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不做的幾件事
孤懸於廈門西海中的鼓浪嶼,只有區區1.87平方公裡,卻幾乎能找到你想要的一切美好事物。
宛如裊娜的大家閨秀,鼓浪嶼散發著高貴典雅、優美浪漫、生動多情的迷人氣質。
無論你對植物、建築感興趣,還是狂迷音樂、文學,甚至僅僅是愛美愛生活,來鼓浪嶼呆一會兒。
你肩膀上那個腦袋也許會劃過一道念頭:索性不走了吧,和鼓浪嶼上所有不愛打聽時間的貓貓狗狗花花草草相伴,大方地浪費掉下半輩子吧。
那就留下來,浪費吧。
1、漫步街頭聽琴
鼓浪嶼街頭的藝人只要你漫步在鼓浪嶼的洋樓古厝(cuò,福建沿海及台灣人對家或屋子的稱呼)中,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優美動人的歌聲,加以濤聲的節拍。不管聽琴是不是本意,到鼓浪嶼,琴聲必定要被你聽到,不如索性虛心地接受音樂的熏陶?
小小的鼓浪嶼是大大的“鋼琴之島”、“音樂家搖籃”,島上就有鋼琴600多台,有自己的音樂學校、音樂廳、交響樂團、鋼琴博物館及風琴博物館。其中的音樂廳掩映在高大的百年老榕樹、老樟樹中,滿園紅花綠葉相擁,環境和氛圍一流,是鼓浪嶼的高雅音樂藝術殿堂。
鋼琴博物館
鋼琴博物館就在菽莊花園的“聽濤軒”,造型模擬鋼琴的琴鍵,館內洋溢著輕柔的鋼琴曲,兩層博物館分為一館、二館,分別陳列了100多架鋼琴,其中有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讓你看完更能體會到鼓浪嶼這個音樂之島的浪漫氛圍。
鼓浪嶼音樂廳
從繁華的商業街龍頭路直接步行即可到達鼓浪嶼音樂廳。音樂廳掩映在古老的樟樹及榕樹下,一年中常常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室內樂、古典音樂演奏會等,常常有一些知名音樂家或者專業團體前來獻藝,也是眾多音樂愛好者們交流的天地。
2、放任亂走,迷失鼓浪嶼
鼓浪嶼島很小,環島走一周不過三四小時,小到即使迷路也不會產生恐慌,反而感到欣喜。
迷失在島上再也不要走出去,迷失到一個沒有旅游團,游客稀少的幽靜巷子裡或老洋房中,很可能是眾多到過鼓浪嶼的人心裡的小九九。
不是嗎?漫步於鼓浪嶼,信口閑聊,或左瞧右望,也是遠離城市喧囂的一種享受。
如果恰好這天小雨飄飛,被雨水刷得透亮的小島更加嬌妖,晶晶的水滴垂在屋檐、葉尖、花瓣下,欲滴不滴;空氣中彌漫著植物的芬芳,那更能讓你有幸看到鼓浪嶼婉約的雨中之美。
好喜歡的一條路,充分體現鼓浪嶼道路的洶湧起伏。島上的小路雖然錯綜復雜,但居民多為老人,路標清晰,所以,如果你並不想迷路,只要嘴巴勤快點,或買張地圖,就可以避免。
3、看百年建築
使鼓浪嶼美麗的不僅是海島風光,更多的是歷久彌香的萬國建築。建築展現著鼓浪嶼的歷史和故事,又是構成鼓浪嶼美的一部分,它們散發著神秘的味道和生活的氣息,令人遙想當年。
看建築,只要你所感興趣的老房子的門開著,善意地和房子主人打個招呼,能經允許的都可以看看。
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別墅、公館等居住建築。留存下來的領事館有英、美、日、荷、西班牙等;而三一堂、安獻堂、福音堂、西班牙天主堂、協和堂等教堂建築大部分還在使用中。
這些建築多為低層庭院式建築,房屋一般選用當地石材或紅磚,采用圓拱回廊、清水紅磚、紅瓦坡折屋面,並用柚木樓板、花磚鋪地,用欄板鋪以奇異別致的琉璃瓶花格。各個立面常有精雕細刻的羅馬式大圓柱和結構造型迥然不同的多坡屋頂。
