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新加坡游記:第七天:新加坡 2010.10.8 星期五
上傳照片太慢,看照片和更多內容請訪問博客:
http://***/s/blog_4b8286320100nr4y.html
早晨將近10點鐘才出門,在我們這個巷子口就有一家24小時營業的粵式風味餐廳,可能是早就過了吃早飯的點兒,此時的餐館顯得有些冷清,碩大的桌子基本上是空的,只有幾個人坐在那兒看報抽煙閑聊。
我們坐下來點了蜜汁叉燒包、腸粉、皮蛋瘦肉粥等,花了8新幣,不貴也不便宜,味道還可以。
街對面是芽籠路雙數巷,以餐飲、娛樂、酒吧而知名。此時的火鍋店、KTV都還沒開門。
在去往地鐵站的路上看到旁邊居民樓的窗戶上伸出幾根掛滿衣服的橫杆,這種晾衣服的方式和中國南方的廣東、福建很相似。
今天上午的第一站是市政廳(City Hall),它位於新加坡行政區的心髒地帶。從那兒步行5分鐘,就進入到了當年英國殖民地建築的地盤,漫步其中,既能領略到文藝復興時期古典風情建築,又能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有了昨晚坐地鐵的經驗,買票、退卡都門兒清了,乘坐地鐵東西線行駛5站地後到達市政廳車站。出到地面,首先看到的是聖安德烈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在陽光的照射下它雪白的外牆分外刺眼。
左拐右拐來到了新加坡的名人大道(Capitol Celebrity Walk),它和洛杉磯名人大道不同的是在這裡名人的手印、簽名都掛在牆上,而不是嵌在地上。
周華健的手掌印和簽名。一路上還有不少知名藝人留下的手印,也有好多人不認識。
路過高等法院門口時看到幾位身穿正裝的公職人員在和客戶合影,盡管他們後背上的襯衫已經被汗水浸透,但仍然面帶微笑地出現在鏡頭前。
街道兩旁都有這種帶屋檐的人行道,防雨、防曬,很人性化。
舊議會大廈。門口的青銅大像雕像是暹羅(現今泰國)國王贈送給新加坡的禮物。
不很清澈的新加坡河。河對岸沿著河邊有一溜兒餐館。
河邊幾組雕塑之一,它們講述了新加坡成為金融中心的過程。
河邊的人行道干淨、寬敞,一路走下來幾乎沒碰到幾個行人。一般的游人也不會到這兒來。
繼續往前走就看到了加文納橋(Cavenagh Bridge)和浮爾頓酒店(The Fullerton Hotel)。建於1868年的加文納橋是第一座連接新加坡河南北岸的橋,它是以東印度公司最後一位首長Orfeur Cavenagh的名字命名的。現在這座橋只能走行人,不能過汽車。
建於1928年的浮爾頓酒店也是因當時管轄殖民地總督Robert Fullertom而得名。
亞洲文明博物館。沒進去參觀,這會兒正有蘇門答腊島文化展。
加文納橋右邊有一組5個孩子正欲跳水游泳的雕塑。雕塑中把每個孩子臉上充滿的興奮、愉快和放松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充滿了童趣。這場景只有我們小時能見到,現在的孩子被功課壓得喘不過氣來,臉上難得有幼稚、天真地表情,個個都顯得老成、早熟。
雕塑表現的是,六七十年代版:我又來了。九零年以後版:終於寫完作業可以放松一下了。
緊挨著加文納橋的是安德森橋(Anderson Bridge)。由於加文納橋高度不夠,漲潮時船只無法通過,1910年建造了此橋。1904-1911年間在新加坡擔任首長的John Anderson曾協助當地居民奮戰抗擊鴉片的侵襲,為紀念他的功績,此橋以他的名字命名。安德森橋上可以通過行人和汽車。
再往前走就到了新加坡河的入海口,這是河對岸叫不出名的圓頂網狀建築。隨著人流前行就來到了魚尾獅公園。
魚尾獅雕塑是新加坡的像征。1972年由當地藝術家將獅子的頭和魚的身體巧妙融合,打造出“魚尾獅”標志,像征新加坡的熱情好客。
“Singa”是梵語“獅子”的意思,“Pura”是梵語“城市”的意思。“Singapore”就和“獅城”畫上了等號。
