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在湖南,長途車中途不知為什麼停了,我趁勢跑到路邊去看破墓,同伴拒絕同行,回來後,她告訴我車上的當地人問:干嗎要去看那些?近年來身上不是這裡疼就是那裡疼,同事很鄭重地說:估計和你老去看墳有關,陰氣太重!這次紹興之行也不例外,只是帶著母親,少照點相罷了。
今年是紹興建城2500年,剛剛舉辦過風風光光的慶祝活動,活人一代代地存在著,可埋下去的亡人呢,住下就不走啦。好在一般人兒,幾代之後便沒人管,漸漸平了,變了農田或其它用途。當然真有價值的大墓,即使變了農田,被翻出來,又能讓農田退開,變了博物館,印山王墓就是。
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印山越國王陵,目前說就是《越絕書》中說的“木客大塚者,勾踐父允常塚也”。下去看了,的確碩大,關鍵是與尋常見的墓制全然不同,倒像是鄂溫克的撮羅子。
在蘭亭的公共汽車站邊,就是通向印山王墓的路口,樹了塊廣告牌,寫著2.5公裡,走下去,轉了一個小山包,便是村子,過了村子,兩邊都是緩坡地,全是茶園,茶園中,有片片的竹林,還有一株株各色的樹,茶園中還有人在伺候茶樹,真真是天然的風景。雖然除了一段有兩行夾路的松樹外,一直曬著,但難得這麼近距離地在茶園中穿行。
據說,這一帶的山叫木客山,吳越時期這裡森林茂盛,估計開發較早些的吳國已經沒有那麼粗壯的樹了,所以越國在這裡組織伐木向吳國進貢,砍伐木頭的人被稱為“木客”。想起北方有“麥客”一詞,就是在麥收季節,隨麥熟由南而北地一路幫人家收麥賺取佣金。這南北古今還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
去印山墓的路好像越走越遠,開始有一輛手扶拖拉機,問我們十塊錢去不去,心想2.5公裡用得找嗎?但一路無人,因為是中午吧,只好拐下道去問,一個男人說:這是蘭亭林場(怪不得樹種繁多,都是育的苗),墓還有很遠的路,不過,去了你們會後悔的。這時就開始後悔了,後悔沒坐那輛車,“絕不止2.5公裡。”每天鍛煉都要走很遠一段路的媽媽說。
再沒有肯招呼我們的車過往,只好一步步走過去,一片空曠不如山路崎嶇,因為不會有驚喜。老遠就看到印山墓的博物館建築,看看它一點點放大,終於走到了售票窗口。還要上高高的台階,因為墓是從上面挖開的,所以展覽室的大門在山頂上,在室內向下進入墓室和墓道。
在台階下看到一輛電瓶車,問展室的檢票人,原來的確是用來去蘭亭接人的,但日久天長,電瓶充不進電去,常常走到半路就不動了,所以廢棄在那裡。為什麼不讓一條公交拐進來呢?開始時有的,後來公交公司說沒人來,不掙錢就停了。
什麼墓道墓室,或者獨木棺,我都不覺得新鮮,只是相向傾斜,架在一起木頭太不同一般,粗,而且每根上都有兩個或四個(可能還有更多對)並排的洞洞,為的是抬木頭時穿索用。在山西見過唐代的寺廟大殿,在香港看見過仿唐的寺廟,其風格皆為簡單而敦實,在這裡看到的除了粗壯和簡樸外,竟是那麼理所當然地堆砌,肯定不是精挑細選,而是隨手砍來就用,想像不出2500年前紹興這裡是怎樣一番樹蔭蔽日的感覺。
如果說印山王墓是從那枯木中感受當年,那麼宋陵則是尚活著的高松來證明自己。一早出發,乘1路車至汽車東站,原想這東站應該是一個大車場,找137路應該很方便,沒想到沒進站,就在馬路停了。車站牌倒是好幾層,但沒有137,過馬路問一個路邊小店的老板娘,她一指,還是我們下車的站台呀?“背面。”從她的口氣中聽出一定不少人是我這樣的疑問。
