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足寶頂山石刻印像
更多國、國外的游記可到本人網博客觀看: http://***/dragonmam
靈秀和合天地人,天國禪韻佛道儒。
精雕蓮界多涅磐,細說孔孟少惡誅。
禪宗讖語“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站於這個石勒佛國前,在諸神的注視下,似聞啊嘛呢叭咪哞梵音入耳,有洗淨塵埃,功參妙諦的禪悟。
這個早在唐代就形成,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另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
重慶大足石刻群,比較集中的,分別處在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石刻創始人是蜀中名僧趙智鳳,後歷千余載添加修緝,終形成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余尊的規模。
“上朝峨嵋,下朝寶頂”。寶頂山摩崖石刻是其中的最著名的。
它集中在一個近似180度山坳裡,這個嶺峻石秀、環境幽雅的叫大佛灣的地方,山地平緩,岩壁平坦,松翠柳綠,溝下溪水相依。延綿幾裡的石壁上,一個挨著一個,錘鑿斧削,密密地刻勒著佛像。
沿著彎彎的參觀線路,在山溝邊築有棧道,修有石欄。都廊閑步,在這古蓮滿開的聖地,經千年浸潤,禪佛滿滿,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文化精髓,以精美的造像經文和精細的記事銘文,讓“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
最有名的是鑿於崖壁上“千手觀音”像。據說刻有1007只手臂,每只手執不同法器,每只手掌心有一只眼睛,因此也叫“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
(正在抽空時斷時續撰寫此文時,見報章刊登有關此“千手觀音”像修復情況報道,稱最新證實此觀音的手總數829只)
由此突然想起,人們常叫“觀音菩薩”,實際應該叫“觀世音菩薩”的。只是因為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便去“世”字,只稱“觀音”啦!
觀音菩薩為何有千手千眼?據說是觀世音菩薩發願,要聽塵世貧困之音,觀大千救難之事,以造福眾生,於是長出千手千眼。當然是含有佛教禪意的像征意義:千手像征法力無邊,拯救眾生;千眼像征智慧無窮,明察秋毫。
可惜經800多年風吹雨淋,造像已經垂暮老朽,不堪觀瞻。此番正在修繕,未見全貌。
但就腳手架間隙,仍可窺其纖手明眼,金碧輝煌的模樣。那金泊貼面,形狀各異的手,猶如孔雀開屏般的絢麗。
在平面畫不同形狀的千只手,尚且不易,要在堅硬的岩壁上鐫鑿這些手,那是何等高超的技藝?真讓人贊嘆這個民族的聰明才智。
在焰焰佛光籠罩之下,偶所到的是:
“六道輪回”,題材多樣,雕刻精美,善惡報應,驚省肉身;
“華嚴二聖”,造型生動,端莊含蓄,莊嚴妙相,直逼心撻;
“千手觀音”,規模宏大,工藝精巧,手眼神器,普渡眾生;
“釋迦臥佛”,涅槃聖跡,形像逼真,神態祥和,開悟百姓;
…………此等造像實在高深莫測,非吾等凡夫俗子那能憚悟。
這裡不僅造像精美絕倫,有一佛窟叫“圓覺洞”,其建築展現了絕妙的工藝水平。其有三絕,
一曰,自然采光。洞窟幾乎為山壁包裹,不見天光,建築師匠心獨運,就在門上開天窗,居然不用一燈一燭,廟堂敞亮。
二是,石雕似木。佛窟三面供菩薩,(見首張照片),香台供桌,全部就地用石雕刻,卻看上去完全像是木頭制品。
三謂,排水系統。洞窟在石壁外有一部分用木檐遮風擋雨,從山崖滴下的水落在堂檐便不見其蹤,原來是在石壁與木結構間暗設水道,出水口就在洞窟外一組道家牧牛圖處,一只老牛正側面道昂頭飲水處,此乃廟堂出水口也!
真匠心獨運,精妙絕倫!
大凡佛教大義深奧難解,有大乘小乘、黃教佛教,顯宗密宗、五趣六道又十界……;供奉有橫三世佛、豎三世佛,左右又立菩薩羅漢……;廟奄寺院內見長老喇嘛、比丘僧侶、和尚道姑又俗家弟子……
就是道家也有張天師畫符,果老兄相神、悟空豬八戒、鬼哭狐魅……亦有三十六洞天與七十二福地……真真弄了個暈頭轉向,不知所以?
這裡石刻表達的就是佛、道、儒眾多精彩故事,比較通俗易懂的且看石刻“道德經”。
此幅為“兒行千裡母擔憂”。只見石崖上父母子三人並肩徐行,是幅送子遠行圖。
犬子養成,翅硬膀堅,終有遠行。可憐二老互攜十裡相送,老淚咽肚,愛心拳拳。那不肖卻是此番脫卻樊籠去,春風得意總有時?臉上寫滿了躊躇滿志,仿佛前程無憂,狀元及第唾手可得;發財元寶如囊探物,全然不知江湖風險。
不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娘子,送子千裡終有離別時,回吧!”老父看出了兒子那不屑的神情,向前掇了一下老伴輕聲說。
“從小沒出過遠門,再送一程吧,”老母慎怪地用肘搡了搡老公,“就到前面長亭一別吧!嘆……”欲言又止。
這些立體的連環畫,老少鹹宜,婦孺皆懂。
至少看了“父母恩重經變相”,那佛主慰病父,為父舉棺的故事,知道忠孝節義,贍養老人;看了“六道輪回”,明白慈悲為懷,善做好人的道理,免落在十八層地獄。
千萬別在世腐敗貪賄,到時剝皮挑筋;也不要說謊騙人,避免拔舌剪指;更不能陷害誹謗,被籠屜活蒸……
善哉!做個好人吧!在這些參禪悟道的故事裡,修一段菩提的雲水禪心,在輪回轉道中就是一縷清爽飄逸的游魂,會得到超脫。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