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世博會期間,我曾三游世博會,但因時間關系未獲預約券,每次都只是路過5號門附近的中國國家館而未進入。世博會結束後,中國國家館延展半年,我有意前往彌補看看。今年2月8日,農歷正月初六,特意前往一覽。
抵達售票處,發現那裡居然已排起長隊,差不多花了半個多小時才買到門票,時間正好是上午11時半。離開售票處,來到中國國家館入口處排隊候場,廣播裡預告需排隊近四、五個小時,數列長龍黑壓壓一片,不見首尾。事隔數月,世博會的盛況仿佛又再次重現。差不多花了兩個半多小時,我終於進入中國館。
中國館建築外觀居中升起、層疊出挑,采用極富中國建築文化元素的紅色“鬥冠”造型,體現“東方之冠”、“天下糧倉”的構思主題。中國館展示主題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最為人所稱道的展示亮點是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和秦始皇銅車馬,不過我感興趣的則是建築本身,這是我之所以特意看中國館的原因。
進入門廳後。排隊乘電梯直接到49米高的上層,這是展館最高、最大的展層,展題為“東方足跡”。先是到一個影廳看一部體現中國民眾生活變化的短片,意思不大。走出影廳,拐個彎就可看到那個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名作《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宣和年間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盛熱鬧,畫卷以全景式的構圖,細致而真實地記錄了城鄉、街市、水道間的形形色色。這幅“國寶級”文物2002年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移至上海博物館展出,當時我特意趕到上海博物館隔著1米開外的圍欄外,仔細觀看玻璃櫃內5米多長的《清明上河圖》孤本長卷。現在這幅宋代名畫被放大了數百倍,並作了電腦動畫和燈光處理,畫前還投影成像波光粼粼“汴河”景像作為映襯。名畫放大了數百倍且動畫化、多媒體化,也就失去了名畫應有的魅力。
展廳內還展出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此文物我十五、六年前曾在陝西臨潼就已看到過,記得當時銅車馬色彩鮮艷,而眼前的展品看上去顏色褪白許多,體量也比我過去看過的小,不知是燈光原因,還是這些年來文物因保護措施不力所致,也許所展出的展品可能只是仿品?
結束了上層的參觀,下行前往41米的中層。途中陳列了一些兒童畫,透過窗戶可俯瞰遠眺中國館附近的景物,我在那裡看到了那些正在候場排隊的人流和停車場內的旅游車輛。中層的參觀內容居然是坐電瓶小火車看沿途的拱橋、鬥拱、亭台之類的中國傳統城市營建的半抽像化景物。這些景物顏色搞成慘白色,毫無中國傳統建築應有的色彩美感,實在是設計敗筆。
來到下層,在玻璃房內是一片荷花池,在燈光照射和細水飄灑下,翠綠的荷葉和紅蓮顯得格外美麗,給人以清新的生命氣息。進人荷花池玻璃房,發現中間是下行到中國館內觀景平台的下行電梯口。乘電梯下行到觀景平台,眼前是一片建築在中國館裙樓部分即地區館屋頂上的水木園林,名為新九洲清晏。據說是仿圓明園的九洲清晏景區布局而建,描摹了中華大地的典型地貌。我倒很想入內看看,可惜周邊以木柵欄相隔,只能憑欄而看,不得其詳矣。
離開觀景平台乘下行電梯而下,就到了中國館前的廣場,中國館之行也就結束了。回想起來,中國館內布置委實有些粗疏,也體現了目前中國並不高的實際創意水平,與我所看到的法國館、德國館、意大利館等還是有差距的。中國館除了建築本身有所創意外,其他方面應該說還是低水平的。中國發展之路還很長,需要努力的地方真的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