紹興的路還真的不太遠,一共也就一小時便到了茶場,這是從網友那裡得到的信息。我有一本書年頭太早,還寫的“城東南18公裡,攢宮山東方紅茶場內”。茶場的前面有一站是攢宮,我問售票員:“去宋六陵是cuán宮還是茶場下?”售票員糾正我:“是zàn宮!還是去茶場吧。”zàn?就算是多音字,也應該讀zǎn呀,不過南方人聲調不准很正常。我也有點二乎了:是取“暫時”之“暫”的意思嗎?原來我想該字估計通“厝”,cuò與cuán讀音相類。回來後細查字典,原來cuán的讀音下有名詞,意為“待葬的棺柩”,特舉例:攢宮(古時天子暫時停棺的地方。也稱攢所)。
茶場下車,一條馬路,一邊是小山坡,另一邊是平川,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問山坡下的小店老板娘:哪裡是宋陵,她把頭轉了一圈:都是。既然都是,先去平地兒吧,正好有條小馬路進去,口上豎了個標志,是什麼中日合資的茶葉種植基地。一條筆直的村莊柏油路,兩邊是柏樹,柏樹後是茶園。走到一處十字口,把口一個全國都統一的標牌: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六陵。四下打量,沒有痕跡,看標牌背面,因為有些標牌後面會寫保護單位的四至,結果什麼也沒有。
茶園裡四下空寂,旁邊的茶場辦公院也大門緊關。還往哪裡去?一邊去茶園裡看茶樹,找一槍一旗,一邊盤算著。巧得很,來了一位頭戴草帽騎自行車的中年人,以為是附近的老鄉,上去問,竟是紹興城裡的文物愛好者。他說他也是第一次來找,137路過往的馬路對面有一片松樹的是,從十字口再向南還有幾株松樹,也是遺址。我們慢慢走,他騎上車先去了。
自宋高宗南渡,一共有六個皇帝埋在了這裡,元滅宋後,色目人楊璉真伽以江南釋教總統之身份來到江南,盜掘宋陵,更取理宗頭骨為酒具(另據張岱《夜航船》記:“元妖僧楊璉真伽發諸陵,唐玨潛收陵骨,瘞於蘭亭山之冬青樹下,陵骨得以無恙。獨理宗頭大如鬥,不敢更換,元人取作溺器。我太祖得之沙漠,復歸本陵,有石碑記其事。”)山陰義士唐玨等人用牛羊骨頭換下皇帝屍骨遷葬於蘭亭附近的天章寺(如今只能指出大致位置,建築早已蕩然無存),明初,這座江南唯一皇陵才算安定下來,並歲有祭祀。楊璉真伽在學文學史時也被提及,與元代的人分四等、元帝以藏傳佛教壓迫漢傳佛教等一起。
四圍都是茶園,唯此一片荒草過人,五六株松樹分別站在這片荒草的四圍,有一條人踏出的小路,通向松樹的中間。樹很高但並不粗壯,我懷疑這樹是否南宋遺物,但會是建國後為保護和標志文物保護單位栽的嗎?恐怕應該早些吧。一點點塚的痕跡也沒有,甚至還有往下走的感覺,難道是被盜掘的原因?
原路返回,跨過馬路去騎車人指的另一處,現在這裡已經是農家樂的山莊了,大門在公路邊,有幾輛小汽車停在院裡。院裡有竹廊,廊前有水池,水池後是一所房子,所謂農家樂,無非讓城裡到鄉下吃一頓土產飯,那房子應該是餐廳吧。站在廊下向山上看,這片松集中,多且壯,同樣極高。至於哪一片是哪位皇帝的陵,除了專業人士,普通人是無法搞明白了。院裡停車場邊有大幅的噴繪,介紹南宋的皇帝(我沒數是葬在這裡的六帝,還是全數的九帝),一位腰胯砍刀的農民工正細讀……返回137路茶場站等車,又來了一對老夫婦,他們也是來探宋六陵的。
從吳越時代、南宋,走到了明代,6號一早乘303路,因為查到這趟車蘭亭還往前走,路過一站叫“花街”,書上說“王陽明墓在蘭亭山,《紹興府志》雲:在府城南二十裡花街洪溪。”網友說:過花街向東,但百度地圖上明明畫著“花街向西”。上了303便問,售票員很清楚地說:花街下一站下。車到花街向東拐,證明百度地圖畫錯了。
下一站叫做“仙暇山莊”,呵呵,網上查到過:陽明墓在鮮蝦山麓,現代人覺得“鮮蝦”二字過於粗鄙嗎?下車就是山莊了,但好像很是破敗,也找不到一個問路的人。坡很緩,路邊隔著雜草有一幢二層樓,那種筒子樓,一樓廊下站著個女人。我大聲招呼:請問王陽明的墓在哪裡?搖頭。那王守仁的墓呢?還是搖頭。這一帶有很大的墓嗎?“噢,那個大墳噢。你說大墳就是了。再往上一點。”
