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昆明

作者: welson2003

導讀對於我的雲南之行,昆明只是其中的一個驛站,兩次路過甚至連機場都未走出,這次卻是因要坐火車去麗江,才在昆明小住兩天。Lonely Planet上說昆明不算是第一眼美女,要慢慢地去品味。這次從上海休假歸來,終於可以體驗下我的第一眼昆明。25日下午15點到,27日晚22點離開,總共也就是55個小時,所以只是行色匆匆的昆明,倒是希望能有機會去慢慢品味這個城市。 機場和青 ...

對於我的雲南之行,昆明只是其中的一個驛站,兩次路過甚至連機場都未走出,這次卻是因要坐火車去麗江,才在昆明小住兩天。Lonely Planet上說昆明不算是第一眼美女,要慢慢地去品味。這次從上海休假歸來,終於可以體驗下我的第一眼昆明。25日下午15點到,27日晚22點離開,總共也就是55個小時,所以只是行色匆匆的昆明,倒是希望能有機會去慢慢品味這個城市。

機場和青年旅舍

90升的行李箱裡裝滿了御冬的衣物和家人的關懷,MU5803航班准時起飛,寬大的767一飛衝天,結束了上海的休假,回到雲南繼續支邊的工作。

降落昆明烏家壩國際機場的時間是14:50,一年裡第三次找不到登機牌,取托運行李時有些麻煩。機場出來就是市區,機場出口處照例有人來搭訕,卻不是問去哪裡,而是賣打火機——輾轉國內國外到過數十個機場,如此體貼及時的服務還是第一次遇到。

機場在昆明的市中心,公交站就在門口,感覺像在縣城的汽車站,非常方便,可惜兩年後機場將搬到遙遠的郊區了。在站台等來了51路,和當地人一樣有次序地上車,投幣1元到潘家灣。一路經過的基本是昆明的市中心地帶,一些主要馬路都在建設地鐵,像是來到了一個大的建築工地。不過商業中心的規模和熙熙攘攘的人流還是很符合一個省會城市的觀感。

潘家灣車站就在昆明醫學院附一院門口,內地的三級醫院往往都是規模宏大,沒有去叨擾當地的朋友,根據網絡預訂時給的指引,拖著大大的行李箱,步行到篆塘路上的大腳氏國際青年旅舍。

住青年旅舍本來應該帶個背包的,而不是大大的拉杆箱,只是這次從香格裡拉出來時因為是商務旅行,沒有把我的60升的背包帶出來,回來時就只好帶著拉杆箱了。因為要在昆明和麗江中轉,所以一路拖上去比較累,好在把要過冬的衣物都帶上了,看來能夠抵御香格裡拉冬季零下20度的嚴寒了。意外的是後來在大腳氏發現,帶拉杆箱的遠不是我一個人。

大腳氏國際青年旅舍是昆明很老的青旅了,一直人氣旺盛,遇到些一住就是幾個月的神人,不過對我來說可能住1天比較合適,在香格裡拉出發前就已經在網上預訂了所有的行程,大腳氏是通過yha官網預訂的,訂了兩天,行李太重,不高興換來換去了。發現比較合適自己獨自旅行的還是經濟型連鎖酒店。

雖說是青年旅舍,但住的不一定是年輕人。我的宿舍裡是四張床,第一天遇到一個耶路撒冷來的以色列小伙正打算退房離開去越南,後來的兩天裡我是我們房間裡年齡最小的一個了。大腳氏的公共區域做得很好,有很好的咖啡館和各種旅行指引,也有很多書籍雜志。很漂亮的屋頂花園,可惜我呆的兩天都下著雨無法使用。三樓白天有個很和藹的老保安,是我兩天裡交談最多的人。可惜前台的mm們對老外都是熱情有加,對國內的旅客愛理不理的。

大腳氏在篆塘路,邊上就是篆塘公園。後來知道篆塘是當年吳三桂坐鎮雲南時從滇池到昆明城開挖引流的一條運河,主要用來方便運送糧草。運河到篆塘形成一個湖,當年運糧的輪船早已不在,作為運輸功能的運河已經被綠化景觀替代。因為有了這樣一條運河,篆塘小區和車水馬龍的主干道以及人潮洶湧的小西門商業區隔開,靜靜地飾演著春城一個安逸的角落。

雲南的青年旅舍可能是中國做得最早、最好的了,因為最早就是因為大理有了西方的背包客才有了洋人街,才有了背包族的名稱,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事了。如今從香格裡拉的梅裡雪山到西雙版納的瀾滄江畔,都有yha鮮紅的標識,雲南也成為中國yha會員旅舍最多的省份。

金殿與荷花池

金殿在城市的東北面,靠近世博園的地方。世博這種人工的花園我是沒有興趣的,而金殿是吳三桂在昆明留下的唯一的建築。中國歷史在1644年的跌宕起伏中,吳三桂這個人無疑是最戲劇化的,他在雲南經營將近20年,到底能夠留下什麼是我來昆明最想看到的。金殿沒有讓我失望。

淅淅瀝瀝的雨,金殿的建築在一座小山上,海拔大約有2400米,卻也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山。登上山頂,就是甕城裡的金殿主體建築。雖說金殿,其實是一座銅質的道觀。銅頂、銅柱、銅質的門窗,是中國最大的銅質建築。別家的導游繪聲繪色地介紹著吳三桂的覷睨皇帝寶座的種種,不知真假,不過這位平西王爺最後的確是做了幾天皇帝了的。在邊上的一個小院裡有當年平西王所用的大刀,依稀可見當年王爺叱詫戰場的雄姿。當然更有江山美人的映襯,陳圓圓的故事更讓人感慨萬千。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有著平西王吳三桂在昆明的遺跡介紹,可以使我有更多的資料可以去追尋。《鹿鼎記》裡面所寫的當然不是正史,但仍可以看到很多那個時代的背影。吳梅村的《圓圓曲》被刻在巨大的石壁上,只不同於小說裡寫的,吳才子與陳佳人可能連面也沒有見過,卻不妨他寫出“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來奚落著昔日“衝冠一怒”的平西王爺。