和“魚尾獅”雕像合影。看到這兒好多人擺著這樣的造型:張著嘴對准魚尾獅噴出的水柱,似乎要把它射出的水直接“灌”進自己肚子裡,同伙們喜笑顏開地把這滑稽的“造型”用相機記錄下來。我也沒免俗,照了好幾張,看著挺有意思。
魚尾獅雕像對面就是新加坡新建的濱海灣金沙賭場,我以為還沒建好呢,就沒去,其實它在6月份已經開業了。為了防止本國民眾陷入賭博深淵,新加坡政府官員明確表示,這個賭場是讓外國人花錢的,不歡迎本國人來玩。為此,政府為這個賭場制定了獨特的規則:外國游客免費入場;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則必須每次支付100新幣的高額“門票”,或繳納2000新幣的年費才能全年隨意進出。
這是新加坡境內第二家賭場,它耗資57億美元,隸屬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是目前僅次於美國米高梅集團拉斯維加斯“城中城”賭場的世界第二貴賭場。
中午在萊佛士坊地鐵站旁邊的大排擋吃的午餐。它類似北京的大食代、Food Court,,裡面各種風味的食品都有,但中餐居多,還有印度餐、馬來餐。這三大人種在新加坡占的比重最大。
吃飽喝足後乘坐地鐵南北線去烏節路,那裡大商場雲集,是新加坡最熱鬧的商業區,類似於北京的王府井。
直接蓋在烏節路地鐵站上方的ION Orchard商場,有很多世界頂級名牌的旗艦店,如Cartier、LV、Prada、Giogio Armani等,進去逛了逛,超棒,超前位,就是買不起,這裡商品的價格沒比國內便宜多少,比香港略貴些。
ION Orchard斜對面的邵氏樓(Shaw House),裡面有伊勢丹百貨和邵氏影樓。有關紹氏我知道最多的就是由邵逸夫擔任總裁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電影,比較有名的影片有《神雕俠侶》、《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傾國傾城》等武俠片和古裝歷史片。現在國內的電視台還隔三差五的放一部邵氏兄弟拍的早期電影。另外,還知道在全國各地幾十所高校、一百多所中學裡的“逸夫樓”,都是邵逸夫先生捐資興建的。
ION Orchard對面的詩家董(Tangs)。它是新加坡歷史最悠久的購物中心,1958年中國商人C.K.Tangs選烏節路設立了這座百貨商場,綠色屋瓦、紅色屋檐,充滿了中式傳統建築風格。
這是烏節路上最繁華的十字路口。總體感覺這裡的街道並不很寬敞,有點老城區的味道。
在烏節路上閑逛時,無意中看到了希爾頓酒店門前一左一右站有尉遲恭(字敬德)和秦叔寶(字瓊)兩尊雕像,他們可是中國鼎鼎有名的“門神”。傳說中尉遲敬德面如黑炭,兵器是單鞭和丈八長矛,雕像上像是手持雙鞭,好像有點差異。
秦瓊的雕像,手拿四棱金裝锏。和尉遲敬德一樣是唐初赫赫有名的戰將,輔佐唐高宗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創立並穩固了大唐的江山。
外國酒店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摸的還挺透,把門神搬這兒來替他們驅神趕鬼。
希爾頓酒店牆壁上的裝飾,它們像是各種動物的眼睛,人、貓、貓頭鷹、怪物、外星人、…
沿著烏節路繼續前行,就到了新加坡的Hard Rock Cafe店。在這兒要買Hard Rock系列紀念品-小玻璃瓶,但店裡規定要買就必須得買兩個,不單買;他們說買兩個和買一個的價格一樣。我耐心地詢問售貨員能不能只買一個,價格半價,他們說不行,你可以認為是買一送一,最後無奈之下只得買了兩個。
從Hard Rock Cafe出來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們在附近的麥當勞坐下,邊休息邊等雨停,順帶也買了一些冷飲解解渴。大概半小時的光景,雨停了,又接著在烏節路上閑逛,還去史考特路(Scotts Road)上的DFS店買了一個包。估摸6點鐘半,開始了下一站的行程-小印度,還打算去那兒吃晚餐。