估計這樓是前面一片工廠的宿舍,女人的聲音不是這一帶的,所以她們就住在王陽明墓的左近,但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也是可以原諒的。古人講究“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數千年能夠做到者極少,所以王陽明當是文人所敬仰的典範,蔣介石便是追慕者之一。好多年前看過一出戲,大約叫《王陽明》或《陽明先生》,忘了姚劇還是婺劇,想來應該是前者,因為王陽明是余姚人。偏偏這位余姚人選中紹興,把家安在這裡,把墓也建在這裡。
到紹興的頭一天,自光相橋沿下大路向東南,隔幾座平淡無奇的民居,就看到一段高台,抬頭望見上面的房子,我判斷是“王陽明觀像台”,轉到高台的側邊,果然牆上釘著“假山弄”的路牌。這一帶是所謂伯府,因為王陽明封新建伯,而觀像台在伯府的最後面,傳說是王陽明夜觀天像的地方,格致嘛。一道台階能夠上到台頂,在台階上靠近台體的一側石縫裡,媽媽發現小時候在老家見過的一種草,叫薏子草,說是與雞蛋一起炸,可以治眼疾。
假山弄向南,七拐八拐接上了王衙弄,這是在計劃中寫到但在百度地圖沒有找到的。於是順理成章地找到了伯府前面的王衙池,池塘邊有些許空地,正好是老人們閑坐閑聊的場地,在密匝匝的民居裡,能夠有太陽照到是難得的。伯府的其它建築基本被雜亂的民居取代,在這裡,我們看到“人生在世寄居客旅,向往天上更美家鄉”,估計是信基督的人家;在這裡,我們看到窗戶外面拉簾子,與關東若干大怪中的“窗戶紙貼在外”有一拼,估計是為了擋夏天強烈的太陽光的。
當年王守仁一家的地盤,如今不知容納下多少平民百姓,但他在鮮蝦山的墳塚,只屬於他一個人。據說這座墓風水極好,但我只能看出它的郁郁蔥蔥,無論是古松,還是雜草,在十月裡都是那麼的青翠,不是春天的嫩,而是深秋的略帶滄桑,正合陵墓的氣氛。站在墓前遠眺,隱約能夠看到被稱為洪溪的水,但更清晰的是一片藍色的廠房。
盡管在山下,絲毫看不到墓的指引,但只要有了正確的方向,你便可以看到墓前超乎相像的寬闊台階,以到於讓人覺得有些佞越。在台階的中部還有一處同樣寬大尺寸的平台,邊上有塊碑《重修王陽明先生墓碑記》,落款是“紹興縣王陽明墓修復委員會”,落款時間是一九八九年三月。除了簡述王陽明的生平與文化高度外,“一九三七年當地駐軍軍官嘗撰文立碑此後漸次荒寞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紹興縣人民政府列其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立王陽明墓修復委員會一九八八年出資修墓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為中介經日本國九州大學岡田武彥名譽教授發起日本友人二百八十一名集資贊助哲塋頼復永垂瞻仰爰為之記修墓工程肇始於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二日竣工於一九八九年三月”。
碑的背面是那二百八十一名日本人的名字,而在當地的網站上是這樣記的:1988-1989年,紹興縣文物部門投資20余萬元,對王守仁墓地作了全面整修。有趣的是與馬臻墓一樣,王陽明的墓同樣沒有尋常的墓碑,而是在墓身正面嵌橫石橫書“明王陽明先生之墓”。再前面是祭台,上面竟有一只不知道是誰遺留在這裡的酒杯,與前兩天在鑒湖品酒後順回的那個小酒杯幾乎一模一樣,民間粗瓷。
可惜裡面無酒,我更沒帶酒。墓身很大,背後與山體融為一體,所以無法環繞一周。悻悻然返身下台階,卻看見剛才指路的女人抱了一大包東西拾級而上,來到平台上站住,跟在她身後的男人幫她把東西抖開,原來是被裡被面和棉絮,這裡寬大又清靜正是成被子的好地方!
