這就不得而知嘍。
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千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1940年前後,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文武殿右下為麻姑池,傳為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宮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三層樓的罩式高閣裡面供奉著道教教主李老君騎青牛的巨大銅像。同樣是廟宇,感覺佛教寺院更寶相莊嚴、華貴盛大,而此間道觀更簡樸典雅、處處玄機。一扇門,一道梁,都密密麻麻得寫著道義、詩詞、對聯——“鐘敲月上磬歇雲歸非仙島莫非仙島,鳥送春來風吹花去是人間不是人間”……最別有洞天的是進三清大殿前先得過一個小點的房間,一般游客不會注意到有一玄妙之處,好在我愛四處打望看稀奇,一仰頭拱穹處竟高懸一大塊陰陽太極圖案,旁書四字——“別一洞天”!呵,看來這古代的老神仙們也真是有趣,用這樣的方式引導人們悟道。
據說出院門往上是聖燈亭、彭祖峰、呼應亭和青城最高峰上的老君閣,聽說老君閣是賞觀青城三大奇觀——日出、神燈和雲海的絕佳位置。可惜我們去時,老君閣剛遭遇了火災,路已暫時封閉,只有遙望那恢弘的黑色框架,在近代畫家徐悲鴻那句"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中憑吊懷古了。
下山的路,才是正道。為供游客方便,石板路修得更加寬而平緩,路邊供休憩的涼亭用了天然的棕櫚葉和藤蔓搭建,風格一致卻花樣不同,別具匠心,甚是可愛。沿路還有不少的景點如: “慈安閣”——慈雲普覆,為善最樂;“天師洞”——聖地冠兩川放眼岷峨千派繞,大名尊五岳驚心風雨百靈朝;傳說丘處機修道的地方“朝陽洞”;古棧道“擲筆槽”;黃帝殿;天然圖畫;建福宮等等。但因為如織的游人穿梭,已讓我失去了賞玩的味口。前山山勢更險峻,卻乏水聲,好在這老林子倒讓我沿途“捕捉”了些稀奇鏡頭拍下來——差點踩到的通體翠綠似透明的青竹標蛇加我手臂嚇出來的雞皮疙瘩、毛茸茸大尾巴透過陽光在樹梢間忽閃忽竄的小松鼠、手指般粗長的血紅千足蟲、廟裡廚房灶頭懸掛的一串串黑圓圓的豆豉包、貌似蘋果卻像葡萄一樣串串相連的野猴桃、小而黑甜的野棗、懸崖壁縫巧笑倩兮的野海棠……倒也頗有些樂趣。
從“野”路及頂,“正”道下山,有種倒行道中一步步拜別仙家回歸俗世的感覺,正如老子那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我此番的千裡之行將止於足下,聞道之興方始於心中。人在途中,能上幾個坡?會跌幾條溝?可越幾道坎?鼎立山巔,躬身低谷,是否皆能虛懷若谷,寵辱不驚……? 行,發吾觀,觀,導吾思,幸也!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摸一摸口袋,要帶走的千年銀杏樹葉——還在,哈哈……
不經的感動,讓它隨遇而安。
(目睹“5.12”大地震時青城山如爆炸般硝煙彌漫,深感痛心,不知那山、那水、那人、那木可安好?唯有祈禱。)
友情提示:
……1、青城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山中消費不高,時間充裕的可在半山腰“又一村”和白雲古寨等旅游集散地農家樂小住幾日。
……2、青城前山、後山有別,前山重人文景觀,後山重自然景觀,兩山並非前山進,後山出,相隔還有十幾分鐘車程,要妥善安排好行程。
……3、青城山谷內早晚溫度比山外低很多,而且多雨濕滑,就算夏季也應准備薄長衣物和雨具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