從南北線換乘東北線就到達了小印度,下了地鐵走路不到5分鐘,就能聞到刺鼻的咖喱味,順著味兒走就看到一座二層建築,這就是“竹腳中心”(Tekka Centra)。進到裡面,印度香料味兒、咖喱味兒和各種調料味兒混雜在熾熱的空氣中,讓人頭大,頓時食欲全無,想嘗嘗印度“美食”的想法迅速被打消掉。
這裡以前是一大片竹林,福建話稱之為“竹腳”。一樓是大排檔,各種熟食、印度煎餅(Roti Prata)、拉茶(The Tarik)在這兒都有;二樓是服裝、布料、古玩世界。
一樓的清真快餐攤位
走出“竹腳中心”立刻被一條裝飾有各種彩燈的街道所吸引,這就是貫穿小印度,也是這裡最熱鬧的一條大街-實龍崗路(Serangoon Road)。在街上,隨處可見身穿傳統服飾的印度婦女,色彩亮麗,令人目不暇接。不過,印度男人身上的“狐臭”也噎得人喘不上氣來。
印度婦女的穿著服飾是有差別的,上半身只穿單薄緊身衣,再以一條沙麗裹住腰臀蓋向左肩的穿法來自南印度。如果穿著絲綢長上衣搭配長褲,就是屬於北印度婦女的傳統風格。
實龍崗路整條街都被藍紫色彩燈所裝飾,話說這種顏色在中國讓人感覺有點陰森、渾身發冷,印度人可能覺得是喜慶、祥和,這就是文化的差異。街兩邊商店林立,主要有金銀首飾店、香料店、按摩店、服裝店、銀行等。
價格低廉的服裝攤,裡面衣服的檔次有點像北京的動物園批發市場。
沿途經過一座印度教的寺廟-維拉瑪卡裡亞曼興都廟(Sri Veeramakalimman Temple),看見印度人手裡拿著用來敬拜的花環,在門口脫下鞋,虔誠的上前叩頭。因為天已經黑了,而且也不懂得印度教的規矩,就沒敢貿然進入廟裡滿足好奇心,也沒在廟門口拍照。
興都廟主殿供奉女神Kali,像征力量與勇氣。Kali女神擁有眾多手臂,像千手觀音,她手裡拿著各種武器,左右分別站著她的兩個兒子:知名的像神Ganesha和騎著孔雀飛翔的Murugan。進出興都廟是都要搖一下掛在門前的鈴鐺,讓神明知道敬拜者來去的行蹤。
印度服裝商店裡的海報,這就是印度標准的俊男靚女。在拍照這張海報時,裡面的服務員出來制止,說有版權,嚴謹拍照。
相比上面那個店鋪這個店要高檔一些,店外廣告上的模特也比上面的漂亮、順眼。店裡的絲質沙麗裙披在模特身上顯得高貴、典雅。
在街上一個賣佛像的商店裡,看到一些凹進去的立體人物畫像,無論觀看者從哪個角度看人像,都感覺畫中人的眼神一直在盯著你看,很有意思。
甘貝爾巷(Campbell Lane),這裡是小印度最大雜貨市場,日常用品、鮮花、水果、印度服裝、印度音樂、盜版印度電影DVD影碟、古董、家具、小裝飾品等應有盡有。垂掛成排的花環很最美麗,隨風飄逸,送出淡淡香氣。花環是興都教徒前往廟宇膜拜禮神的必備物品,在他們的教義中,花代表繁華、興隆,將紅玫瑰、白茉莉與黃色金盞花編織在一起,分別像征愛、和平與純潔,表達人們對神明的敬意。
集市上印度香料和手環飾品占據了不少攤位,各種香味彌漫在空氣中,鮮艷晶亮的手環讓人眼花繚亂。
在一個印度彩繪的攤位上看到一位彩繪師正在一個小女孩的手背上描繪圖案,我好奇地彎下腰仔細觀看,同時征求她們的意見看能否為彩繪過程照相,她們很爽快地答應了,站在一旁的一位大嬸還主動撩開她的短袖讓我為她胳膊上的圖案拍照,拍完後我把相機給她們看拍攝效果,她們興致勃勃的觀看,都為自己身上美麗的圖案而自豪。
把已經繪好的手展開來讓我拍照。這種用植物提煉出來的環保顏料塗在身上,對身體沒有任何傷害,幾天後,花紋會自動消退。
撩開短袖讓我拍照她胳膊的大嬸。不知道這是什麼圖案,動物、花還是兩者兼有。
處於街口的串花環的攤位,生意一直很好,來買花環的人絡繹不絕,攤位的位置很重要。
離開小印度時在馬路中央照了一張街景,左拐的司機看我在路中央停留了幾秒照相,使勁按喇叭,轟著我趕快過去。
小超市。覺得上面的印度文曲裡拐彎的,怎麼寫的啊。晚上8點離開小印度結束了新加坡第一天的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