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裡太清宮
資料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裡的紀念性建築,初為老子廟,建於東漢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後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宗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
萬裡晴空,暖陽高照。按照原計劃,我們是要去城湖要乘船游覽,感受萬畝湖光春色的美景。出門後,媽媽卻要去老子故裡看看新建的太清宮、老君台。於是,立即改變行駛方向,上高速穿四通鎮,過渦河向東北而行。
雖然曾經多次來過鹿邑,而且因工作需要還曾經駐扎過一段時日。可是對那裡老子的故事基本都是從老人的口裡聽說的,真正去拜望老君台似乎還沒有過。
老君台、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數千米處,在一條東西線上。跟著前行的車走進一座宏大的宮殿前,三個金色的“太清宮”大字在陽光下熠熠閃爍。這就是為紀念老子以及老子的母親而修建的乾、坤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5公裡,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曲仁裡。太清宮前後兩宮相距一裡,中間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清靜河,取老子“清靜無為”之意,河上有會仙橋,據說是前後宮的男女道士共賞國家大事的地點,將前後兩宮聯為一體。今日立夏,太陽極盛,雖說是一個園子,諾大的宮院裡雖說是樹木蒼翠,但是神道之側卻無乘涼之蔭。老爸老媽都有些疲乏之態了,於是弟弟喊來了觀光車,眾人乘坐電瓶車游覽。
太極殿。雖然是建於民國初年,但是她卻擁有了漢、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材料構築成的混合性建築,太級殿可以形像地概括為漢唐礎、宋拱、明檁條。這都是因為一次次的改朝換代,那一次次的戰爭把輝煌盛大的太清宮徹底破壞焚毀,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柱礎石和豪華沉重的建築構件,於是在下一個朝代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時,都會把上年代用的基石,作為前一朝代的時代精髓保留其中,成為永世不可泯滅的歷史見證。你要是眼神好的話,可以看到部分檁條上寫著“明萬歷七年”的字樣呢!
聽導游的介紹:太極殿前的兩棵古柏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左側的高大威猛,枝杆茂盛,右側的纖細弱小,阿諾多姿,就像一對男女立在殿前守護一樣。據專家考證,這兩個古柏應為唐柏,但這與老子手植柏並不矛盾,應該是老子手植柏枯死後發出的新枝。仔細觀察,它們的紋理一左旋,一右轉,天左旋地右轉,像太極圖中的陰陽二氣,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像發生,我們也不妨理解為老子故裡的草木萬物皆有靈性吧!
後宮三聖母殿。現存的聖母殿是一座民國初期的建築,常年煙火不斷,十分興盛。據說最最鼎盛時期,是唐武則天稱帝之時,被封為天後殿。也許是因為武後想得到民眾的認可,也許是武後對女性有著特別的偏愛,也許是武後為了借助天後之封來炫耀自己的權威。這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典範之境,這裡可能是唯一一個供奉三教之祖的母親們的大殿。天後殿裡供奉的是三位老母:中間為道家之祖——老子的母親、左側是儒家之祖——孔子的母親,右側是佛家之祖——釋迦牟尼的母親。據介紹,紀念老子母親壽辰之時,當地百姓發現一棵百年老杵樹的樹枝、樹葉、樹岔處徐徐冒出縷縷白色的煙氣,仙氣四溢。百姓勝傳是老君和聖母顯靈,紛紛燒香跪拜。此後的兩個月時間,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杵樹的枝干內都會冒出白色的煙霧來,也曾請來科學家察看,至今尚未找出一個科學的解釋。這也許是老子顯靈的另一個奇觀吧!
奇井奇池。太清宮裡有望月井、九步井。九步井。說起太清宮就不得說到九步井。在太清宮的中園東側,有一座亭子,裡面是一口龍井。據說老子出生後,曾走了九步,一步一井,一井一龍,傳為老子出生時九龍取水浴體處故稱“九龍井”。現發掘出了一口,探測說其余八口井就在其南側,正待開發。望月井。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風清月圓之時,天上的明月正好投影在水井中央,正應了“天上月是水中月”的古詩意境。這口井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用古錢幣投落井中,錢幣在落水的瞬間,會發出一種類似青蛙的鳴叫聲,所以人們閑來無事,就投錢幣聽蛙鳴取樂。後人在清淘此井時,挖出很多生鏽了的古錢幣。但是現今的硬幣是不會有聲音的,我分析也許就是古錢幣中間有空,下落時風聲穿越的原因吧!
日月池。進入太清宮,沿神道而行不遠,就可以看到日月池。傳說,在老子降生、成仙時,漫天霞光,日月同時同現。更巧合的是,在2006年9月24日香港飛雁洞為老子故裡捐建太極殿奠基儀式上,又一次出現日月同輝、三雲祥集奇觀。這也許是老子故裡人弘揚老子文化的虔誠感動了上蒼吧!
唐宋石碑。各個朝代的石碑都坐落在神道中軸線上,就是人們進出的道路,這就是太清宮的神道了,大家沿著神道往前走就是老子的故宅了。據說,發掘的文物都被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現留存的只有幾通碩大的石碑。先看到了是一通宋朝的石碑:高三點多米,露出地面的僅僅只有石碑最上面的一截。再向後走,又見到一通唐碑,幾乎全在地下面了。這唐朝皇帝親筆撰寫序文,碑文正面是隸書道德經,雖然風雨剝蝕嚴重,依然有唐全碑之風韻,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元碑。不得不表一表的就是元碑,元朝皇帝受邱處機的影響,對漢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常尊崇,統一中原不久,就下了兩道聖旨對道家思想的發祥地太清宮進行保護。這聖旨碑由青石刻成,碑文為元朝楷書:“令旨使臣軍馬宮觀內不得安下,所有栽種樹木諸人不得采伐”,中國考古學會原會長徐蘋芳評價,說這個是中國白話碑文最早的一塊石碑。也是最早開始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道最高旨意。
看完幾座不同的石碑,最大感受就是石碑高度不一,宋碑略高於唐碑幾十公分。據說,這是因為黃河歷次泛濫時,造成地層淤積。最早漢朝的老子祠坍塌後就堆積在土層的最下面,唐朝的太清宮又在新的地層上重新建設。唐朝的基址被淤積後,宋朝又在它的上面新建了太清宮。所以這太清宮和開封城一樣,累加了四個不同時代的太清宮。
歷史的變遷,時代的變革,留下的還是那無形的思想之流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