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泉州游之泉州(2)——景點與小吃

作者: 懷舊的JDC

導讀泉州景點 泉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西周時期為七閩之地,春秋戰國時屬越地,從秦到隋,先後屬閩中郡、閩越國、建安郡、晉安郡所轄。東晉時期,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大量中原晉人南遷入境,現有人口大部分屬中原晉人後裔,泉州的母親河遂被稱為“晉江”。唐大歷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經濟上,泉州已逐步成為南方重要大 ...

泉州景點

泉州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西周時期為七閩之地,春秋戰國時屬越地,從秦到隋,先後屬閩中郡、閩越國、建安郡、晉安郡所轄。東晉時期,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大量中原晉人南遷入境,現有人口大部分屬中原晉人後裔,泉州的母親河遂被稱為“晉江”。唐大歷間,泉州“文風大盛”、書院林立。經濟上,泉州已逐步成為南方重要大港口。元代成為東方第一大港。

開元寺

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位於市區西街,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後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今名。

開元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現存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時期有寺院120所,僧侶達千人。

古城雙塔:聳立於拜庭兩側的廣場中,相距約200米,高插藍天,巍峨壯觀。東塔稱為鎮國塔,西塔名仁壽塔,是我國現存的最高石構古塔。

桑蓮古跡:位於大殿西側,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一次雷擊中古桑被劈為三株,然而古桑不但不死,同根的三株古桑依然綠葉遮地,長勢旺盛。(注:圍在一個小院裡,只能隔著圍牆看看。)

准提禪寺:俗稱“小開元”。清康熙元年仿中軸線的建築群而建,但規模較小

藏經閣:在甘露戒壇之後,始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至正十七年毀於火災。明洪武三十一年僧正映重建,景泰、嘉靖年間一再重修,至民國十四年僧圓瑛改法堂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萬多卷。

甘露戒壇: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開後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在井上始築戒壇,遂稱甘露戒壇。現存建築系康熙五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鬥拱,交疊上收,似蜘蛛結網,結構復雜精巧;壇之四周立柱鬥拱和鋪作間有24尊木雕 飛天,身系飄帶,手持樂器、鳴鳴彈奏,翩翩飛翔。據說,全國佛教寺廟唯有北京戒壇寺、杭州昭慶寺和泉州開元寺尚保留著戒壇的建築規制。

大雄寶殿:位於拜庭的盡頭,唐垂拱二年僧匡護始建,是該寺中最早的建築,也是最主要的建築。全殿原計劃立柱百根,後因為增寬間面起見,減少為86根,號稱“百柱殿”。百柱形式豐富多彩,尤其是後廊檐間有對16角形的輝綠岩石柱,雕刻著24幅古印度教大神克裡希那的故事和花卉草圖案;殿前的月台須彌座束腰間嵌有72幅輝綠岩的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的。(注:“月台”是殿前的平台,類似露天舞台。這72幅浮雕在正面與地面連接的地方。我們是經僧人指點才找到的。)殿內的石柱和桁梁的接合處,有二排相向的24尊體能豐腴,身影華麗,色彩斑瀾,舒展雙翅的天女,梵文稱為“頻伽”(即妙音鳥)。 殿供佛像三十四尊,佛壇的正面大廳,供奉著五尊通高6米、寬3.2米、厚2.64米的金身五方佛,五方佛的協侍有文殊、普賢、迦葉、阿難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後廳正中則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和善才、龍女。兩翼侍列著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從建築規制和佛像供列,都是全國少見的,是值得誇耀的奇觀之一。

注:殿大門上方匾額上的四個字是“桑蓮法界”的古體。大門兩側的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是朱熹所作,弘一法師所寫,近年重制。

