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登“閱”

作者: 一品灶

導讀在南京的西北角,有一座閱江樓。這座本世紀初建成的“古樓”,飛檐走壁,依山而立,拔地而起,氣勢非凡!是南京的新地標。 閱江樓原先應該建於明朝,只是當年統治者朱元璋考慮到連年戰火剛剛平息,民不聊生,因此暫時先民生、緩建樓。這也造成了六百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今年1月8日,再次來到南京登“閱”。但見閱江樓結構勻稱,樓前有平台。其時陽光明� ...

在南京的西北角,有一座閱江樓。這座本世紀初建成的“古樓”,飛檐走壁,依山而立,拔地而起,氣勢非凡!是南京的新地標。

閱江樓原先應該建於明朝,只是當年統治者朱元璋考慮到連年戰火剛剛平息,民不聊生,因此暫時先民生、緩建樓。這也造成了六百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今年1月8日,再次來到南京登“閱”。但見閱江樓結構勻稱,樓前有平台。其時陽光明媚,登樓遠眺,長江在其腳下浩蕩東去,江中浮光耀金,遠接天際,心曠神怡。再觀南京長江大橋,更顯宏偉,真所謂閱江樓上閱江流,在隱約朦朧之中,更富詩情畫意!

閱江樓的特色,一是高,山高78米,樓高52米,總高130多米,是南京市批准並支持部分資金,由下關區投資4000余萬元建起來的。二是精,由於是新建,處處精工細作,精雕細刻,精美華麗;三是內涵豐富,有許許多多歷史文化積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的足跡和作品;四是皇家氣派,因為只有南京,出過十姓二十六位帝王,這裡的建築都是按照皇帝的規格建造房屋。

閱江樓整體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光。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外四內三共計七層,總高度為51米,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兩翼各以歇山頂層次遞減,屋頂犬牙交錯,高低起伏,跌宕多變,輪廊優美;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並鑲有綠色琉璃瓦緣邊,色彩鮮麗;檐下鬥拱彩繪各異,廊柱、門窗紅中呈暗,更顯古色古香。完全符合朱元璋筆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風飛,彤飛彩盈”的具體描述。(此段摘自《閱江樓》導游解說詞)

閱江樓前有一個很大的碑亭,碑亭裡的漢白玉石刻有明太祖朱元璋的《閱江樓記》,背面還有一篇《閱江樓記》,是入選《古文觀止》的,有明代大學士宋濂撰寫。閱江樓的一樓,是皇帝的紅木龍椅御座。還有朱明王朝的歷代帝王畫像,從開國之君朱元璋,到亡國之君朱由檢,一應俱全。上了二樓,進入眼簾的是陶瓷燒制的鄭和下西洋巨幅瓷畫,氣派非凡,氣勢磅礡。最高一層有雙面絲鏽江南四大名樓的圖畫,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和閱江樓,繡工精細,非常逼真,莊嚴肅穆,深不見裡,充滿大家之氣。陽光通過樓層的圍欄斜射下來,照在畫上,更平添了一種古樸悠長的韻味。

一處美景一幅畫,每個景點都有她美麗的傳說,閱江樓也有其典故。傳聞明太祖朱元璋在盧龍山大敗陳友諒,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朱元璋稱帝後,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幸虧未在戰火後馬上構建閱江樓,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在國泰民安時代所建造的閱江樓。環境的安寧,生活的舒適,才能真正登“閱”賞“閱”,才能真讓人開心愜意,流連忘返。

雖是第二次登上閱江樓,但我仍然不亦樂乎地露出驚異的神情忙著拍這拍那。好在是淡季,整個樓只有屈指可數的寥寥數人,閑散地游玩。我站在樓上,巡視著沿街逶迤排列的城牆,依稀可以想像當年激戰的情景。時光似乎依舊停留在明朝時期,而當年的硝煙卻隨長江之水滾滾東去……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