10月6號一天裡看了三處墓,最後是徐渭的墓。從印山王陵便有指路的牌子,果然和網友的提示一樣,不過在我看來路可是不止400米,可能是前面從蘭亭向印山走得太遠,心裡又想上還要往回走吧。這一片是林場,路邊的樹木繁茂,路是用水泥板鋪的,齊齊整整從林裡穿過,別無歧路,自然只能一猛子扎下去,遇到岔路便是徐渭墓園的竹門樓。
每一提及徐渭,就想起大學時那位教明代文學的老師,當年在一群中年的老師群裡,他是年輕的,頭一天到教室,那可是容得下二百人的階梯教室。他從講台邊的大門進來,一手是講義,一手是油餅,進得門來,抬腳一勾把門關上。坐在下面的近二百學生被他的率性所震動,下課時一位同學跑到前面牆上去看課表,因為那上面寫著任課老師的姓名,記得當時她反身就站在我的座位前高聲說:於無他。“噢。”另一位同學接道,“果然很無他呀。”
當然,後來知道那是字寫草了,於老師的名字叫“於天池”,與徐渭的字一樣,恰恰他還是教明代文學的。說到明代文學,雖說有口號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但明雜劇已經是文人案頭上不得舞台的玩意兒,一出出地讀,倒很對我的脾氣。明雜劇裡必提到的作者之一就有徐渭,當然正史裡只談他的文采、他的坎坷,還是後來跟著晚輩看動畫片《聰明少年徐文長》才知道徐渭還有那麼有趣的一面。
站到紹興的角度再看徐渭,被那位說“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的袁宏道所打動:原來徐渭也不是不見容於時俗!袁宏道來到紹興隨意讀書便讀到徐渭的詩文,可見在當地對這位鄉賢還是有所追捧的。緊接著“讀未數首,不覺驚躍”,可見徐渭的好,還是能被當時的名士讀出來的。袁宏道繼續了解到“先生……前五六年方卒”,後來袁宏道專門寫了《徐文長傳》,原來徐文長活得既孤標傲世樹高風催又獨樹一幟引人注目。
2號的下午,穿行於前觀、後觀巷內,看著編藤椅的老人一支篾一支篾地穿梭著,耳邊是不知哪棟房子裡傳出的讓人心髒受不了的迪斯科,順著每一個轉彎處“青藤書屋”的指示牌,來到徐渭的故居。那是一所很小的院落,當然這是與一般對外賣票的場所相比,如果今天能夠在紹興城裡擁有這樣一所院落,也算是小小的地主了吧?自在岩前的小小竹陣,漱藤阿下的兩步見方魚池,半架在魚池上的書房,套著一間大約是臥室的小屋,整修青藤書屋只有這一點點,而所謂自在岩就是那書房連著臥室的建築山牆,漱藤阿是院角盤著的一株老藤。
如果不是後來陳老蓮的認證和保護,有著上至越小城下至呂府、伯府的紹興,估計想不到要留下徐渭這不起眼小宅。文人的惺惺相惜,讓後人能夠在這處看不出有什麼氣勢的院落,體會他們的雅意,無論是在東倒西歪的屋裡,還是在血雨腥風的牢裡,都擋不住他們撫藤聽竹看魚,享受那隔著花窗陽光灑在書案上的微微暖氣。
《四聲猿》是徐渭四出雜劇的合集,取意當然比“猿鳴三聲淚沾裳”還要多一聲,除了《玉禪師》,另外三出至今還是戲曲舞台上最常見的故事:擊鼓罵曹、木蘭從軍、女駙馬。盡管讀書時老師講其中的深刻含義,什麼譴責違反人性的綱常啦,什麼控訴齷齪社會啦,什麼歌頌壓迫在四座大山下的婦女啦,等等,但來自徐渭個性甚至精神疾病的暴發恐怕更多一些。其實,平日裡的徐渭未見得都是那麼忿忿然,他曾經為家鄉最著名的三江閘寫過《閘務全書》,當地民眾修湯公祠,他撰了對聯:“鑿山振河海,千年遺澤在三江,纘禹之緒;煉石補星辰,兩月新功當萬歷,於湯有光。”瞧出中規中矩了吧?