吳三桂最令我感到不齒的是殺了南明最後一個永歷皇帝,1662年的四月,永歷帝被殺於囚禁的金蟬寺(在今日昆明的華山西路),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由蔡鍔提筆留下來“明永歷帝殉國處”的石碑。平西王卻在11年後,借著厚葬永歷帝打出來反清的旗號,自己做起了皇帝,終於落得一個家破人亡、滿門抄斬的可恥下場。

陳圓圓沒有等到清兵攻破昆明的那一刻,就投入蓮花池自盡了。今日的荷花池已經是一座新葺的公園,卻依稀有著當年陳圓圓隱居的安阜園的遺跡。而昔日的平西王府卻早已灰飛煙滅,如今成了省政府的所在。

明末清初的昆明幾經戰火後歸於平靜,在抗日戰爭期間再度風光,因為有了西南聯大和駝峰航線,昆明成為全國的物資和人才的集散地。更早時期有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的蔡鍔將軍,年僅31歲即任雲南省主席,又在袁世凱稱帝時首倡護國運動以保衛革命。雲南陸軍講武堂的畢業生們成為國民革命的領軍人物,而後的西南聯大更出了楊振寧、李政道等著名的科學家,縱觀全國高校無出其右者,一時間昆明成為抗戰中人才濟濟的首善之地。及至抗戰勝利後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中,昆明又成為民主的堡壘,12·1運動、李公僕、聞一多在這裡前僕後繼地開創著民主運動的先河。在雲南師範大學的校園內,至今仍保留著昔日西南聯大的舊址和紀念館。

沒有去石林、滇池那些人雲亦雲的景點,我更喜歡感受著這中華跌宕歷史的遺存,昆明雖地處西南邊陲,卻也與中原同樣傳承著中國的歷史,屢屢在重要關頭引領著中國的命運,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傳奇般的城市。800年前,當忽必烈的蒙古鐵騎從蒼山頂上一湧而下,蕩平大理國後,雲南注定就與中原一起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了。

過橋米線及其他

美食是我在異處他鄉除了歷史最感興趣的了——所以沒有歷史和美食的地方是我不喜歡的比如香格裡拉。過橋米線無疑是雲南最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但可能過於講究,在全國反不如桂林米粉、蘭州拉面那樣普遍。昆明到處有建新園和橋香園等連鎖店可以嘗到價格、味道統一的過橋米線,最具名的過橋米線應該源出雲南省蒙自縣,如同所有有名的美食一樣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不過這個不關我事。米線相比粉絲或面條有很好的韌性,爽而不膩,配以葷湯鹹鮮宜人,實在是個不錯的主食;但其配料過於繁瑣,雞肉、火腿、豬肉、鴨肉等一起燉,甚至還有不甘寂寞的海鮮、菌菇...搞得味道空前復雜,如同滿漢全席嘗了之後回味全無,作為雲南首屈一指的美食應該說是比較失敗的。不過相信最早版本的過橋米線應該更純粹一些:老湯燉雞、幾絲青葉菜、最多加些香菇,味已卓然絕頂,何須洋洋灑灑一鍋18碟地畫蛇添足。

橋香園裡除了過橋米線,還有汽鍋雞、餌絲等雲南名吃,嘗過餌絲,感覺和米線、面條又不一樣,軟軟滑滑的,吃口很淡,必定要配上濃香麻辣的湯,才能嘗出西南特有的味道。汽鍋雞就更不用介紹了,單單是造型獨特的鍋就讓人向往之,可惜在雲南沒有吃到過很好的雞。

第一天的晚餐是在小西門的一個美食廣場吃的,有雲南各地的美食,我點的是西雙版納的香茅草烤魚和菠蘿紫米飯,魚很香,有點辣,菠蘿飯卻是甜的,組合起來有點怪,不過還是吃掉大半,西雙版納在飲食上與雲貴川不同,有點接近東南亞菜,歷史上很多時候是受緬甸影響的,與密支那相反。西雙版納大概是雲南唯一在美食上比較吸引我的地方,一定會去一次。

翠湖的文林街,有家叫“印度菜菜”的小店,經營著很地道的印度菜(有文虐稱“便便餐”)。那日雨中登門,吃的是單人的套餐,果真是3碟不同深度的黃色糊狀物,配以米飯,味道倒是可口,只是不能多作聯想。

文林街除了餐館,更有各種精致的小店,麥田書店就是其中的一家。有幸看到了傳說中的老板,經營書店的同時還在酒吧兼職打鼓,也算是神人一枚。書店的書目絕對小眾化的,看到一部《史迪威公路》,心儀之。

昆明的最後一餐是在小西門的老廣東粥店,有地道的腸粉和燒鵝,吃遍中國,能認可的仍是粵菜。曾與朋友們爭論過各大菜系的優劣,我提出的標准是:除了各自家鄉菜外,最能接受的菜系才是最好的,結果一致默認是粵菜。

第一眼的昆明裡,印像深刻的是那一泓翠湖水,在初冬的季節裡,漾著淡淡的綠色。歷史的風情本該如是。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