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樣小吃:上海炒面
早年的上海,每到夏天,街頭拐角會出現許多排擋。旺旺的爐火,在夏日的夜色中顯得格外親切。趿拉著拖鞋,來上一瓶啤酒,炒一盤螺絲,再來一份炒面。看人來人往,消磨夏天的暑氣和無所向往的日子。
那時的日子,是沒有空調的房子,住著沒有理想的小子。唯有這瓶冰鎮的啤酒,和旺火中炒出的炒面,是實在的樂子。
炒面,顧名思義是炒出來的。早年雲南南路有一個常年擺的炒面攤,面放在一個巨大的扁平鍋裡炒,炒一鍋夠幾十個人吃。
排擋上的炒面,都是一份份現炒。准確地說,應該是翻炒而出,火要旺,師傅的手腕要好,在空中抖動翻轉,只要三、兩分鐘,一份香噴噴的炒面就上桌。有時候,鍋中翻飛的油,會被爐中的明火點燃,“噌”的一下,一竄老高,煞是好看,日子也就隨著這升騰的火焰,而不再低下。
後來,城管冒出來,排擋漸漸稀少。再後來,地溝油冒出來,人們不再踏足。有一次飯局,上來一份炒面,一位餐飲界的朋友吃了口,很權威的說:沒有排擋上的炒面好吃。說得不過癮,再加一句:還是地溝油炒出來的香。滿座皆笑!
炒面要用非常旺的火,一般飯店夠不上這火,也就炒不出這味。既然是《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我總不見得去尋一家今天吃,明天就不知去向的攤頭。
要尋訪,必然會有辛苦。《尋訪上海的30碗面》和《尋訪上海的30客生煎》,我都曾經到過非常遠的地方,這次也不例外。從莘莊到川沙,相信沒有人不認同,有責任的尋訪者,比較不容易。
從“徐川線”上下來,好似到了外地某個小城鎮。中心城區熱鬧非凡,偏僻小路幽靜異常。新川飲食店在一個僻靜處,川黃路22號。
從上海趕到川沙,就為吃一碗炒面,是否有些犯傻?要是你隨我走進店裡,去看看兩個大師傅同時翻炒炒面,一定會認為值得。新川飲食店偏居一隅,沒有受時代潮流裹卷,很好地保存了早年上海飲食店的規模和格局。店裡的小吃品種異常豐富,幾乎含蓋上海小吃的半壁江山。小籠、生煎、鍋貼、春卷、肉饅頭、菜饅頭,鮮肉小餛飩、菜肉大餛飩、雞毛菜炒年糕、黃芽菜炒年糕、青菜肉絲湯年糕、肉絲菜湯面、肉絲炒面等等。小店24小時經營,早上還供應甜豆漿、鹹豆漿、淡豆漿。
兩個大師傅一人一個鍋子,中午時刻,幾乎沒有休息,不停在旺火上翻炒炒面。師傅先在鍋中加油,大火只幾秒鐘就使油溫上升,加肉絲煸炒,加已經煮過的面,加醬油,然後在旺火中翻炒,最後加雞毛菜,只2、3分鐘,一盤炒面就被服務員端到我面前。
上海炒面,一定是很粗的面,否則就沒有那種硬橋橋(1)的吃口。我到現在都沒有弄懂,本邦菜為何是濃油醬赤?據說老早的年代,吃本邦菜的都是窮人,消耗大,吃口重。上海炒面,沿襲的就是本邦菜的特點,油大醬濃,吃起來蠻是豪爽。
粗的炒面,出盤後每一根都不粘連在一起,這大概是上海炒面為何不用細面的原因。更妙的是,炒面可以一根一根吃。記得有一陣歲月,我孤家寡人,夜裡睡不著,翻身起床,奔往炒面攤,要一份炒面,一根一根吃,竟然喝掉3瓶啤酒,醉眼朦朧,就著啤酒,只當一根根的炒面是一絲絲的龍蝦肉,蹉跎歲月。
上海炒面,鮮辣粉是必加調料,去膩,吊鮮。鮮辣粉,上海獨有的調料,是一種很奇怪的調料,鮮是鮮,但不像味精,放過頭會惡鮮(2)。辣是辣,可只是微辣,再怎麼放,嗜辣的人都會不過癮。鮮辣粉在上海小吃中起的作用可不小,全血湯、小餛飩、肉絲炒面、油豆腐線粉湯等,只要放上那麼點,就會增色不少,味道也會愈發獨特。這份獨特,是上海小吃的獨特,去往別處,沒有!
說句實在話,大老遠的來,又是為尋訪而來,我真恨不得把小店的小吃都吃個遍,但胃口就那麼點。再說,這份炒面,味道也只是剛好過了我的嘴,離真正最好的上海炒面還差了點。從選料上說,真正最好的上海炒面,是粗圓而非粗方。
真正最好的上海炒面,永遠是:
街頭夜色下旺火中翻炒出的面。
注:硬橋橋(1):硬邦邦 惡鮮(2):太鮮,鮮過了頭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炒面店:章氏等。
小小申明:本文首發於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