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瑤池看黃龍

作者: tjm1966

導讀2003年夏末的一天,我自九寨溝乘車前往黃龍。至川主寺稍息時,當地人言黃龍海拔較高,不少人會因缺氧而感不適,建議購置小氧氣包備用。同車有人聞言便購置,而我不以為然。 登車續行,路邊景物逐漸荒涼,呈現荒原景像,我知海拔漸高,翻越海拔4328米的雪山梁時,見遠方一座山峰顯現皚皚雪山頂。停車而眺,導游告知,那就是海拔5588米的岷山主峰雪寶頂,黃龍風景區 ...

2003年夏末的一天,我自九寨溝乘車前往黃龍。至川主寺稍息時,當地人言黃龍海拔較高,不少人會因缺氧而感不適,建議購置小氧氣包備用。同車有人聞言便購置,而我不以為然。

登車續行,路邊景物逐漸荒涼,呈現荒原景像,我知海拔漸高,翻越海拔4328米的雪山梁時,見遠方一座山峰顯現皚皚雪山頂。停車而眺,導游告知,那就是海拔5588米的岷山主峰雪寶頂,黃龍風景區就雪寶頂山下。午後,車近黃龍景區,溪水淙淙,高山坡上的林草也開始豐茂起來。

黃龍景區海拔3145米-3575米之間,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同九寨溝景區一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黃龍景區實際上是一道長約7公裡名曰黃龍溝的山溝,其中景區段4.7公裡,寬約1-2公裡。黃龍景觀的形成與從溝頂端分水嶺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有直接關系,泉水富含碳酸鈣類,溪水沒有固定的河床,在順坡漫流而下的過程中,碳酸鈣流泉遇阻逐漸沉積,形成層層疊疊以乳白色和淡黃色為基調的鈣化景觀,如同一連串玉石砌成的梯級池子。

我沿著林間小道從溝口山門而入,漫步而行。前方不遠處就是一組由100多個以藍色為基調的彩池組成的名為“迎賓池”的梯級水池,池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沿著環繞著池子曲折盤旋的邊走邊看,群池周圍古樹參天,池子的堤埂如玉石、瑪瑙鑄成,玲瓏剔透。陽光透過樹隙照在湛藍透綠的湖面上,變幻著黃、綠、藍各種色調,微風吹過,池水泛起陣陣彩色漣漪,格外清艷動人。

離開迎賓池,踏上用木頭搭成的人行棧道繼續前行,但見左前方一排碧水從密林中衝出,又從高約10米,寬約60米的崖沿上飛瀉而下,在起伏不定的崖壁上幾經跌宕,形成數十道梯級瀑布,水瀑後面的崖壁,透視出以金黃色為基調的鈣化結晶面,使瀑布更顯得富麗堂皇,此瀑名“飛瀑流輝”。 緩緩地走過“飛瀑流輝”斜坡來到瀑布頂端,那裡是一片寧靜、恬靜的彩池群。徜徉在這些五顏六色的彩池群畔,不知不覺到了黃龍溝第二級台階前,前方是一堵寬約40余米、高約10米的乳黃色崖壁,溪水沿著圍幔似的鈣化層崖壁表面漫流而下,像一層薄薄的輕紗飄飄灑灑地鋪展在崖壁上,跌落在金黃色的池盆裡。岩壁下端有一不大的溶洞,洞內可見密密麻麻的鐘乳石,洞前簾瀑似串串珍珠懸垂。當地藏民傳說此洞是古時候仙人們淨身的地方,因而取名“洗身洞”。

翻越鈣化崖壁,展現在眼前的是偌大一片被稱為“金沙鋪地”的坡狀鈣化景觀。以金黃色為主的坡面上蕩漾著一層薄薄的清流,坡地上還生長著一簇簇水柳和灌木叢,水流受坡面鱗狀的鈣化層和樹干阻礙,泛起銀色漣漪。

