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12/12,和LP一起首次給港澳通行證開個光,想當年俺的護照辦好後,五年有效期過了,還沒蓋過一次章,成了典型的煤球卡。
不想在這說全部,只挑些此次在香港感受的上海,香港雙城間的差異和給我的感觸。
語言:
第一天下午,從環島大巴上落地後,在旺角找下榻MK酒店時,為了節省時間,就直接問一大廈管理員,我老婆看他的制服後,就跟我說,去問一下那個協管員吧,聽得我不禁笑出來,香港哪來的協管啊,人家是停車場出口的門衛,還好老伯的普通話還算標准,雖然語音帶了不少港腔,但已經很對得起這些年來普通話在港澳的普及活動了,“那個路口的KFC右轉,第二個路口就是長沙街”,這麼簡單,謝過‘協管員’老伯後,拖著行李箱直奔酒店;
接下來,在SASA,在各種公共場合,雖然有些服務員開口第一遍是粵語,如果我幾秒內沒反應過來,他馬上會用普通話來招待我,也體現出一種相當專業的服務水准;
通信:
出發前,在上海已經辦好了港澳手機卡漫游的服務,一入關,我的中國移動信號就變成了,CSL,模式也轉為3G,原本我的nokia E66就是港版的,正所謂回老家了,在上海這種情況只會在電梯箱沒信號時才會跳出嘗試3G模式,在港境內,當地撥出電話0.99/分鐘,撥內地1.99/分鐘,短信也較貴,如真要打手機,還是辦張香港當地的,或是在上海辦理一地雙號業務,我那同學就辦了,費用比較下來低很多。雖說我在上海的GPRS套餐在香港不能用,資費標准也被調整為0.01元/kb,但我愣是手機上網一直沒成功過。
交通:
第一天,剛到深圳機場,乘中港直通車,只在電視中見過的右駕駛位,就在這輛大巴上體現出來,雖然深圳的交通和大部分車仍是左駕駛,但這輛只開到深圳灣而不過境的大巴也用右駕位就有點想不通了,還好司機也開習慣了,且在回來的路上有時會看到車尾掛雙地牌照的車,也是右駕位的車,來回穿行於香港和深圳二地。抵深圳灣,過入境處後仍乘坐環島大巴公司的車,此時已經換了輛車,但車內的清潔衛生要比前一輛好,司機是香港人,車頭上方貼了很多注意事項,有一條大致是,嘔吐或弄髒車內,須罰款,司機操著很濃重的口音報每個下客站的站名‘太子’,‘芒果’-旺角,讓我們這些年少時聽慣了粵語歌的70後都要反應幾秒才明白是什麼意思。車入港境,車道感覺較窄,但每條道的車都很遵守交規,不亂竄道搶道,行車速度也快,之後二天內,在市中心的交通行車速度中也體會到,這裡的馬路好像對車輛不限速,只要車速能提得起來,好車一般都不止60碼的車速,但在路口變燈時,大家都會很整齊自覺地停下,哪怕是在行人多的小路上,車道不寬,仍有很多車與行人混在一起,大家也不擔心被車撞到或擦到,在上海則不同,很多地段都限速60碼甚至更低的40碼。這裡BMW和平治車很多,但更多和更酷的,則是豐田的MVP車,車頭前包圍壓得低,離地面間隙很小,再有就是下面這種方頭方腦的小車,是很多年輕人的最愛,開在路上,排氣管的聲音很渾厚,應該是稍微改裝過。
再從尖沙嘴的海港城擺渡到中環時,體驗了一次香港的渡輪,上海長大卻一次沒坐過,hk$2.3/人,很便宜,上下二層,設置的座位充足,在開向維多利亞港的海面上,結伴飛翔的海鷗,偶見的直升飛機,港口停著的豪華游輪,清澈的水面,都讓人感覺很自然輕松。
在香港坐得最頻繁的,就數地鐵了,在去之前研究的自由行攻略裡早就知道八達通卡的便捷之處,地鐵、公交、輪渡、甚至麥當勞也能點餐用,但出租車除外就讓我感覺有點意外了,在地鐵站售票亭買了二張150元的卡,內含50元押金和100元金額,但也可以透支到-35元,購買三個月內退卡需扣7港元的手續費,如二年內經常會去,則根本不用退卡。
購物:
到了香港,才體會到,這裡的周大福,六福等金店,那是走50米就有一家,有些甚至是一家連一家,因為是在彌墩道,也算是市中心吧,所以密集度會如此之高。還有卓越和SASA類的化妝品店,也像是上海的便利超市一樣,遍布大街小巷,給我的感覺,這二家的布局更像上海的麥當勞與肯德基,當然方便了喜歡在香港采購化妝品的各位女士啦!
