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娃娃
老姨家的老生子新添了一個男丁,喜的老姨是合不攏嘴,開心的她四處打電話報喜訊,並要我和她一起去淮陽太昊陵還願。說她家的娃娃是從“陵上”(當地人對太昊伏羲陵墓的簡稱)拴回來的,她許諾今年要是生娃娃的話,一定要去還願。
程序該怎麼走,特別是她求的是龍鳳胎,結果是一男丁,該如何還願?她不是太清楚,我也不懂。於是打電話問大娘,她說一般都是孩子12歲了,已經長成人了,家人會帶上孩子,帶著四色貢品,吹響放炮去還願。可是對這樣的情況不知。再打電話問媽媽,建議到太昊陵哪裡後再詢問相關禮節,或者委托人家幫助辦理。這時,老公提議,他的一同名同學每年都在會上服務,應該知道如何辦理。於是再打電話問訊。這下可是禮節名目繁多了。
一是還願應按照許的願來還。一般都是孩子到12歲以後才還的。二是先是連續三年的廟會祭拜還願後,到12歲再大禮還願;三是許願不清楚,只說一定答謝。那就要按照孩子出生的八字來算算,何時還願最好了。抬桌子,就是把祭拜的雞、魚、肉、果品、紙錢、元寶六色禮擺上,雇人抬著,還要雇上吹響器的人,一路從午門開始,越過十二道門直達供奉女媧娘娘的大殿。把一應貢品擺上,燒香叩頭。一會就聽得我頭痛,真是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問好有關情況,頭一天先到達周口,一早五點就起身,像是要趕很遠的路似的,天還是黑黑的。春天的霧氣特別的大,車子馳出市區就被團團濃霧包圍了,連路邊的樹也看不到了,幸好有前面的尾燈閃亮,一路小心翼翼顫顫抖抖的前行。20多公裡的路好像怎麼也走不到頭似的……
終於,看到了龍湖、環城路上的燈光、萬姓文化廣場、午門還有遍地賣香的小販,一切還都在朦朦朧朧之中。喜悅的老姨也不腰疼了,也不勞累了,腳步生風。。
在太昊陵廟會上,還有眾多的民俗形式,如拴娃娃,搶旗杆,送樓子,摸子孫窯,花棒錘,以及信靈還俗,交尾泥泥狗等,這些都表現了遠古時代人們對生命起源的崇拜。
到太昊陵祭拜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去拴娃娃,在太昊伏羲陵的女娃殿的基石上,有個子孫窯,是像征子孫後代多多興旺的。記得小的時候去,看到很多女人去摸那個小石窩窩,我也好奇的前去,可是被舅媽一手拽回來了,說女孩子家家的不許亂摸。後來才知道,那都是結婚後的女子,為了求子采去摸摸的,嘴裡還要念叨著:摸摸子孫窯,子孫滿堂跑。據說,那整塊見方的巨石,已經被摸穿了好幾塊呢!
因為從古至今,人們篤信女媧既能造人,當然就能送子。婚後不育或缺兒少女,人們則到娘娘廟等處祭祀女媧,祈求賜給兒女。據說這種習俗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求子方式是“拴娃娃”,求子者在女媧神像前摸到了泥娃娃之後,將其揣入懷中,起名“拴柱”或“拴成”,帶回家中藏於床下,意即得到了娃娃,來年即可生育。也有以其他方式求子的,如往“子孫洞”裡擲石子。如摸太昊陵殿壁上的“子孫窯”等。擲石子一般是在男性求子者中進行。求子者手持7個石子(諧妻子音),往崖壁上的“子孫洞”裡擲,擲進幾個,就預示可以得到幾個兒子。“子孫洞”都很小很高,擲進去也是不容易的。摸“子孫窯”是在女性求子者中進行,摸一下“子孫窯”就算沾到女媧的“靈氣”,就能生兒育女。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的淮陽太昊陵廟會上,有許多的泥娃娃,朝祖進香者都要帶一些回去,以祈子孫滿堂。有人認為從神話史的角度考察,也有一定的道路。
此種習俗的產生和流傳,除含有對女媧神性的崇信以外,也包含有另一種民俗心理,這就是對女陰的崇拜。但就求子習俗來講,可以說是直接關聯著造人神話。如果沒有女媧造人的神話,這種習俗就不可能產生,更不會流傳。但作為原始社會的造人神話和與其關聯著的求子習俗,為什麼會流傳到今天,這恐怕不僅僅是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多子多福”觀念的影響。求生是人的本能,求子也是傳宗接代的需要,這種方式雖是違科學的,但它的確能使一些人得到一點心理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