金沙鋪地左側緊靠溝邊林區還有近百個大大小小的彩池,隨地勢的起伏層層疊置,形態多變,這些彩池堤坎相連、碧水同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畔翠柏挺撥,池中灌木雜陳,花草伴生,遠山近樹倒映池中,因而得名“明鏡倒映池”。過“迎仙橋”,又見一組名為“娑羅映彩池”彩色池群,掩映在一片茂密的娑羅樹叢中。娑羅實際上就是杜鵑,由於杜鵑品種繁多,花期花色也不盡相同,故而彩池邊的杜鵑花可以從春天開到夏天,綿延不斷。

繼續上行,身邊有人漸稀。一些游客因高原缺氧而不得不止步回返,而我仍步履輕松。前行不遠,步道右側出現一大片彩池群,據說大大小小有500多個彩池,可說是黃龍溝規模最大,色彩最豐富的彩池群,被稱為“爭艷池”。池有大至數畝,波光瀲灩;有小如盆、碟,玲瓏精巧。池水色彩有的淡綠,有的乳白,呈現孔雀藍、翡翠綠、鵝黃、淡金等斑斕色彩,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從爭艷池上行,經過一段林莽灌叢就到了黃龍中寺。黃龍有前寺、中寺、後寺3座寺廟。前寺已蕩然無存,中寺也幾成廢墟,僅存觀音殿舊址。黃龍中寺距溝口約3.5公裡,距後寺約有1公裡。離開黃龍中寺向黃龍後寺進發,可見路旁有兩個較小的小池,一名“簸箕海”,與民間用的簸箕大小差多;一名“馬蹄海”,不過要比真馬蹄要大好多倍。這兩個黃龍溝內惟一的稱“海”的池子,實際上可列為溝內最小的池子之列。不過據說兩池子面積不大,卻深不可測,大概就名之為海了。

來到黃龍後寺,寺位於黃龍溝內最大一塊平坦區域,看上去很是簡陋。無意中發現寺門門楣匾額頗為特別,從正面看是“黃龍古寺”四個大字;從左面看則變成了“飛閣流丹”四字;從右面看,又變成了“山空水碧”四字,書法雄渾俊美,題詞寓意深刻。近前一看才知道,原來這匾額經過了一番奇特的藝術加工,為黃龍所獨有之景。

走過寺後一大片灌木叢,眼前是一組參差錯落、層疊而上、艷麗奇絕的彩池群,是黃龍溝海拔最高的一組彩池,名為“石塔鎮海”池。這是因為在兩個較大型的彩池中間分別有兩座不大的石塔和石屋露出水面,下半截已被鈣化沉澱物淹沒。石塔和石屋應是黃龍寺遺物,說明這組彩池形成的年代並不長。這組彩池群又稱五彩池,在我看來是黃龍景區最美的彩池。

站在池群後建築在邊壩高坡台地上的觀景台向前俯瞰,黃龍後寺及五彩池全景一覽無遺。在群山森林的圍護下,五彩池池水隨水底沉積物和池壩顏色深淺而呈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似一幅立體的畫,一首無言的詩。目睹此景,我久久不忍離去。人們稱黃龍彩池為“人間瑤池”,於此觀之,委實不虛此譽。

順著觀景台後的山谷深處遠眺,可望見白雪皚皚的雪山,那雪山或許就是岷山主峰雪寶頂了。我很想繼續前行去親近一下雪山,但已沒有時間,只能登上觀景台後面的玉翠峰頂鳥瞰“玉嶂參天一徑蒼松迎白雪;金沙鋪地千層碧水走黃龍”的黃龍全景後,沿著黃龍溝左側森林中開出的游覽便道下山踏上歸程。一路邊吮吸森林中富貪負氧離子的新鮮空氣,邊透過林木間隙向右側的彩池群美景一一告別。

別了黃龍,別了九寨溝,也許我應該再來。







精選遊記: 九寨溝-黃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