此外,大量早期出國謀生而衣錦還鄉的華僑,選擇上等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興建離宮別館。在眾多中西合壁式風格的包圍之中,這些住宅也以模仿洋房為榮,平面布局則基本上是本土的,外觀常采用折衷風格。如林語堂故居、大夫第、四落大厝、金瓜樓、時鐘樓、番婆樓、林文慶別墅、亦足山莊、觀彩樓、楊家園,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志性的建築。
三一堂
1934年由中國人設計、建造的西式基督教堂。三一堂的建築獨具一格,呈十字立體式的罕見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黃瓦屋頂上,居中矗立著八角鐘樓,頂尖的十字架高聳雲天。紅牆裝飾著流暢的三角形線條,四面敞開十二道大門、十六扇窗戶極為寬大,具有通風、采光、疏散的實用特點。
堂內長寬同等的十三米跨度牆體上,巧用無柱鋼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頂,顯得高大堂皇又帶來極其科學理想的音響效果,成為三一堂建築最具特色的一絕。
地址:安海路71號 門票:無
注:如果遇到星期天,三一堂裡還會傳出鼓浪嶼最具特色的唱詩班用閩南語唱的贊美詩,信徒們朗誦閩南語版本的《聖經》,這是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所沒有的。
金瓜樓
建於1922年的金瓜樓,其“金瓜”屋頂造型屬拜占庭風格,是鼓浪嶼建築的特色。外部采用中國傳統裝飾工藝,內部中西結合,有中國傳統的廂房、中廳和西洋壁爐、寬廊等。它的建築門樓最為精巧獨特,分為兩層,運用中國歇山頂手法,重檐翹角,打扮得像城門一樣,門穹藍天高懸,足具氣派,是鼓浪嶼建築中獨具風采的門樓之一。
4、過一個靜夜涼晨
鼓浪嶼最迷人的是它的夜和晨。鼓浪嶼小,一般的游客都會一日或半日游完即離島。記得去前請教廈門朋友鼓浪嶼日程安排,得到的回答是:鼓浪嶼就巴掌大塊地,逛兩三小時足夠了。但是,鼓浪嶼不是用來計算徒步時間的,而是用來感受它那迷死人的靜夜涼晨的。
感謝那些一日或半日游的人們,使鼓浪嶼的夜尚可以去除旅游小島的鬧躁外質,保持它的清麗和靜謐。
清晨慵懶的狗狗清晨早起,小島上沉澱下去的一切尚未醒來,富有韻律的濤聲更似無聲,商鋪還沒開門,街巷裡老人們拎著菜籃子,穿著運動鞋悠閑信步,菜市場裡攤主們正在鋪展開待賣的新鮮蔬果肉。這,才是真正的鼓浪嶼。
5、看夕陽
看夕陽的心情總是放松的、散慢的、愉悅的、可有可無的,太陽自然會消磨個把小時才慢慢掉進海裡。美華沙灘或灣仔後海灘就是這麼個看夕陽的好地方,隨便朝哪個方向望去,都是一幅美圖。灣仔後海灘還可以坐在小船上,隨著浪花漂啊漂,坐看夕陽無限美。
6、品嘗南國繽紛水果
到南方旅游,水果算美食的一種,並且可以當之無愧地貫之以“健康美食”稱號。鼓浪嶼島上的水果隨處可見,除了長在各種樹上,還出現在菜市場以及眾多挑擔叫賣的路邊攤上。
島上售賣的水果名目差不多可以開南方水果展覽:蓮霧,番石榴,番荔枝,鳳梨釋迦,雪蓮果,火龍果,楊桃,木瓜,金姑娘,西梅,龍眼,等等等等等等。
不同季節豐收不同的水果,在北方買這些水果是奢侈的事,在鼓浪嶼買卻是價廉物美的家常事。因此,到鼓浪嶼干點家常事很有必要,尤其是MM們。
