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上海行

作者: 檀葉

導讀 時隔五年,2010年最後一周,X10入手半年紀念日,12月27日,再赴上海一游。 五年前曾去過上海一次,當時在人民廣場、外灘和陸家嘴感受到極大的震撼,這五年間上海又經過了飛速發展,特別是舉辦了世博會,想必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我滿懷希望,想要再次體驗那種震撼。 中午的航班,飛機停靠在虹橋機場。上次是浦東機場,如今好像虹橋機場經過了一番擴建,規 ...



時隔五年,2010年最後一周,X10入手半年紀念日,12月27日,再赴上海一游。

五年前曾去過上海一次,當時在人民廣場、外灘和陸家嘴感受到極大的震撼,這五年間上海又經過了飛速發展,特別是舉辦了世博會,想必又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我滿懷希望,想要再次體驗那種震撼。

中午的航班,飛機停靠在虹橋機場。上次是浦東機場,如今好像虹橋機場經過了一番擴建,規模比浦東機場更大了,再加上附近新建的虹橋鐵路樞紐站,組成了一個 巨大的交通樞紐。但有一點給我留下了不好的印像,下飛機後坐了足足二十分鐘的接駁車才到達航站樓,怪不得飛機13:20降落,而訂票時網上顯示13:40 到達,看來這接駁車的時間也必須算在裡面。

世博期間已從新聞上得知上海地鐵總長度已居世界第一,這次算是有所體會,真的是密密麻麻四通八達,從虹橋機場到浦東機場都有地鐵直達,相當方便。從虹橋機 場乘2號線到預訂的酒店需要在人民廣場站轉乘8號線。人民廣場應該是上海最中心的位置,市政府、博物館等公共建築都坐落於此,大概相當於北京的天安門廣 場。這個地鐵站是我所見過的最大規模的地鐵站,三條線路在此交彙,裡面就像迷宮一般,客流量估計也是上海最大的。

到酒店卸下行囊後,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外灘。步行在街道狹窄、建築低矮陳舊的老城區,遠處陸家嘴的東方明珠塔時不時映入眼簾,引領我朝那個方向前行。當然我 也拿出X10打開谷歌地圖來定位及指路,可是很奇怪,在廣州的時候定位相當精確,在這裡卻很不穩定,而且往往相差甚遠,沒法用。

穿過頗有滄桑感的歐式建築(其中一座還不斷流淌洗澡水,散發出肥皂味),眼前豁然開朗,終於又站在外灘了。外灘觀景平台上人流如織,其中很多金發碧眼的外 國人,五年前我就發現,北京、上海的外國人主要是白種人,而廣州則多為黑人,不知是不是跟氣候有一定關系,當然主要原因想必還是城市地位的不同吧。

黃浦江江面開闊,西岸是百年外灘的歐式建築群,東岸是CBD林立的摩天大樓,這個畫面我們都很熟悉了。但是,我所期待的感覺卻沒有出現,五年前我一來到這 個地方,就為這壯美的景觀所震撼,如今卻很平靜。外灘比廣州的沿江路、沙面雖然更壯觀一些,但是也已經沒什麼新鮮感,陸家嘴除了環球金融中心以外似乎沒多 出什麼新的大樓,而且正如有摩天大樓愛好者所提出的,樓距過寬、造型各異是這個CBD規劃的一個缺憾,沒能形成真正統一的氣勢,與維多利亞港南岸那一排密 集樓群相比還是要遜色不少。

可能是天氣原因,發現上海雖然素有不夜城之稱,但店鋪晚上關門較早,才七八點就比較冷清了,這在珠三角城市是不可想像的。不過著名的南京路步行街還是燈火 輝煌客流密集,走在其中看著兩旁的建築和諸如“東亞飯店”之類的招牌,仿佛看到了百年前“十裡洋場”的繁華,頗有點夢幻效果。不過,我沒有走進任何一家商 店,上次與同事去寧波時就曾感慨,在這個物暢其流的時代,已經沒有“買特產”這一概念了。這也是我所認為的上海不如香港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香港還是有著很 多中國內地所沒有的商品,我喜歡在香港的書店看書。

考慮到來一次華東不容易,想去上海周邊地區看看典型的江南水鄉。咨詢了某同事之後,決定去烏鎮並住一晚。想不到這長三角真是比珠三角要大得多,從廣州到深 圳也才一個多小時,而上海到周邊地區動輒就是兩個小時以上。坐地鐵到上海南站再轉長途汽車兩個小時才到達烏鎮。與我的想像又有不同,原來這真是一個很小的 “鎮”,基本上可以說是農村,出了車站眼前只有一片荒涼。在人力車夫的熱情介紹下,被拉到景區門口,說是白天不用浪費錢進景區,找個家庭旅館住下,就到景 區外尚未開發的老街走走,晚上再進景區看夜景。

