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城牆憶記

作者: tjm1966

導讀到位於浦東川沙鎮的一家單位工作後,聽說那裡還有一段古城牆,去年年初的一天利用午休時間特意到川沙觀瀾小學內去看川沙古城牆。 川沙古城牆建於1557年,是當時川沙人民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據記載,川沙城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東為鎮海門,南為迎瑞門,西為太平門,北為拱極門,各有吊橋,城壕寬12丈,深1.5丈。城牆上有月城4座,雉樓372垛,炮台12座,頗 ...

到位於浦東川沙鎮的一家單位工作後,聽說那裡還有一段古城牆,去年年初的一天利用午休時間特意到川沙觀瀾小學內去看川沙古城牆。

川沙古城牆建於1557年,是當時川沙人民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據記載,川沙城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東為鎮海門,南為迎瑞門,西為太平門,北為拱極門,各有吊橋,城壕寬12丈,深1.5丈。城牆上有月城4座,雉樓372垛,炮台12座,頗具規模。自清中葉後,川沙城牆就沒再維修過,百年風摧雨蝕,城牆己有多處坍塌,呈破敗景像,1922年索性拆下城磚鋪設街道,僅存東南城角一段城垣。

為保護這段碩果僅存的古城垣,觀瀾小學建了圍欄將其與校區相隔,欄門還上了鎖。我只能憑欄而看古城牆。高約9米的古城牆由於年代久遠,有的城磚上已布滿了青苔,有些地方還有了幾道長短不一的縫隙,一些植物已從縫隙中長出,平添了幾分滄桑和古意。為了看清城牆全貌,我特意繞到護城河東岸隔河眺望古城垣。但見殘存的古城牆約60余米長,城頭上長滿了大小不一的樹木,屹立於城垣之上古色古香飛檐翹角的魁星閣、岳碑亭等建築,掩映於古木繁花之中,被園林專家譽為“上海地區不可多得的天然盆景”的兩棵生長在魁星閣附近城牆角邊緣百年老樹,郁郁蔥蔥,更使古城牆古意悠然。

尤為我矚目的是古城牆下還有一孔城門洞,從位置來看川沙東南城角城牆的城門,應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川沙城東門鎮海門,而是一座東便門性質的城門。那個午後,川沙古城牆古木繁花掩映下的城閣、間布著青苔、雜樹、裂縫的城牆、古樸的城門洞、隨同古城垣腳下汩汩流淌的川沙古護城河,構成了一幅最美的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像。

前不久,聞川沙古城牆修繕竣工,1月11日午後再次前往。從臨護城河旁新辟川沙古城牆公園大門而入,修整一新的城垣映入眼簾。印像中的帶有幾分滄桑和古意的川沙古城牆已蕩然無存,城牆已有不少地方換了新磚,城頭上古樹繁花的景像也已不見,只種植了幾棵稀疏小樹,三層的魁星閣還在,附近城牆角還有一門炮口向南的小鐵炮,原與魁星閣相對的岳碑亭則移至城垣北頭,且從古色古香的木質兩層小樓閣改成一層的水泥小亭。岳碑亭內豎的一塊高165釐米、寬82釐米的石碑當是舊物,碑上刻岳飛七絕詩並題:“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甕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商丘狂學士李夢龍索余書□□大梁之舞劍閣。”落款“岳飛草”,鈐“岳飛”、“鵬舉”兩印。筆跡龍蛇筆勢,頗有遒勁。據載,岳飛在大梁(今河南開封)舞劍閣曾手書一詩贈李夢龍。後來李到浙江天台山當和尚,幾經轉手,將岳飛墨跡傳到了明朝徒裔了心和尚手裡。了心和尚後來從天台來到川沙種德寺當住持時,將岳飛的墨跡帶到了川沙。後人據此摹刻成石,因有此碑。不過,經宋史專家考證,李夢龍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晚於岳飛時代,故事純屬虛構,但這並不妨礙“岳碑亭久歷滄桑,片石長留翰墨香”,成為川沙著名古跡。

我記掛城門是否無恙,走下城頭,繞城牆而行,卻發現城門已無,川沙古城牆真正成了一段城牆了,而且修繕成了一段偽城牆,偽古跡。修舊如舊是古跡修繕的根本,然而川沙古城牆的修繕則是一大敗筆,是因修繕而毀壞古跡的又一教訓。據說修繕方案是上海交大做的,其學養水平之差於此可見。我為川沙古城牆的淪喪和毀卻感到痛惜,也許對古跡而言,不去修繕也是一種保護,即或倒坍成為廢墟,也比修繕成面目一新的偽古跡要強得多。

但願那些還殘存的古跡好運。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