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泉州游之廈門(2)——景點與小吃

作者: 懷舊的JDC

導讀廈門景點(從網上收集後整理的,供參考) 鼓浪嶼是一個面積1.91平方公裡的小島,是廈門旅游景點中最具魅力的景觀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日光岩是鼓浪嶼的主要景點,包括日光岩和琴園兩部分。 鼓浪嶼的音樂史源遠流長。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 島上的第一架鋼琴為菽莊花園的主人林爾嘉所有,時間是1913年。 從商業街龍頭路直接步行即可到達鼓浪嶼音樂廳。1987 ...

廈門景點(從網上收集後整理的,供參考)
鼓浪嶼是一個面積1.91平方公裡的小島,是廈門旅游景點中最具魅力的景觀之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日光岩是鼓浪嶼的主要景點,包括日光岩和琴園兩部分。

鼓浪嶼的音樂史源遠流長。島上有100多個音樂世家。

島上的第一架鋼琴為菽莊花園的主人林爾嘉所有,時間是1913年。

從商業街龍頭路直接步行即可到達鼓浪嶼音樂廳。1987年建成。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莊花園的"聽濤軒",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是目前全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這裡展出了40多架美國、英國、法國等地的古鋼琴。

全島數十條街巷路路相通,找不到一條死胡同。一條環島路,全長6公裡。以輪渡碼頭為起點,向東往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莊花園-港仔後浴場-鼓浪石-鼓浪別墅-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工藝美術學校-內厝澳-燕尾山-三丘田旅游碼頭-海底世界-輪渡碼頭。

從輪渡碼頭到皓月園之間,路邊海灣礁石兀立。這一帶被稱為鹿耳礁。

大德記浴場兩側礁石障浪,沙灘背倚山谷,沙厚而坡緩,海水澄碧清澈,波平浪靜。是廈門天然海濱浴場之一。

觀海園位於鼓浪嶼東南隅,這裡的海浪呈弧形,岸線曲折起伏,礁石凸兀,岬角多多,綠樹成蔭,樓宇參差,山、海、園、林相映成趣,碧靜清幽。

菽莊花園座落在鼓浪嶼港仔後,建於1913年,主人林爾嘉,又名叔臧,園名即以他的名字諧音而命名。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失敗,翌年割台灣給日本,林維源及其子叔臧不願當亡國奴,遷到鼓浪嶼居住。建築分藏海園、補山園兩部分。

港仔後海濱浴場位於菽莊花園西面,兩者毗連在一起。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是理想天然海濱浴場。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乃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西部的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占地面積200多畝,三面環山,南面朝海,成馬蹄形,這裡冬季氣溫高於市區,是一處天然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引種馴化基地。

鼓浪嶼的建築總體看非常美,但保護並不好。有幾種狀態:1、機構使用,或個人所有,或商業所用,維修保養不錯。2、仍有人居住,維修保養還不錯。3、被作為出租屋,維修保養就很差了。據島上人說,租住人有島上學校的師生、來島經商者、在廈門從事收廢品之類職業者(鼓浪嶼租金低)。4、無人居住也不維修保養。據說大多房主49年時跑了,現在有的找不到後人。房子就沒人維修保養,也不好處理。

房子如果有歷史價值,門口就會有一塊黑色的牌子,上書“重點歷史風貌建築”,“XX路XX號”。但並沒有介紹,也沒有說原房主是誰。

鼓浪嶼建築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受西方的影響很深。除少數中國式的大宅院落和廟宇之外,諸多建築或多或少汲取西方建築的藝術精華,有的則是直接模仿歐美的建築風格。1842年《南京條約》後,西方人占據風景姣美的地方構建別墅。1902年,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各國傳教士、領事、商人爭相買地建房,掀起了鼓浪嶼房地產業的第一次熱潮。工部局大量出賣土地後,出現了華僑投資鼓浪嶼房地產的第二次熱潮。在這兩次熱潮中,號稱世界建築史上三大柱式的陶立克柱式、科林斯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紛紛粉墨登場,各展雄姿。除此以外,哥特式尖頂的鐘樓、伊斯蘭圓頂建築和教堂、民居彩色玻璃等建築風格,也相繼在島上出現。據統計,到1937年,鼓浪嶼建有586幢各式各樣的別墅。這些別墅或規模宏大,或小巧玲瓏,有的散落於山坡地、有的矗立於海邊礁石中,將鼓浪嶼點綴得美不勝收。 