在上海年底遍地開花的特賣會,在香港反而少見,可能還沒到這一季吧,但名牌雲集的購物好去處--海港城,從住處坐二站地鐵至尖沙嘴,走五分鐘就能到,背靠大海的這一排建築和商場,全部連成一片,極大地方便了購物游客的日程安排。我呢,則被迫陪購地輾轉於各大品牌店間,體驗香港的購物環境和服務。到最後,干脆靜下心來,好好觀賞這些奢侈品的設計,陳列,品質,以及靜觀各路眾生相在此的購物行為,說實話,不時在身邊聽到操著上海話的游客,以及在LV旗艦店搶購箱包的喧嘩客,破壞了我在此店靜靜體驗的氛圍。
彙率:
在進關前,到深圳灣的中國銀行兌換了1000元人民向,1:1.16的彙率比香港境內(1:1.10)要高些,一般零錢用在食,行等無法刷卡的地方用港幣現金是最方便的,雖然到底也有兌換RMB的小店,但有准備就沒這個必要了,除此之外,全部可以用帶銀聯標記的信用卡,在有銀聯標識的商家購物,可省去美金結算的彙率轉換手續費;
美食:
住了二個晚上,吃了二次香港清晨的不同茶餐廳,給我的感覺是整潔,服務迅速,寫單也動作麻利,有一次我點了單後,又讓服務員改單,居然讓我感覺到了嫌麻煩的意思,寫第一張單上也只是寫了個早餐品種的單價,劃掉重新寫個數就行了嘛,這在上海很平常簡單的事,在她看來怎麼有點算不過來的感覺,這倒是讓我覺得有點稀奇了,難道香港人腦筋急轉彎有點慢嗎?當然這是說笑,他們上餐,開單,清潔收餐具的速度,都是相當麻利,興許這就是香港節奏吧;
第一天晚上走累了,在一家離住處不遠的茶餐廳就餐,因為還沒摸到此地的門道,居然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所住酒店的那條長沙街,就餐時問服務員,二位四十出頭的阿姨用粵語討論著,如何指路比較方便,其中一位在結束討論後,冷不丁用正宗的上海話回答道:全是上海人對伐,很簡單,出門右轉#*#*#*,聽得我們一愣一愣地,原來這位阿姨是早年來香港打拼的啊,或是嫁到香港的媳婦,這語音說得真親切。
晚上的香港,夜生活和燈光都會持續得很晚,午夜12點,從酒店房間向下望去,還是燈火通明,如果此時沒有睡意,大可以下去溜達一圈,馬路上仍舊有不少店家開著,行人也不少,有來旅游的,但更多是當地人,2點依舊,真懷疑他們到底睡覺時間需要幾個小時;
巧的是,在來港第一天的晚上,在旺角一家卓越分店的門口,遇到了老同學,她和幾個朋友也來香港玩,雖然說話時背對著我,但憑著分辨率極靈敏的聽力,我試著叫了這個老同學的名字,居然還真沒認錯人,更巧的是,她們住的酒店和我也是一家,MK(開普敦)HOTEL,在互相留了房間號,相約晚上一起吃夜宵後又分散活動了;雙方都感嘆這世界真小,在離上海千裡之外的香港還能遇到。她就是@蘇瑾 同學。
晚上就在旺角附近的幾條主干道上,稍微逛了一圈後,表已經指向11:30了,和老同學短信約了一下,差不多時間回到酒店會合後,就去附近的甜品店吃些夜宵,晚飯早就在逛馬路時消耗怠盡,在同一條街上有個很熱鬧的夜排檔,連著小商品市場的集市,我們相約次日晚上再來。
住:
淘寶上訂到的高價迷你空間酒店,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干淨衛生,據說還是新裝修不久,且服務人員的熱情,專業,恰到好處的服務水准,也讓我們感覺很舒服。有一次我進門時忘拔鑰匙了,結果晚上有人敲門,我們警惕地問門外是哪位,但回答即聽不清楚,過了一分鐘,我們才小心地開門,結果是位男服務員把我們門上的鑰匙取下來遞給我,並好意提醒下次別忘了,讓我們感覺這家酒店雖小,但服務很好。一間九平米的房間,二張床一放基本沒什麼空地了,儲物櫃也是騰空作在牆壁上,衛生間雖然設施全,但轉身空間太局促,下次還是挑個淡季時節來,用同等價位訂個五星酒店,住得舒服些。***下面是酒店房間內部及外觀照。***
以上這些只是在港游的片斷,不時在腦海中浮現,所以也會在之後時不時地補充上來。
引自開心網上的原文與照片
http://www.kaixin001.com/diary/view.php?classid=0&uid=2575647&did=39522348&pos=0&start=0&type=list
引自開心網的香港游照片集
http://www.kaixin001.com/photo/album.php?uid=2575647&albumid=3217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