就近找了一家旅館,放下行李後由店主親自駕駛摩托車帶到老街附近。走了一會失望了,這不就跟我湖南老家的老城區差不多嘛。後來走到景區附近,不要門票的地 段,才看到不錯的江南古鎮風光,正如當地人介紹的,就像茅盾筆下的場景。找了家飯館吃了點東西,發現還不錯,由於飲食習慣不同,以前到華東最不滿意的就是 吃飯,這次是例外,看來這一帶的菜肴還相當好吃。吃完又走了走,免費的地段就逛完了,感覺這個地方還是太小了,過一晚上估計夠嗆,決定返回上海。回到旅館 找店主退了一半的費用,到車站坐車,晚上回到上海。

這次到上海感覺最好的是豫園。這一帶大概是上海老城的發源地吧,經過了翻新,改造成景區。發現這裡才是真正的江南風光啊,亭台樓閣,商肆繁華,套句我非常反感的惡俗的網語,神馬烏鎮、周莊、蘇州、無錫都是浮雲。這也是在廣東所看不到的景色,正是此景只應江南有,嶺南哪得幾回見。

來到豫園當然要嘗嘗聞名遐邇的南翔小籠包,樓下站著排隊站著吃,樓上設有“雅座”,我就上樓了。小籠包一籠六個,最便宜的也要三十五元,最低消費六十元一 人,價格真是不菲。坐在座位上等了半個多小時,我點的包子才陸續上來,吃後覺得,當然很好吃,但比起這價格來還是不能說物有所值,跟廣東的點心相比也只能 說稀松平常。

從豫園出來,到江邊坐輪渡去陸家嘴。船票兩元,還是很實惠的。這船似乎比香港的天星小輪新一點兒。到陸家嘴後,還是感覺,跟五年前相比看不出什麼變化,當 時感到很新奇,現在覺得很平常。坐上觀光車,環繞CBD一周,順便買了環球金融中心的觀景門票,一百元到達94層423米,上去後可再補票五十元到100 層472米的號稱世界最高觀景台。本來在東方明珠塔和環球金融中心之間糾結了一番,後者雖然高出不少,但前者位置靠江,更方便俯瞰上海,後來考慮到在廣州 都登上了433米的電視塔觀景台,東方明珠350米的觀景台太矮了,還是將高度作為首要標准選擇了環球金融中心。

登上472米“觀光天閣”後,陸家嘴的另外兩座地標——東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廈都在腳下了,感覺確實不錯。不過由於天氣不是很好,浦西看不清楚。另外發現, 在這座大廈後面,是一大片低層的住宅樓,難道環球金融中心已經是CBD的邊緣了?下一個攀登目標定為香港環球貿易廣場,雖然位於393米的觀景台不如環球 金融中心和廣州塔,但俯瞰香港所獲得的景觀應該會更好。

從珠三角來上海旅游,自然地會時不時將上海與香港對比。之前有位去了上海的同事堅持上海比香港好,再加上世博期間媒體的宣傳,令我很好奇,難道上海真的已 經超過香港了?這次親見,發現並非如此,上海比香港仍有較大差距。雖然上海規模巨大,但若論繁華、時尚及文明程度等方面,則香港仍有絕對優勢。之前曾做過 歸納,上海與香港,就像中國與日本,前者勝在規模及長遠發展前景,而後者勝在積澱、細節。也許從長遠來看上海真的能超過香港,但至少目前香港還是領先,而 且,上海一片平原,沒山沒海(上海是沿海城市但不是海濱城市),徒有高樓,景觀單調,香港山環海抱,摩天大樓與山海融為一體,正如孫中山贊美南京所說 的:“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難免產生歸屬感。表兄在重慶讀研,畢業後留在了重慶附近一座小城,對以重慶為首的川渝地區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來廣東出差,言語中總 是流露出以重慶為榮的情感。現在交通發達,單個城市的特性逐漸淡化,城市群的時代已經到來,你不會僅僅對單個城市產生感情,因為同一區域同一城市群內的不 同城市之間,地理環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非常小。如果你工作居住在蘇州,那你的生活範圍和心靈歸屬應該是整個長江三角洲,而龍頭則是上海;如果你家在 株洲,那你到外地旅游時肯定會將以長沙為首的整個長株潭地區拿來對比。無論從經濟還是文化的影響力來看,香港都是珠三角的龍頭,而珠三角是我所生活的地 方,我的家在香港的後花園。

從上海回來後,我迫切地期待著再去一次香港。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