天王殿:即寺之山門,始建於唐垂拱三年,1960年重加修繕。殿內兩端各塑一尊4.5米的密跡金剛泥塑,屋脊上以五色瓷片雕飾,中置一小寶塔,兩端鴟尾為二小龍飛騰朝向寶塔,取雙龍護塔,鎮邪攝古的瑞像。其余部分雕貼著各種動物、花卉、工藝精美、色澤鮮艷令人眼花繚亂。
紫雲屏:是為山門對面的一堵高大照牆,建於明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牆中嵌著明代泉州著名書法家陳於王橫隸書“紫雲屏”三字的石刻。

元妙觀

東街新府口,公安局對面。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初名白雲觀。唐神龍元年改為中興觀,不久又改為龍興觀。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易名天慶觀。元貞元年改名玄妙觀。清代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稱元妙觀。

歷史上的泉州元妙觀,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

承天寺

在南俊南路東側,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月台”兩字,故又名月台寺。

這裡本是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南唐保大末年至中興元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禪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今名。其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現存寺宇是清康熙三十年重修。

注:北門外有一條小巷,巷內有一座“開閩三王祠”,去的時候還沒開放。

注:出承天寺南大門左拐,第一個小路口左拐,走過泉州五中,有一條小路叫“東邊巷”,左拐走約300米,右邊有個大門進去(對面是五中體育場),見到一個鐵門,左邊可見到一座破房子,立了一塊碑,寫“施琅故居”。已稱不上景點了。地圖上標得很大,實際只是一個地點。在“釋雅山公園”北門附近。不值得去。

銅佛寺

百源路百源川池邊,華僑大廈對面。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時泉邑進士楊元錫獻宅為寺,初名百源庵。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琅曾孫施國寶重修時將寺改名為銅佛寺。1936年被洪水衝垮後再度重建。

現存大殿為三開間寬18米,五進深19米的懸山頂抬梁式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內供奉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鑄造的銅佛十六尊,佛像高四、五尺,雕技精湛,以此著名。近年又於大殿之後新建雙層樓閣式歇山頂彌陀殿一座。大殿前露庭曲欄、東側曲橋跨池,緊接百源川池,綠木成蔭,風光綺秀。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曾於1941年冬至1942年3月在此掛錫弘法,為寺門撰聯曰:“教門干百喻如梵網,佛道本源其唯戒光”,百源寺名藏於聯中。

注:只能在殿門口看看。有個院子,是老人活動場所。這裡的公交站是“文化宮”。

泉州天後宮

南門天後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

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築規格較高、年代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官府常在此為出海商船舉行祭海大典。

天後正殿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正殿占地面積635.5平方米。

注:免費。大門對面有一個德濟門遺址,是古南門,歷宋元明清民國,48年毀於火。背對天後宮,向右走,到小路口左拐走100米,右邊就是李贄故居。

李贄故居

萬壽路123號。是一座普通民房,原有三開間二進深。現存正面一間和正廳堂,正廳堂寬6公尺,深9公尺,前有天井。現按閩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為紀念堂。李贄(1527-1602年)字宏甫,號卓吾,明嘉靖舉人,是進步的思想家。五十五歲時,他辭官講學,辨史著書。平生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和《史綱評要》等大量著作。

李贄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同治間修理時,從地下掘到石印章兩枚:一陰刻“李贄”,一陽刻“卓吾”。現北京歷史博物館和泉州文管會各有一枚。李贄故居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關帝廟

泉州是民間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間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一間廟裡擺關公、土地公、張飛等等。

注:公交車有“關帝廟”一站,下車就是。香火特旺。周六上午去的,人山人海。貢品擺滿了貢桌。三個解簽的,按簽上的編號,從簽書中相應的頁處拿出事先印好的小紙條給你,收一元錢,都沒有空閑的時候。

出門右拐,不遠就是清淨寺。

泉州清淨寺

泉州清淨寺是我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築,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淨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築的。注:出門右拐,過十字路口50米就是文廟。

泉州文廟

唐始建於衙城右側,名為“魯司寇廟”(孔子家鄉在山東魯國,官職司寇),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題寫了廟的匾額,北宋太平初年(公元976———981年)移建現址。此後,文廟較大的修繕和擴建有19次。

