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英國(3)--再見康橋

作者: *林子*

導讀再 見 康 橋離開倫敦城後,車開來就相對容易多了。很快我們就到了劍橋,也就是徐志摩口中的康橋。當我們靠近那條小河的時候,我的心開始砰砰地跳,不知道,那會不會就是康河呢?絕大多數的國人,對康橋的情愫,大概都來自徐志摩和他的《再見康橋》吧!是不是世界上再不會有任何一個民族,對康橋有著和我們一樣的鐘情,因為他們沒有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

再 見 康 橋離開倫敦城後,車開來就相對容易多了。很快我們就到了劍橋,也就是徐志摩口中的康橋。當我們靠近那條小河的時候,我的心開始砰砰地跳,不知道,那會不會就是康河呢?絕大多數的國人,對康橋的情愫,大概都來自徐志摩和他的《再見康橋》吧!是不是世界上再不會有任何一個民族,對康橋有著和我們一樣的鐘情,因為他們沒有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穿過馬路,我們來到吊橋頭,那個馬蹄形的瀑布就在腳下。橋頭,是濕潤了我的眼的RIVER CAM這幾個字。我不敢相信,我真的站在了康河邊!放眼看去,是白色尖頂的教堂,整齊的紅煙筒,灰紅相間的瓦房連成一條弧線,碧綠的草坪,依然穿著黑袍的學子。我順著那條河,那條只有14英裡長,渾濁而狹窄的河道,找尋著,徐志摩化做的那條水草。

有路的時候,我們就沿著河走,沒路的時候,我們就回到大街上,兩旁林立的都是劍橋的學院,那些,古老得你得凝住呼吸,才聽得到它的喘息;肅穆得你得閉上眼睛,才感得到它的踏實;威嚴得你得停注心跳,才能觸到它的溫存;停下來,久久,久久的不動,才能緩過來正視它的存在的學院。這是怎樣的一塊淨土啊!

部分的學院是開放了可以參觀的。當然只限於庭院。收費在2到5個英鎊不等。劍橋最賦盛名的三一學院(TRINITY),與聖克萊亞(ST。CLARE)毗鄰,永恆的拜倫就端坐在學院臨河的圖書館上,凝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EMMANUEL學院保留著一個授予約翰哈佛的徽章,他曾是這個學院的學生,於1636年乘坐5月花號來到美洲大陸,可惜1937年他就離開了人世,年僅31歲,他是哈佛大學最早的資助者。他把全部財產的一半捐給了正在創辦中的哈佛大學,並捐贈出了自己的圖書館。哈佛大學即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

河邊有很多招攬游客的木船,那尖尖長長的木船,那細細高高的竹篙,給過我無盡的向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那是怎樣的向往,又是怎樣的沉默?

我們不能跟了那晚的康橋一起沉默,因為我們只是匆匆的過客。我沒有找到那穿橋過柳的愜意。因為遠和我都不會撐船,我們又都不想坐別人撐的船,就索性一路走去,去追尋建築史上,文學史上都留下了記載的那些陳年老橋。一個人,我走過了一座又一座的橋。屹立在橋頭,看不用一根釘子,全憑了數學和力學的原理像積木一樣搭起的那座數學橋(MATHEMATICAL BRIDGE),百余年來,雖殘,雖破,卻不斷,一頭搭在青草地上,另一頭鑲嵌在女王學院坐落於河畔的半木結構中,那麼的幽靜和肅穆。看仿造的嘆息橋,維妙維肖。看青石鋪出的橋,看鐵架框出的橋,看磚礫砌起的橋,一條丈余長的康河上,有數不清的橋。每座橋上,都有過也會再有,讓人心醉和心碎的夢。

告別劍橋,是件困難的事。返回的路上,我一步三回頭。心底,湧起的是那個聲音: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遠看著異常沉默的我,問:你怎麼了?我沒有回答,沉默已然是最好的回答。沒有人,能真的告別康橋。心底,我對自己說:有一天,我會回來,不再只是個匆匆的過客。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