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早上將近8點才起床,一人吃了兩根烤牛肉紅腸。順著我們住的化覺巷一直走,盡頭就是西安清真大寺。清真大寺始建於天寶元年,後經歷代維修擴建。一進門,首先看到的是高聳的木質大牌坊,距今300多年,看上去相當古舊。而且不知道是時間久了,還是08年地震的影響,總之木牌坊已經不讓人太靠近了。南北兩側的廂房陳列著明清家具,也很古樸。經過五間樓、石牌坊,看到的是明朝的關於重修清真寺的碑。再往裡走是敕修殿,然後省心樓。經過連三門,看到的是鳳凰亭,最後看到的是禮拜大殿。這些建築一看就知道最起碼有兩三百歷史,和之前我們看過的那些仿古建築有著明顯的不同。還有件印像頗深的事情,寺裡有一回族人,用英語和美國游客聊著,導游跟游客說這個人會幾個國家的語言。外國游客都贊許地看著他。他看上去非常普通,和寺裡其它回族人沒有什麼差別。回民街的攤主,無論男女老幼也都會說一些簡單的外語,一個中年男人邊用外語吆喝自己的特色商品,邊問旁邊一個像是導游的年輕女子,某某用英語怎麼說,真是熱鬧非常,活躍非常。
從清真寺出來,大約10點半,我們到鼓樓、鐘樓附近轉了轉。本來今天是安排了要去城牆的,因為腿太疼,走路都是挑戰,更別說走城牆了。我們還是來到了南門城牆附近,沒上去,只是看了看。在書院門門口一人吃了一碗蕎面。然後在書院門逛了一小會兒,買了點東西。今天天氣很好,艷陽高照,書院門也展現出它熱鬧喧嘩的本來面目。
我們在書院門街道的長凳上坐了一個小時。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們。當地人悠閑地躺在椅子上,大孩子帶著小孩子玩耍,擺攤子的熱情地招呼著顧客;外地人留連在各類攤點前,看皮影的,看風箏的,看塤的,用攝像機攝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的。
西安,十余朝古都,其歷史和文化在中國估計鮮有城市能與之匹敵,說白了,就是到處是歷史痕跡,到處是故事。即使在這書院門,也看到幾處房子的牆壁上若隱若現的文字,我們小憩之處也有看上去十分古舊的石頭街燈,當然裡面沒有燈。旁邊還有個不知是仿古還是真的古代建築,好像也是個什麼舊址。
下午5點半,我們踏上了開往廣元的火車,西安這片熱土漸漸離我遠去。西安,從半坡文化到周、秦、漢、唐,幾千年彈指一揮間,而我這幾天的西安之旅,亦是恍然如夢。突然間想起那首歌“上下五千年,大夢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