鼓浪嶼的建築類型主要有宗教建築、園林建築、民居建築、異國風格建築四大類。鼓浪嶼的美,還在於它的建築之美。以至於“萬國建築博覽”成為鼓浪嶼的另一雅稱。

楊家園(鼓新路27-29號)——楊家園共有4幢歐式別墅,大約建於1913年前後,現編鼓新路27-29號,安海路4-8號。以鼓新路的"忠權樓"最有氣派,以安海路的別墅最為漂亮。注:現在有一間是培訓班,可以進去。

八卦樓(鼓新路43號)——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總建築面積3710平方米,高25.7米。圓頂高10米,有8道棱線,置於八邊形的平台上,頂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稱"八卦樓"。八卦樓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

船屋(鼓新路48號)——宅基地呈長三角形,別墅如海輪甲板上的船艙,登三樓俯視,宛如一艘正待遠航的海輪,現編鼓新路48號。船屋建於1920年,由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

彙豐公館(鼓新路57號)——1876年,彙豐銀行選址在筆架山的斷崖頂上,蓋起占地400平方米的英式別墅。基樁打入岩石,異常牢固。公館結構呈丁字形,三面回廊,多邊鈍角。 

黃榮遠堂別墅(福建路32號)——建於1920年,以歐陸風格為主,現編福建路32號。注:現在是藝術學校,可以進去。
海天堂構中樓(福建路42號)——晉江旅菲華僑黃秀火良,於20年代與同鄉黃念憶在福建路蓋起一組5幢歐式別墅。樓群正門門樓上書"海天堂構"四字。這5幢別墅采用中國建築傳統的對稱格局,以中樓為主,向兩側展開,中心建一廣場,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注:現在商用,要60元門票。福建路34號和36號也是海天堂構的建築。

福建路22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福建路24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怡園”,林鶴年故居。 林鶴年,愛國詩人,其父林遠芳和他本人都被清政府授予一品頂戴花翎,其子林軻存也被清政府授予二品頂戴花翎。?

福建路28-30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福建路44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八角樓(鹿礁路11-19號)——八角樓在林氏府內,建於1915年,屬法式建築,有南歐風格,兼有巴絡克韻味,現編鹿礁路15號。注:在裝修中。

原日本領事館(鹿礁路24號)——原日本領事館。建於1897年,也是英式建築,所不同的是地下有隔潮層,使用西洋雙柱桁架,具有維多利亞時代的某些建築特征。女牆和廊下采用閩南土陶花瓶裝飾,古樸典雅。在日本領事館一側,是日本警察署及其公寓。建於1928年7月,具有東洋建築風格。如今,這三幢房屋均為廈門大學的教工宿舍。注:鹿礁路24號院門口標的是“原日本警察署”。向右邊轉過去才能看到“原日本領事館”的牌子。它的右邊就是天主堂(鹿礁路34號)。

天主堂(鹿礁路34號)——天主堂建於1917年,為哥特式建築,其特點是目光所及均為尖形,拱、門、窗、塔以及女兒牆的鏤空裝飾均呈尖形。室內天花為彩藍色珠網結構,繁褥華麗,是廈門僅有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現編鹿礁路34號。注:再向右轉過去是“鹿礁路85號”也是重點歷史風貌建築。再過去就是“海天堂構中樓(福建路42號)”和“黃榮遠堂別墅(福建路32號)”

鹿礁路85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金瓜樓(泉州路99號)——金瓜樓,現編泉州路99號,因樓頂有兩個"金瓜"而得名。金瓜樓建於1922年,1924年由旅菲華僑黃賜敏買下作為住宅。注:從金瓜樓向上走,到一個十字路口。左邊有個小酒吧,右邊有個小學,這時向前走(上坡),過一個廁所,一直走到門楣上有“西林”兩個字的門口(這是日光岩的後門),對面就是“林屋”。回頭走到十字路口,向小學方向走到一個路口就是“三一堂”。

林屋(泉州路82號)——林屋1927年建成,由房主的兒子林全誠設計。林屋現編泉州路82號。注:在日光岩後門對面。不好找。好像沒人住。院子裡積滿了落葉。也進不去。

三一堂(安海路67號)——鼓浪嶼三一堂建於1934年,由美國歸正會的新街堂、竹樹堂以及英國長老會的廈港堂3個禮拜堂住在鼓浪嶼的信徒聯合籌建。取名三一堂,表明是三個堂會合一的產物,也符合三位一體的教義。注:面對三一堂正門,走右邊一條路。這條路左邊走向一個山洞,右邊是上台階。走台階,這就是筆山路。一直向上坡走,到出現好多房子,右邊有條下坡的小路。這裡左邊就是春草堂,右邊有一棟是觀彩樓。順那條小路下到底,右拐就是亦足山莊。再向前走到另一個路口,就是會審山堂。

