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樣小吃:上海燒賣
燒賣起源於包子,元朝的時候就有,北方亦叫“燒麥”,最著名是京城的“都一處”,匾是乾隆爺給題的。乾隆爺雅,到處題字,一生題字無數,合一起也抵不上王羲之的一個字。話說回來,乾隆爺的生活情致高到極點,想來“都一處”定是天下美味。據說“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
中華美食天下第一,無有異意。一個“燒賣”,在各地可以“燒”出不同的味來“賣”,可謂“勞動人民聰明才智”之體現。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湖南有菊花燒賣;廣州有干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四川更不得了,僅清朝年間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就有“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整個一燒賣大合集。據說,尤其北地的豬肉大蔥、羊肉大蔥燒賣,特香。
上海人秉承一貫的精打細算(說小氣也可以),燒賣裡的餡比較輸與全國,外面一張燒賣皮,裡面是可憐巴巴的一團米飯,所以在上海的燒賣只能稱之為“上海燒賣”。但就是這一團米飯,也可以做出別樣的滋味來!
上海燒賣,是用糯米、一點香菇、一點肉末加醬油“燒”出來“賣”的,“燒”(其實是蒸)出來的燒賣,其餡看著與粽子的餡相似,其味卻大不相同。粽子裡的米有荷葉香,燒賣裡的米有什麼香呢?
北萬新(淮海店),盧灣區淮海中路462號。此店本人在《尋訪上海的30客生煎》中有描述,一年不到,生煎不做,改做鍋貼了。北萬新的主打產品可不是生煎或鍋貼,在小的不能再小的門面上,招牌“北萬新”下,有“包子店”三個字。
今天我不吃鍋貼,也不吃包子,專門吃一吃它家的“三丁燒賣”,北萬新的“三丁燒賣”可謂上海一絕。上海是不出皇帝的,但出過一位同樣級別的總書記。若原總書記為北萬新的燒賣也來一個題字,或許這“燒賣”可以流香百世。
1.8元一個燒賣,比大街上到處都是的8毛一個燒賣要貴一倍,名字也多了兩個字“三丁”。普通上海燒賣,吃得出糯米味、香菇味和一點點醬油肉湯味。北萬新的燒賣,吃得出什麼味呢?
先回答前一個問題,燒賣裡的米有什麼香呢?香菇香、醬油香、糯米香,三香合一。再回答後一個問題,吃得出什麼味呢?香菇味、肉丁味、筍丁味、醬油味、糯米味,五味合一。
初一口下去,吃出糯米的醬香,合著香菇的柔軟。再一口下去,運氣好,或許可以吃到一個小筍丁,筍丁是脆脆的,其味清麗脫俗,故蘇軾有“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是不俗的,所以筍丁的價錢也不俗,北萬新的燒賣賣得比別家貴一倍,就在這不俗的小丁上。而上海燒賣之所以吃上去似葷非葷,糯米中的幾粒肉丁和肉末起著關鍵的作用。
上海燒賣的制作過程中有最關鍵的一步“將糯米、肉末、香菇一起入油鍋,加醬油、鹽、味精翻炒,直到顏色均勻。”
北萬新的“三丁燒賣”,吃上去肥而不膩,上口感覺很肥厚,此“肥”是糯米的豐肥,非葷物的腴肥。而燒賣外面的那張皮,起到很好的“不膩”作用,猶如吃北京烤鴨,外面包的那張皮,去膩。
吃燒賣很容易,寫燒賣就比較難了,特別對於已經來尋訪過的店,感覺總有點“手落鍵盤,無思可鍵”。不過還好,至少好不容易“劈啪”出了一張A4紙。
這是我最沒有自信的一次關於上海小吃的寫作,因為不滿您說,我平時不太喜歡吃燒賣。小時候就更不喜歡吃了,沒肉,誰吃啊!
上海燒賣,是真真作到了,基本“沒肉”,把一個沒什麼肉的小吃,做出似葷的味道,是一種境界:上海小吃的境界。
上海小吃的境界是,似葷非葷。
注:格爿店(1):這間店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燒賣店:章氏、豐裕、王家沙、喬家柵等。
小小申明:本文首發於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