對家人徐渭也是相當的認真。雖說徐渭是他父親第二位妻子的陪嫁丫頭生的,比兩個哥哥小三十歲,出生一百天父親就去世了,更讓他不能釋懷的是生母被賣掉。成人後曾入贅潘家,恩愛的潘氏早逝後,徐渭又曾娶二妻納一妾,結果一賣、一出、一殺,真是越來越奇了。但在徐渭墓的旁側,還有兩墓,其中一座大的,前有橫匾,上面是徐渭書寫的一段記述,這在墓園裡是少見的。
明徐大夫墓
大夫諱鍯字克平,喜竹故稱竹庵主人。從祖戎籍,以弘治己酉??鄉薦,始知巨津州,至夔州府同知。茲以萬歷七年九月廿有六日再改葬於?,合以童苗兩宜人,祔以季子渭之母苗君,及其兩婦,曰潘曰張。童宜人所出伯子曰淮婦楊,仲子曰潞婦童,墓去此以(原字 為“官”的下半部分,通“以”)步計,祭可告以合饗。大夫於??按察使本誠翁為姑之姪,曩嘗同事於雲貴間,甚驩也。及是予八十有二矣,渭以(原字為“官”的下半部分,通“以”)親好中及見大夫者,止予一人在,題大夫墓非予不可,故來請題。賜進士兵部郎中表姪王畿拜撰,渭兒謹書。
己卯初夏同裡執政黨沈定庵補書
專門請王畿撰寫,“賜進士”、“兵部郎中”體制內吧?在學術界,王畿是王守仁的大弟子,身份非同一般吧?自己恭恭敬敬地書寫下來,徐渭絕非一副六親不認、橫空出世的反叛青年派頭的古代版!大墓邊上是徐渭兩個哥哥與夫人,及他們的兒子的墓,你看,徐渭對家族的跟隨還是充滿感情的:
鶴石山人諱淮徐公暨配楊孺人
府學諸生讀潞徐公暨配童孺人
處士諱枚徐公
處士諱杜徐公
之墓
徐渭的墓倒是極平常的,前有平常的墓碑,後面是石券箍的土墳,但能夠和父母兄侄們共處一個墓園,應該也是徐渭自己的選擇吧,這或者與他兩次入贅女家所受到的刺激有關。墓園的後面有一小室,應該是紀念室吧,可惜鎖著大門。徐渭墓與紀念室之間有一竹亭,已經布滿了灰塵,我們擦了擦坐下來吃午飯,竹葉聲沙沙,旁邊園牆上的小瓦引起我媽的注意,她以為現在沒有人會燒這樣的瓦了,沒想到在紹興依然那麼多。
看門的是一位老爺子,仿佛就住在這裡,屋裡的生活用具一應俱全,這裡少人來,老爺子樂得清閑,我們逗留的時間裡,他的話匣子裡就沒斷了越劇的唱。我們臨出門時,他正在劈小柴,向他仔細詢問回去的路。然後照他說的方向,從竹門樓處右轉,走林場的土路,可以省些腳力。
看墓,我是不分名人與常人的,但這次到紹興,計劃中看的都是名人的墓,而10月4號干脆就沒有看墓的安排。這一天全為著游園,先是到大香林,中有柯岩,晚上還安排了沈園。就在大香林這處新開發的景點,無意間碰見一座墓。大香林裡古桂成林,那叫一個香,每每十一去江南總是能被桂花的香氣薰得昏昏然。我是銜著一竹簽桂花糕進的大香林,看到蜿蜒的林下木路邊都是桌椅,九點多鐘已經有不少紹興人拉家帶口地坐下來品茶了。
路邊忽然看到一座不小的墓,前面還有說明:金新祿,清代桂農,型塘西路村人,擅種桂花,子孫金福瑞等人立碑。多有趣,從勾踐父親的墓一直看到清代,從帝王、官僚、文人一直看到花農!墓也奇怪,或者因為紹興水多地少,而人口又稠密,所以對墓的規制就不像有些地方那麼講究,與徐渭家的墓一樣,這裡也是兄弟兩家共一墓,左右兩塊橫碑。
左邊:
皇清先考
新祿府君
先妣
潘氏孺人
之墓
**(子孫具名)奉祀
光緒十九年三月吉日立
右邊:
皇清先考
新壽府君
先妣
王氏孺人
錢氏孺人
之墓
**(子孫具名)奉祀
光緒十九年三月吉日立
1號在府山沒有找到文種墓,後來一直沒有機會再去。從買的地圖上看到往蘭亭去的路上有座亭山,祁彪佳的墓在那裡。之前我查了許多資料,都說祁彪佳的墓不知道在哪裡,這也是一位讓我十分仰慕的人物,寫雜劇、寫劇評、考察地方文獻史跡,與夫人伉儷情深,最終自沉於自家小園的湖中,殉明。他不是多大的官兒,也沒有顯赫的地位,但他忠於自己認定的道統,遵循內心的道德律,活得干淨單純。沒有時間去拜他的墓,讓我很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