會審山堂(筆山路1號、3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相當原來的審判機構。注:已成出租屋。

觀彩樓(筆山路6號)——筆架山頂,有一幢風格獨特的歐式別墅,因形如花轎,故人稱"新娘轎子",又因在樓上可觀賞到美麗的落日彩霞,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觀彩樓",現編筆山路6號。

春草堂(筆山路17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亦足山莊(筆山路9號)——建於20世紀20年代,為同安籍越南華僑許漢所建,現編筆山路9號。

原美國領事館(三明路26號)——建於1930年,為二層羅馬式紅磚樓房,設有地下室和樓頂夾層,形體秀美,現編三明路26號。

林語堂故居(漳州路44號)——林語堂故居是其夫人廖翠鳳的家,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原為二層別墅,因年久失修,已塌圯一層,現編漳州路44號。(在42號與46號之間的一條小巷裡,成了出租屋)。林語堂結婚的廳堂、新房仍在。林語堂在鼓浪嶼求學,寄寓這裡並結婚。

原英國領事館(漳州路5路)——1844年,第一座洋樓英國領事館在鼓浪嶼建成。這裡曾有兩幢洋樓,分別建於1844年和1870年。注:據當地人講漳州路5號是領事官邸,領事館在碼頭對面,現在是鼓浪嶼管理處。

馬約翰舊居(漳州路58號)——馬約翰是清華大學體育教授。

黃家花園中樓(晃岩路25號)——南安金淘人黃奕住於1921年建成黃家花園南北樓,現編晃岩路25號。注:進不去,是什麼辦公室。旁邊是足球場,據說是中國第一個足球場。

晃岩路20號——重點歷史風貌建築。

晃岩路37號——原女子師範學校。

殷宅(雞山路16號)——為鋼琴演奏家殷承宗青少年時代居住的房子。建於1925年。1942年殷承宗出生在殷宅,他12歲考取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離開故居。現仍由殷承宗的二哥、廈門音樂學校校長、鋼琴演奏家殷承典居住。

李清泉別墅(漳州路的李家莊)——李清泉,晉江籍旅菲華僑。1926年他在升旗山麓建成中西合璧的三層別墅,正面有羅馬式大圓柱,莊嚴穩重。

對歷史建築有興趣的朋友,最好先在網上做點功課。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於五老峰下,廈門大學大門旁。建於唐朝會昌、大中年間,初名泗州寺,五代時曾稱泗洲院,宋代又易名為普照寺。元朝至正元年一度荒廢,明朝洪武元年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23年重建,因為寺院是觀音菩薩的主要道場之一,又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

南普陀占地3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加上左右廂房、鐘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舍,所有建築依山傍勢、層層托高。

天王殿前,有放生池和荷花池、涼亭。建於清光緒30年。兩池之間,有1993年建的七佛塔,由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等七尊佛像組成。南普陀鎮寺之寶為明朝觀音塑像。又藏有清乾隆御碑八塊。

自唐末開山以來,南普陀寺本由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4年,臨濟宗的轉逢和尚,將之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會泉法師當選為第一任方丈,接著是太虛、常惺、性願、覺斌、大醒、會覺、廣心、慈舟、妙湛。該寺高僧輩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轉逢和尚、會泉法師、太虛大師、弘一律師和妙湛法師等。

五老峰——廈門八大勝景之一,五老凌霄以其挺拔秀奇著稱。

報恩塔——大雄寶殿前面的兩個報恩塔,是1992年建。

鐘樓與鼓樓——天王殿後兩側對稱排列鐘樓、鼓樓,亦稱伽藍神殿和地藏王殿,是1921年轉逢和尚任南普陀方丈時募建的。

天王殿——也稱彌勒殿。

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

西方三聖——位於天王殿之後,是全寺最宏偉的建築,由轉逢和尚於1932年重建的。殿內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

大悲殿——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是寺內最有特色的建築。大悲殿是明代惠安王益順設計的, 1930年大虛法師在華僑資助下重修,原為木結構,大悲殿為八角三重飛檐,全以鬥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鬥拱,不用一支鐵釘。仰視藻井,別致美麗。後因白蟻侵蝕嚴重,1963年換成鋼筋水泥結構,增加了1米高度。三重飛檐,由下向上逐層向內收縮,每層檐頂都是八角形,角上雕著龍尾。殿頂正中立一葫蘆寶塔,塔頂兩邊雕著龍頭。

觀世音菩薩——殿內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安詳。其余三尊為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各一。藏經閣其為兩層文物樓。建於1936年。樓下為法堂,懸掛著四幅古代虞旁的真跡墨寶。樓上收藏著上萬冊佛經和大量文物珍品,其中以28 尊玉佛最為珍貴,又稱玉佛寶殿。

