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很想去鼓浪嶼,但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錯開。
國慶旅游回來,一直計劃再出去玩一趟,於是決定去趟鼓浪嶼。
好在,去廈門還比較方便的,於是選個周末,訂好了房,鼓浪嶼上面旅館很多,選來選去,最後選了居民區一家老別墅改建的客棧。
周五下班,背上背包就直接出發,沒有搭驢友團或者旅行團的車,一個人的旅行,更自由點,旅行的感覺也強一點。
很久沒一個人出去了,但我想我還是耐得住冷清的。同行的旅客彼此交談,也有不少是去玩的,但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沉默著,亂想些漫無邊際的事情。
到廈門,在去往輪渡的路上,遇見一個老先生,頭發花白,背著行囊,和我一起趕路,看去對鼓浪嶼很熟悉,於是我向他打聽怎麼走,他說得倒是挺明白的。後來得知,他是廈門人,後來去香港定居了,他家就在輪渡附近,於是,我干脆和他一起走。一邊走,一邊聊,我們經過了一片老城區,但他終究後來也迷了路,,也許是城市的變化太快,游子也在家門口迷失了方向,最後問了下路人,才找到方向。
我和老先生在輪渡前面的一個巷口,分了手。離第一班輪渡還有半個多小時。沒有早點攤,於是,就在巷口坐下來吃燒拷喝啤酒。燒拷的老板娘手藝不錯,據說在廈門做了十年燒烤。還有些少年人也在一邊喝酒吃肉,開心地說笑,看來廈門人民日子過得不錯。

走到海邊等輪渡,鼓浪嶼看去很近,我真懷疑努一把力可以游過去。早晨的空氣很清新,太陽正從廈門的東邊升起。對面的鼓浪嶼上滿是各色的別墅。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這是少年時代就熟悉的一首歌,很多時候,很多東西就會不知不覺地滲透進你的生命裡,比如這句大白話一樣的歌詞伴著優美的旋律多年在你腦海裡回蕩,直到有一天你站在鼓浪嶼的面前。

從鷺江道的輪渡坐船到鼓浪嶼,只要10分鐘~一到島上就有幾個野導圍上來,讓我體驗了島上居民的另類熱情。買了手繪地圖,也算為我的旅途拉開序幕。
和上海一樣,鼓浪嶼以前也是租界,於是,這個風情的小島上留下了各國各具特色的建築,童話式的、精致無比的彩色屋頂,頂著湛藍的天,發出熠熠的光。全島200多條小路卻只有96個路名。

幾乎每段路都是在上坡或下坡,每走幾步又必然要拐彎,雖然每家門口都有幾級石階,卻絕對不是“庭院深深”的感覺,每扇掩著的門背後,藏的不是古怪鬼魅的故事,而是親切如童話中的場景,累了的白雪公主走到一間小木屋,就是可以休息的地方。

走了很久,到了番婆樓之門,“番婆”是洋人女人的意思,樓裡開著slowly café。

走累了,我們便在榕樹下稍稍休息,很感滿足。榕樹是島上的一大特色,榕樹數量很多,年紀也參差不齊。海上花園門口的老榕樹被很多游客“寵幸”,大家於此爭相拍照,而島上最深處的幾棵卻無人問津。

在鼓浪嶼見到最多的花是三瓣梅,像其他的花一樣燦爛到沒有原則,卻又不是那樣太大的一朵一朵。真的,花就應該是這樣,太大的花枯萎了、凋謝了便是觸目驚心的,沒有那種落英繽紛的感覺。花瓣小一些的,風吹過,細小的花瓣飄落飛舞,多美。

有很多巷子,路邊落了一地桑葚,路面也變的略微有點發紫。走過去撿來吃,不是小時候那種酸酸甜甜的感覺,大概是因為落到地上的都是太熟的,太熟了味道就比較中庸一些。
我在內厝澳工藝美術學院附近繞了好幾圈,一直走到了海邊,再繞回來,經過一個種德堂的小廟,終於找到了客棧。這裡是居民區,鼓浪嶼在申遺過程之中大量搬遷原住民,但這裡還有不少居民居住。使鼓浪嶼有著溫熱的生活氣息,和可以觸摸的親切感,在這裡就清淨很多。基本沒有游客到此。客棧的院子裡有棵老樹,邊上有著絲瓜藤,開著絲瓜花。原來別墅已經被內外翻新,這使我覺得分外可惜,為什麼他們不只改造內部,保持外部風貌呢?
住的旅館叫程程家旮旯旅館,雖然路途有點遠,但也因此而格外的幽靜。藏在雞山路31號的程程家旮旯旅館:

極力推薦我入住的這間--海藍別致...

好在訂的房間前一天並沒有人住,可以馬上住進去。行李放下來之後。開始漫游鼓浪嶼。隨意瞎走,逛哪算哪,這才發現還有不少外觀古樸的老別墅改建的特色酒店,下次來鼓浪嶼倒不必著急訂房了。周末,仲秋的陽光照下來,很愜意,我拿著相機游走。鼓浪嶼有很多咖啡館,很多情調,比如有整別墅做的1920,1937等等,但我總擔心這迎合游客的的情調在蠶食鼓浪嶼原生態的質樸氣息。而我主要是來看看老建築。我看到:這裡的建築主要是民國遺存,異國風情中,又有中西合璧的地方,不少細部裝飾,有著歐洲古典主義的浪漫氣息,巴洛克或者洛可可都在這裡找到痕跡,看去十分華美。仿佛世紀之初的光陰在這裡駐足凝固。可惜還有不少老別墅進不去,比如鋼琴家殷承宗的故居就沒有開放,想想能在這樣的環境度過童年,真是一生一筆無可替代的財富。
鼓浪嶼沒有車,整個島需要步行,三一教堂應該是島嶼的中心,安海路,中華路等在這裡交彙,可以通向島嶼的各個方向。鼓浪嶼時常可以聽到鋼琴聲,島上有一座音樂學院,一座工藝美術學院,原來的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現在變成了福州大學的工藝美院。鼓浪嶼可謂名副其實的音樂之島,這裡的的一些家庭甚至可以組織自己一個輕音樂隊。
鼓浪嶼多小巷,這使人常常容易迷失,而更使人迷失的或者是這裡緩慢的日子和光陰。周日的時分,在三一教堂傳出的鋼琴伴奏的贊美詩,告訴我們我休息一會,不要太急迫地在人生路上奔赴目標。而安海路老牆上的班駁的陽光,門樓上靜靜矗立的雕墅都在閑散的腳步中感受時空的變幻的時候,也許,我們會在迷失中問自己,我們要的到底是哪一種生活和人生的旅途?
安海路上的老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