路邊小販挑著擔子,一筐青棗,一筐蓮霧,洗得干干淨淨,紅的綠的,滾著水珠。各買一點拎在手裡,邊走邊看著周圍的美景,脆生生咬開一枚,清汁滿口,唉,為什麼是坐在電腦前說這個,而不是在島上吃這個。
注意:路邊攤要價不一,不懂砍價的游客買起來就得有點鬥智鬥勇的勁兒才行,否則還是到菜市場買吧,秤足價也適宜。
7、領略植物的萬種風情
鼓浪嶼天生麗質,一年四季都是碧波綠樹鮮花,島上的每座山都是個植物公園。有點名氣的植物被引種園加以保護起來,幾十種珍貴品種的果樹包括美洲薄殼核桃、印度林那果、油梨、菠蘿蜜、文叮果、牛心果等;最令人自豪的是國內僅有的大果紅心木和國內最粗的印度紫檀樹。此外,還有國內最大的面包樹、西印度櫻桃等稀有樹木。
至於鼓浪嶼家常的植物,那是根本數不過來:三角梅、櫻桃、扶桑花、枙子花、黃草蒲、馬蘭、蝴蝶花、蔦蘿等在門廊、石縫、牆根和路旁爬高躍低,古榕樹、鳳凰樹、木棉樹樹影婆娑,任游人在樹下歇把腳;開花時,嬌艷了半邊天;龍眼、木瓜、香蕉樹在秋天爭相以碩果壓枝。
島雖小,但植物品種卻超過1000種,你若像個植物專家那樣一一辨識出它們,那真是個向同行朋友炫耀的好機會。即便不識,在綠樹紅花中胡亂拍照,他日再憶起,是花草美了你,還是你美了花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留下了關於青春和美的重要記憶。
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
廈門華僑亞熱帶植物引種園東倚日光岩,四季如春、鳥語花香,奇花異果爭相鬥艷,有原產於地中海粉花紅萼、翠葉金脈的仙客來,原產於非洲的紫花黃蕊、葉暗黑的紫羅蘭,原產於歐洲的闊葉披針、花形如柳的郁金香,原產於東南亞裊娜芬香的蝴蝶蘭等。
在熱帶植物標本園裡,有世界名樹,桃花心木,鐵力和柚木,有含油量高達20%的油梨,有貴重的工業原料紫膠的寄生樹——蘇門答腊合歡等。在熱帶果樹中,有金星果、蛋黃果、蛇皮果、文丁果、費約果、無籽番石榴、各種番荔枝。熱帶藥用植物有泰國大鳳子、阿拉伯膠、檀香、貓須草等。熱帶香料和飲料植物有香子蘭、依蘭、咖啡、可可等。
雞蛋花走在園內小路上,兩旁有華盛頓棕和皇後葵列隊恭迎,棕櫚亭、荷花池點綴園區等,令人感到這裡不僅是科普基地,還是賞心悅目的旅游勝地。
8、感受海峽兩岸情
台灣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來到鼓浪嶼就不能不提台灣。因為它離我們實在太近了。如果祖國是嚴父慈母,那台灣就像游子,兩岸人民都在深切盼望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鼓浪嶼,你更容易感受海峽兩岸骨肉情,坐在海邊,遙望離我們最近的金門,聽一曲《鼓浪嶼之波》:“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台灣島,台灣是我家鄉……”歌裡有鼓浪嶼、日光岩、鄭成功,唱出了廈門的美,還有濃濃的海峽情和民族自豪感。
據說當年該歌曲創作者鐘立民先生為參加“歌唱海峽兩岸骨肉情懷”活動,四處采風未果。當他來到鼓浪嶼散步,聽著浪濤一輪輪拍打著岩石的聲音,仿佛就像一首樂曲,給他帶來無盡的音樂靈感。在鼓浪嶼的10天裡,鐘立民先生一氣呵成了包括《鼓浪嶼之波》在內的六七首歌,其中四首還獲得了“首屆海峽之聲音樂會”演唱機會。
出發前可以往MP3裡裝下不同版本的《鼓浪嶼之波》:李光羲,鄭緒嵐,張暴默,殷秀梅版等,各有千秋,其中味道各自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