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年三十上午,單槍匹馬兩手空空,雄糾糾氣昂昂跨過深圳河,到香港過春節。
這段時間很想找個地方靜思一番,香港正合適。正所謂小隱於野大隱於市,很多人喜歡到諸如麗江、鳳凰、三亞等相對安靜的處所休息,而我更喜歡繁華熱鬧的大都市,一個人混在茫茫人海中漫無目的地閑逛,一邊胡思亂想。香港正是這樣理想的地方,在那裡沒有人認識我,很多東西都是陌生的,與現實生活處於半隔絕狀態——進不了“盜夢空間”,暫時也沒法“迷失東京”,只能選擇香港。
與平時相比,羅湖口岸客流很少,似乎大部分都是像我一樣的內地游客,耳邊時不時響起卷舌頭的北方口音。很快過關,坐上港鐵,直驅旺角——我每次來香港大概也就是逛逛旺角、尖沙咀、中環、銅鑼灣這四個繁華中心。車廂裡似乎大部分都是內地客,也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素質方面的缺陷,如搶占座位、旁若無人大聲交談、肢體擺動幅度偏大等等。
到旺角後,照例先去百老彙等地看看手機。這次沒什麼收獲,因為這段時間沒出什麼耀眼的新機,我唯一想看的谷歌NEXUS S還沒在香港上市。不過有件事令我吃驚,根據親眼所見,在香港人們所拿的手機,至少七成是iphone4。
然後就順著九龍地區的南北中軸線——彌敦道往尖沙咀方向漫步。上次在上海攀登環球金融中心觀景台之後,我就迫切期待著登上香港環球貿易廣場(簡稱ICC)的觀景台看看舉世無雙的香港摩天大樓群,這次正是個機會,於是走到中途我就改變方向朝西九龍而去。
西九龍地區是香港市中心最後一塊大規模填海而成的新開發區,除了環球貿易廣場,還有君臨天下、凱旋門、天璽等多座頂級豪宅,另外還在興建廣深港高鐵的車站,這裡也是香港市區去機場的必經之地。拿著地圖(網絡境外漫游費用太高,所以不能用手機定位)走了不一會,眼前豁然開朗——在香港市區很少有這樣開闊的地方了——高聳入雲的ICC和豪宅群出現在遠處。
在凱旋門底下抬頭仰視了一番——只是拍照,不是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住上去。繞了很久才找到進入ICC的途徑,原來這些大樓下面似乎都是連在一起的,是個大規模的商業中心。到服務台一問,原來觀景台尚未對外開放,要到三四月份才行,大失所望,只好下次再來了。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宜在這世界一流商務人士聚集地久留了,馬上找到公車站,坐上去尖沙咀的巴士。真的到處都是內地同胞,我剛上車沒多久,就有人在車下以普通話向我問路。
在尖沙咀再次坐上了熟悉的天星小輪,朝著世界上摩天大樓最密集的地方——香港島北岸駛去。香港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真正集山、海、城於一體,這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見的。據我所知,世界上的海濱城市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以海為主以城為輔,如三亞;一種是以城為主以海為輔,如深圳;還有一種就是海與城融為一體,這樣的城市才是真正完美的海濱城市,大連、青島都是這種類型,而香港是最佳代表。
在中環碼頭上岸後,摸索著沿干諾道轉金鐘道,再到軒尼詩道,朝灣仔、銅鑼灣方向漫步而去。中環是香港的CBD,寫字樓最集中的地方。現在中國很多城市都在大建CBD,一般都是在原來的市中心之外相對較新的區域進行開發,便於“在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畫”。但建大樓不難,聚人氣不易,上海陸家嘴、深圳福田中心區、廣州珠江新城等CBD新區,至今在人氣上似乎都沒法與舊城區相比。而香港中環CBD並非全盤新建,而是經過較長時期自然形成規模的,不但有寫字樓,而且商業設施也很齊全,不但有適合高端商務人士的高級商場,而且小店鋪更是密集,見縫插針的分布在整個區域。夜晚的中環,不會像那些新建的CBD一樣成為睡城,而是漫天遍地燈火輝煌。
