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寧寺聆聽梵唄之聲
徐作生
我幼年的時候,體質孱弱,母親曾經送我到揚州的天寧寺“出家”——買一把掃帚,一只簸箕,以及香燭之類,供奉廟中,然後由住持為我念佛,謂之“過關”,據雲日後便會免去病災。及長,偶然去揚州時,總不忘到天寧寺敬上一柱香。
可是,雖數游揚州,卻從來不知天寧寺裡有座佛教文化博物館——可能我有好幾年不曾來這裡了。近日赴揚,到寺中瞻拜,並參觀了博物館。
這個佛教文化博物館,它是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信息傳播最全面、展示手法最新穎的佛教文化專題博物館,分別利用原天寧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和萬佛樓作為主陳列廳,辟有“中國佛教故事”、“佛教與揚州”、“深深的叢林”、“觀世音的故事”、“禪宗的故事”、“佛畫世界”、“梵唄之聲” 等專題展廳。
其中的梵唄之聲,梵,是印度語“清淨”的意思;唄是印度語“唄匿”的略稱,其義為贊頌或歌詠。中國的梵唄音樂,是模仿印度的曲調創為新聲,用漢語來歌唱。中國佛教音樂的創始者應該是三國陳思王曹植。相傳,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寫為梵唄。而我則認為,他的《洛神賦》,其實是我國最早的漢化梵唄。
此刻,為了體驗一下梵唄之聲,我在屏幕上點擊了一首《大悲咒》,而後端坐在蒲團上,戴上聽筒,閉目聆聽那仿佛傳自天外的音樂,它是那麼地悠揚而清運,使人感到寧靜、致遠、肅穆、平和。在那叮咚如流泉的音樂聲中,又宛若三二好友,圍爐煮水,在茶、禪、淨的氛圍裡,陶然一味,把袂敘舊,嘆人生之滄桑……
博物館是不讓燒香的。於是,原先天寧寺的那些香客們影蹤稀疏,他們不懂得佛教的真諦,卻寧願到一些荒山野廟去叩頭燒香。
其實,在佛教教義中,世俗之人禮佛有六種供養,分別是水、香、花、果、飲食、燈明等,而敬香僅是其中的一項。以水供佛,水代表“潔淨平靜”,一塵不染。在佛教中,水還表示智慧,用來供佛的水被稱為智慧水。供香,既是對佛菩薩的恭敬,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修持方法,像征並啟示自身煩惱止息,得到無限的喜悅與自在。鮮花供佛,表示對佛陀的感恩和虔誠之心。在佛菩薩前供奉水果,並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而是教我們看到所供奉的“果”時,就能馬上想起我們將來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供佛的水果最好是圓的,代表將來成就圓滿佛果。飲食供佛是大眾對佛陀虔誠心的最好表達方式。以燈供佛,隱含著以燈破暗、像征以智能除惑的深義。供佛的燈除了傳統的油燈之外,還采用蠟燭點燈供佛。
阿彌陀佛!
2009年12月25日記於揚州平山堂下,圓舫茶院
(轉貼作者博客:***/xzs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