佛字石刻一一南普陀寺內景色秀美,寺後五峰林立,謂為“五老凌霄”,綠樹兀石間,有碧泉、淨業洞,大虛亭、兜率陀院、須摩提國、阿蘭若處等古跡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藏經閣閣後的懸崖上有巨大的“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國內罕見,書法雄勁,為光緒清光緒乙已年(公元1866年)寺僧振慧和尚所書。

摩崖石刻一一不遠處有明代抗倭名將陳第、沈有客的石刻,全文是“萬歷辛醜四月朔,三山陳第,宛陵沈有客同登茲山.騁望極天,徘徊竟日”。另有愛國將領蔡廷鍇手書“大好河山”遺跡。
胡裡山炮台

胡裡山炮台位於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竣工於清光緒二十二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內開砌暗道,築造護牆、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了望廳等。

胡裡山炮台配備了當時最優的裝備,特別是兩尊280毫米口徑,射角為360度的克虜伯大炮。在1937年的抗日保衛戰中,擊沉日軍“箬竹”型13號艦。

集美鰲園

集美東南海邊有一座小島,因形似海龜,故稱之為鰲園。1950年,陳嘉庚先生回國定居時,將這一島嶼擴填成園,占地近九千平方米。園中共有650多幅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青石雕,是閩南石文化的主要代表作。

鰲園可分為三部分:門廊、集美解放紀念碑和陳嘉庚先生的陵墓。

門廊長50米,兩邊的石壁上部是精美的青石浮雕,雕刻著中國古今歷史故事58幅畫面。

“諸葛亮馬前課”是左邊雕廊的核心。馬前課是諸葛孔明的預言,從占卦得之,自三國起每朝四句,清朝四句是:“水月有主,古月為君,十傳絕統,相敬如賓”,根據陳嘉庚的解釋,“水月有主”指清朝,“古月”指胡人,即滿族人。意思是:滿清入主中原,由皇太極到宣統皇帝,傳至十世而亡,但末代皇帝退位時並未遭到殺害,而是對他給以禮遇,滿漢兩族人民也和睦相處。民國四句是“豕後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來無咎”,“豕”指辛亥年,即豬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這一年為壬子年,即鼠年,正是豬年與牛年之間。“千人一口”指“和”字,“五一”倒置,指“七七”事變,小國欺凌大國,“朋來無咎”指聯合世界各國組成反法西斯同盟。意思是:辛亥革命第二年即1912年,軍閥伍庭芳到南京與孫中山講和,“七七”事變爆發後,由於同盟軍的幫助,結果取得勝利。接下去四句“四門乍辟”指日寇攻陷南京,“突如其來”指珍珠港事件。“晨雞一聲,其道大衰”,是指日寇侵華戰爭以1945年的失敗告終,“雞”指雞年—1945年,“道”指日本武士道。接下去四句“拯患救難,是唯聖人,陽復而治,晦極生明”,意思是聖人毛澤東把人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黑暗過去,光明到來。下面四句“賢不遺野,天下一家,無名無德,光耀中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新政協籌備會,天下人民親如一家。“無名無德”為老子所言,是說世界上如果人人都有人格有道德,就無所謂名德之人了,也就達到世界理想境界了。這是指新中國領導人不計名利,甘當人民公僕,中國前程一片光明。最後四句“占得此課,易數乃終,前古後今,其道無窮”,乃全書結語,意為占卦至此已盡,前後古今,不復戰爭,即可保永久和平,世界大同。

游廊右邊“功成唯三傑”下面有20幅浮雕,全部是歷史故事。

集美解放紀念碑位於鰲園的中心,碑高28米,像征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奮鬥28年,終於在1949年取得勝利。

正面是毛澤東的“集美解放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是陳嘉庚撰寫的碑文。

紀念碑的南側是陳嘉庚先生的陵墓。以水磨花崗岩砌成墓碑,其上有15幅陳嘉庚先生前半生重要經歷的浮雕圖像。

陳嘉庚先生於1961年8月12日零時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廈門小吃

鹹點主要有燒肉粽、魚丸湯、蝦面、薄餅、芋包、蠔仔煎、土筍凍、沙茶面、油蔥果、炒粿條等等;甜食有花生湯、圓仔湯、貢糖夾餅、炸麻花、炸棗、炸蒜、面茶等。介紹幾樣:

(由於介紹中難免涉及小吃店地址,不符合在此發表的要求。有興趣的請到我的博客觀看)http://***/u/1280038077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