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石庫門-過年

作者: Smad

導讀再見!石庫門! -過年 2011年的1月中旬,我搬離了生活了30多年的石庫門。離開兔年春節還有半個月之多。動遷對我們這些貧窮百姓說起來算是那麼件好事。雖然,住所可能從熱鬧的市區搬遷去了千裡之外的郊縣。但是,至少改善了現有的住房條件,幾個人擠一間房的時代也隨之去而不返。不過,當搬入一幢幢嶄新的公寓房後卻發現,獨門獨戶,冷冰冰的牆壁讓我感覺再也感 ...

再見!石庫門!

-過年

2011年的1月中旬,我搬離了生活了30多年的石庫門。離開兔年春節還有半個月之多。動遷對我們這些貧窮百姓說起來算是那麼件好事。雖然,住所可能從熱鬧的市區搬遷去了千裡之外的郊縣。但是,至少改善了現有的住房條件,幾個人擠一間房的時代也隨之去而不返。不過,當搬入一幢幢嶄新的公寓房後卻發現,獨門獨戶,冷冰冰的牆壁讓我感覺再也感覺不到以前石庫門過年的那種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日子。

石庫門算是上海歷史的特殊標記,至少是上海某一時代建築方面的像征和代表。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一樣赫赫有名。而且,上海石庫門除了建築上的代表外,更是一種上海文化的代名詞。記得小時候,特別是到了放暑假的時候。由於那個時候沒有空調,家家戶戶都開著窗睡覺。每天早上都被弄堂裡齊刷刷的一陣刷馬桶,淌痰盂的聲音吵醒。然後,就聽見弄堂裡有送報紙的,喊電話的,居委阿姨喊話找人的。沒上班的阿姨和丫叔們也開始在弄堂裡吹牛,今天王家阿婆買了什麼劃算的菜,明天張家丫叔家裡燒什麼菜。特別是快過年的時候,弄堂裡更是熱鬧,每家每戶開始准備年貨。這個時候不管這家人家一年是否進賬多少,都會在窗門口掛起點雞鴨魚肉。就算是條件比較差的人家也不能太寒酸,開始撌派頭准備一些年貨掛在窗口,以表示今年家裡生活條件還可以。同時,希望來年能更好。走在弄堂裡更是處處可以聞到鹹味、醬味等各種五花八門的味道。



後來改革開放了,條件好的家庭越來越多了,慢慢的許多上海家庭開始搬離了石庫門。把老房子租給來上海工作的新上海人,由於新上海人過年很多回自己老家過。所以,窗口能看見的掛著的年貨也隨之減少了。當然,現在很多上海人過年家裡還是會掛起這樣的年貨,但公房零零散散的感覺,絕對沒有石庫門來的震撼和有老上海的味道。

等大年三十到了,每家每戶又開始忙碌著燒著各自的菜,那些掉在寒風中的年貨也算是台面上的主角之一。我們家大年夜前先要有個祭祖儀式,會准備很多菜給老祖宗吃。還要撒上酒,燒點錫箔紙錢。等反復幾次祭祖儀式結束,用香恭送祖先離開後就開始自己動筷子吃了。先吃點祭祖用的湯圓填下我的肚子,因為當時湯圓都是每戶每家自己包的,平時很少吃。所以,特別珍貴,一般家庭到過年才能吃到湯圓。

吃過湯圓,家長開始負責燒菜。然後,全家人圍坐在桌子旁開始吃著冷菜,看著電視。一般看上海本地台的聯歡晚會比較多,有時也看看中央台。當然,現在家家戶戶房子大了,反而過年時很多都去酒店吃年夜飯了,圍在一起聊天等著菜,看著電視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我們那時候小朋友最開心,拿好壓歲錢,填飽肚子,就和父母打好招呼,去弄堂裡找其他同學一起放爆竹,一家一戶的找過來。找到後來,人越來越多。因為弄堂小,所以誰玩餓了,又可以回家吃點東西,又繼續出來玩。有時候自己買不起大的爆竹,只能看別人家放,特別是夜明珠這樣的煙花在我們小時候很受歡迎,一團團不同顏色的火往天上穿去,看的各個津津有味。後來煙花品種也多了,我們放的花樣經也多了。

快到晚上12點時,大家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家,和父母親戚一起放煙花和爆竹。有些家裡的大人就打牌打麻將搞娛樂活動。我還是和幾個同學一起在外面放爆竹,等到2點多才回家睡覺。因為那時,父母不給通宵,而且第二天,基本上要跑親戚。當然,石庫門放煙花著火的事是年年有的,我同學家就在過年時著過大火,搞的後來到我家借了幾件衣服。

每年過年基本上就是跑親戚吃飯,拿壓歲錢,多下來的時間開始去房子大一點的同學家裡下棋,打游戲來的。就這樣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時代的進步,大多數同學搬離了石庫門,能在大年夜找到一起放煙花的童年伙伴也越來越少,而石庫門時代也最終成為了我心中的歷史。

Smad 2011.2.8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