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樣小吃:肉饅頭
肉饅頭也就是肉包子,北方人可能比較奇怪,有餡的饅頭怎麼能叫饅頭呢?沒辦法,上海人就是如此叫的。
肉饅頭在我的記憶裡是一個關於美食,或著說關於讒食的回憶。每次經過城隍廟,甚至每次聽到、看到“城隍廟”三個字,第一反映總是會想起那個肉饅頭。那個肉饅頭在我的記憶裡,已經永遠地定成了格。
早年(80年代),一毛錢可以吃一付大餅油條,包括兩個鹹大餅和一根長油條,或者吃二兩半骨頭清湯陽春面。一個大肉包子要多少錢?一角兩分。我能記得我每次走到那個冒著香氣的肉饅頭店前,總是躑躅留戀,吃不起,聞一聞,也好!一個少年關於讒的記憶,埋在了那個早已永遠消失的肉饅頭裡了。
那個肉饅頭店的位置到今天我依然記得,原址就在如今城隍廟的寧波湯團店。那個肉饅頭的味道到今天我也還依稀記得,皮松軟到嘴裡,肉緊香到夢裡。
一角兩分吃只肉饅頭,在當年絕對算奢侈的行為,因為一角兩分好吃(1)一兩生煎饅頭。換算到今天,一客生煎饅頭4元,我沒看到有同樣價錢的肉饅頭。
有個中學同學當年請我吃過一次格只(2)肉饅頭,我後來發誓,要是我有發的一天,一定請他吃大餐。到如今,請吃大餐的人依然是他。有一次看電視連續劇,跟朱元璋鬧革命的同伴小伙,說了句非常經典的話:他是請我吃肉的!
古往今來,因為吃肉或者說為了吃肉而鬧革命的,一定不在少數,革命成功後,是繼續天天吃肉還是讓天下吃肉,我估計,為了吃肉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當年的肉饅頭店已然紛飛,我卻向往那一口永遠的味道。在如今的上海,能尋到依稀有著當年氣味的饅頭嗎?
不瞞你說,還真有。此店就是上上一樣小吃中寫到的北萬新,據說昔日住淮海路的小姐從美國回來後,有不能自己者狂吃10個包子的。
一般來說,我尋訪的店,盡量會不重復,但要在如今就剩下那麼些小吃店的上海,每一樣小吃,去尋訪不同的店,的確如網友所說“按圖索驥,是項浩大工程”。問題是,沒人給我工程費!
北萬新的包子,若追溯的話,可能要追到一家叫“北萬馨”的老店。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有一篇《湯包》中提到:“上海沈大成、北萬馨、五芳齋所供應的早點湯包,是令人難忘的一種。”梁先生所提湯包,可能是小籠。梁先生所提“北萬馨”,也許就是北萬新的前生,不過也沒有人考證過。
誰會去考證一家包子鋪?也許有一天,包子可以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了說就是“文化”。可要是“文化”沒了,你考證了出產“文化”的地,又有什麼意義呢?
北萬新的鮮肉中包,1.5元一個,比通常的大包要小。看著俏式,皮白,褶皺包得很美。咬上一口,如同回到30年前,松軟可口,卻又有一點彈性。肉很緊,有一種肉香,吃在嘴裡,滿齒豐腴,肉啊!香!
若是來得巧,碰巧剛出一籠,可以吃到北萬新的肉饅頭中,有微湯。現如今,要在上海攤吃到如此純正、不放醬油、原汁原味的肉饅頭,恐怕是不多了。
還好,“文化大革命”的領袖和小將們,都沒有前瞻意識,沒想到肉饅頭可以是“文化”,若他們高瞻遠矚,恐怕到今天,我們連肉饅頭也沒得吃了。
我們沒得吃了,他們吃什麼呢?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好吃(1):可以吃 格只(2):這個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包子店:章氏、實惠、豐裕、大富貴、喬家柵、秋霞閣、大眼包子、弘興大包、天山大包等。
小小申明:本文首發於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