清源山

因山上泉眼諸多別稱“泉山”,因山高入雲稱“齊雲山”,山上有三峰亦稱“三台山”。海拔498公尺,面積62平方公裡。

清源山右峰峻峭,中峰巍峨,左峰迤邐。

彌陀岩,位於左峰山腰“一嘯台”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依石壁建仿木構石室,面寬5.6公尺,門額刻“阿彌陀佛”。室後壁岩面浮雕阿彌陀佛立像,高5公尺,為省重點文物。岩外有“一線天”、“雲台”、“連心石”、“泉窟觀瀑”、“泓一法師舍利塔”等景觀。

碧霄岩,位於彌陀岩東南方。

瑞像岩,位於碧霄岩東側。

千手岩的釋迦牟尼造像,賜恩岩的白衣觀音造像,均雕於北宋元右年間。 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游山時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坐落在清源山右側山麓,宋時利用天然岩石雕成。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占地面積55平方,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全國重點文物。  

南少林

是少林寺的最重要的分院,在清朝時因參與反清復明活動被清庭鎮壓了。是徹底焚毀還是改名換姓,尚有爭論。可以確定的是:1、的確存在;2、南少林在福建;3、它留下了不同於北少林的豐富武學。爭論中,擁有最多贊同者的是三座,一為泉州少林寺,一為莆田少林寺,一為福清少林寺(福建出現過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東山的古來寺、詔安的長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東禪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

泉州是南少林武術的發祥地,始晉唐,盛於兩宋,拳派遠播,影響廣泛。南少林武術由五祖拳、太祖拳、白鶴拳、五梅花拳等拳種構成。

泉州洛陽橋

又稱萬安橋,處於泉州鯉城區與惠安縣交界處,橫跨洛陽江的入海口,是古代粵、閩北上京城的陸路交通孔道。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6年),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興建。當時的勞動人民首創“筏型基礎”來建造橋墩,並發明了“殖蠣固基”。游客可以參觀“蔡襄祠”欣賞橋上石碑、石塔和石將軍。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橋,為國家重點文物。洛陽橋原長1200米,闊5米許,橋墩46座,橋欄柱500根,石獅28只,石亭7座,石塔5座。

泉州小吃

泉州肉粽以香菇、蝦米、芋頭粒、粟子、豬肉(或雞肉)、糯米等為原料。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紅辣醬等調料。

注:鐘樓東街上連著有三家肉粽店。侯阿婆肉粽店是泉州肉粽最出名的小店,這裡的肉粽有大小兩種,小的三元,加料有五種:鹵蛋、香菇、蝦仁、瘦肉和三層肉,大的五元,加的料多了蓮子、魷魚干和海蠣干。吃的時候把三種調料包括甜辣醬、蒜蓉、秘制花生醬和肉粽一起攪拌均勻才更好味。另一家最靠近鐘樓,店面最大,其他小吃的品種也多。肉粽沒有侯阿婆的大,加料少一點。下午4點去吃“面線糊”時機最好,油條是新送來的。肉燕湯也不錯。

蠔干粥是用蠔干等料熬的粥,當然也有其他的粥。味道不錯,配油條吃。粥的量很大,夠兩人吃。“東門”站那裡就有一家。

石花膏清補涼 石花膏、白木耳、綠豆、枸杞、菠蘿、紅棗、蓮藕粉。可作為飲品,清涼解渴、防暑降溫。 注:天後宮門口右邊有一家。其他地方少見。

洪瀨雞爪、鹵鴨(鹵料):南安洪瀨特色小吃,由雞爪、調味粉和適量辣調適而成,然後經過熱蒸和熱炒,吃時可沾醋,口味微辣,口感滑韌。

注:出如家右拐十字路口再右拐,馬路對面有一家。時間關系沒能品嘗到。遺憾。

豬血湯 一般有面線糊的店就有。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