一個人穿行在摩天大樓、大街小巷之間,看著整潔干淨的環境、優雅的人群,仿佛有一種融入其中的感覺,這是那些跟著旅行團、背著大包小包的游客們所無法體驗到的吧。不過這個感覺也是轉瞬即逝,現在移民香港的門檻又進一步提高了,沒個幾千萬估計不用想。
香港市區很小,沒走多久就到了預訂的酒店,時間還早,先稍微休息一下,給手機充充電。傍晚時分,出酒店左轉,朝銅鑼灣走去。
感覺銅鑼灣在香港的地位似乎類似北京路之於廣州,比較純粹的商業區,沒什麼寫字樓,建築相對低矮陳舊。道路狹窄,錯綜復雜。在這方面香港與東京、倫敦等城市是一樣的,屬於那種成熟的大城市,已經過了大興土木、擴展道路、拆遷改造的階段,但是有著深厚的商業文化底蘊,商業密集度遠非那些還處在趕超階段的新興大城市可比。在上海、深圳和廣州,道路寬敞,視野開闊,但似乎尚未形成香港這樣連成一大片的高密度的商業區。而且,狹窄的道路,無疑更適合步行者。
進入晚間,銅鑼灣人流如織,很多都是內地游客。我開始登上那些精致小巧的書店看書——這些私家書店都是位於二樓以上,從很小的樓梯口進去,有點像記憶中八十年代的單位住宅樓。書店內都非常安靜,適合查找翻閱。有家書店的店員是個頗為漂亮的小姑娘,正在埋頭看書,我一提問就馬上站起來,面帶微笑用生澀的普通話回答。而且我問的還是其他書店的情況,本來有點忐忑,她也詳細地告訴了我,令人心情愉悅。
每次在銅鑼灣混在潮水般的人流中漫無目的地閑逛,都分不清方向,逛過來逛過去,明明就那幾條小街,卻似乎總有新鮮感。不知不覺,一看時間居然已經十點半了,還以為才八九點呢,看這一片流光溢彩與喧囂鼎沸,與印像中的除夕之夜相差太大了。
逛完後,回酒店睡覺前在一家茶餐廳吃宵夜,或者也可以稱之為年夜飯。我居住的地方是香港的後花園,有很多茶餐廳,我很喜歡這種雖然價格偏貴但環境干淨舒適的餐廳形式。香港的東西很好吃,感覺這才是正宗。嶺南文化的中心原來是廣州,如今早已轉移到了香港,文化與經濟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西方文化的中心在戰後就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
次日中午退房,仍選擇步行前往中環。香港春節是初一到初三放假,很多店鋪都關門了,街上略顯冷清。到了中環,發現街上膚色黝黑的東南亞人越來越多,看來是菲佣們開始享受假期了。香港與中國內地大城市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沒有一個數量龐大的中國農民工階層,而由東南亞和南亞的打工者(是否可稱為“國際農民工”?)代替,這也體現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的特點。在一座大廈下面看到少數菲佣在集會,其中一位在大聲演講,我聽不懂,難道是在抗議不公正的待遇?
中環地鐵站上蓋一座大廈裡有個很大的東南亞人聚集地,走進去仿佛來到了異域,有點意思。出來後坐地鐵過海到尖沙咀,依舊沿彌敦道北上。
來到旺角,在車站附近一家小吃鋪買了雞蛋仔。這個東西十元一份,應該算是最經典的香港小吃了,外殼香脆,裡面嫩滑,甜度適中,口感極佳。用它來作為香港之行的尾聲正合適。吃完就到了旺角東車站,坐上了去羅湖的列車。車廂內人很少,很安靜,與來時相差真大,我坐在座位上,迷迷糊糊,很快就到了終點站。
晚上十點多回到家,上網,得知我的手機終於可以獲得多點觸摸功能了,大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