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是一個面積1.91平方公裡的小島,是廈門旅游景點中最具魅力的景觀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日光岩是鼓浪嶼的主要景點,包括日光岩和琴園兩部分。
鼓浪嶼的音樂史源遠流長。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
島上的第一架鋼琴為菽莊花園的主人林爾嘉所有,時間是1913年。
從商業街龍頭路直接步行即可到達鼓浪嶼音樂廳。1987年建成。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是目前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這裡展出了40多架美國、英國、法國等地的古鋼琴。
全島數十條街巷路路相通,找不到一條死胡同。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裡。以輪渡碼頭為起點,向東往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莊花園-港仔後浴場-鼓浪石-鼓浪別墅-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工藝美術學校-內厝澳-燕尾山-三丘田旅游碼頭-海底世界-輪渡碼頭。
從輪渡碼頭到皓月園之間,路邊海灣礁石兀立。這一帶被稱為鹿耳礁。
大德記浴場兩側礁石障浪,沙灘背倚山谷,沙厚而坡緩,海水澄碧清澈,波平浪靜。是廈門天然海濱浴場之一。
觀海園位於鼓浪嶼東南隅,這裡的海浪呈弧形,岸線曲折起伏,礁石凸兀,岬角多多,綠樹成蔭,樓宇參差,山、海、園、林相映成趣,碧靜清幽。
菽莊花園座落在鼓浪嶼港仔後,建於1913年,主人林爾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台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願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建築分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
港仔後海濱浴場位於菽莊花園西面,兩者毗連在一起。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是理想天然海濱浴場。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乃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西部的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占地面積200多畝,三面環山,南面朝海,成馬蹄形,這裡冬季氣溫高於市區,是一處天然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引種馴化基地。
鼓浪嶼的建築總體看非常美,但保護並不好。有幾種狀態:1、機構使用,或個人所有,或商業所用,維修保養不錯。2、仍有人居住,維修保養還不錯。3、被作為出租屋,維修保養就很差了。據島上人說,租住人有島上學校的師生、來島經商者、在廈門從事收廢品之類職業者(鼓浪嶼租金低)。4、無人居住也不維修保養。據說大多房主49年時跑了,現在有的找不到後人。房子就沒人維修保養,也不好處理。
房子如果有歷史價值,門口就會有一塊黑色的牌子,上書“重點歷史風貌建築”,“XX路XX號”。但並沒有介紹,也沒有說原房主是誰。
鼓浪嶼建築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受西方的影響很深。除少數中國式的大宅院落和廟宇之外,諸多建築或多或少汲取西方建築的藝術精華,有的則是直接模仿歐美的建築風格。1842年《南京條約》後,西方人占據風景姣美的地方構建別墅。1902年,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各國傳教士、領事、商人爭相買地建房,掀起了鼓浪嶼房地產業的第一次熱潮。工部局大量出賣土地後,出現了華僑投資鼓浪嶼房地產的第二次熱潮。在這兩次熱潮中,號稱世界建築史上三大柱式的陶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紛紛粉墨登場,各展雄姿。除此以外,哥特式尖頂的鐘樓、伊斯蘭圓頂建築和教堂、民居彩色玻璃等建築風格,也相繼在島上出現。據統計,到1937年,鼓浪嶼建有586幢各式各樣的別墅。這些別墅或規模宏大,或小巧玲瓏,有的散落於山坡地、有的矗立於海邊礁石中,將鼓浪嶼點綴得美不勝收。
鼓浪嶼的建築類型主要有宗教建築、園林建築、民居建築、異國風格建築四大類。鼓浪嶼的美,還在於它的建築之美。以至於“萬國建築博覽”成為鼓浪嶼的另一雅稱。
廈門小吃
鹹點主要有燒肉粽、魚丸湯、蝦面、薄餅、芋包、蠔仔煎、土筍凍、沙茶面、油蔥果、炒粿條等等;甜食有花生湯、圓仔湯、貢糖夾餅、炸麻花、炸棗、炸蒜、面茶等。介紹幾樣:
(由於更多的介紹中難免涉及地址,不符合在此發表的要求。有興趣的請到我的博客觀看)http://***/u/128003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