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杭州之西湖
一顧西湖——雙堤春曉
西湖十景之一是蘇堤春曉,事實上白堤、蘇堤的春曉都不錯,四月之初,風和日麗,桃紅柳綠,芳草茵茵……漫步於白堤上,一邊是西湖碧波蕩漾,一邊是保俶塔矗立於青山之上;徘徊在蘇堤上,一邊仍是西湖,雷峰塔、淨寺隔岸相望,一邊是西裡湖,對面是楊公堤,其中間一段便是赫赫有名的西湖國賓館。
白堤盡頭的小島叫做孤山,景致不錯,人文氣息更重,歷朝歷代都作為文人墨客隱居之所,當地官員別苑,甚至皇上的行宮,以及名人遺塚。孤山之陽有一個小院叫做西冷印社,好像是過去江南篆刻愛好者集會的地點,相當於篆刻俱樂部。外面看不顯山不露水,一個小小的石門進去,雖稱不上豁然開朗,卻也是別有洞天。小橋、流水、池塘、草棚,還有一座造型秀美的經塔,塔壁上刻著經,印像中是華嚴經。山石壁上也隨處可見鐫刻的題字、文章、人物造像,與山水完美結合,且秀且雅。孤山之陰也有一座小宅,主體建築叫做放鶴亭。這裡是一位古代名人(忘了名字-_-)的隱居之所,傳說此人終生不仕不娶,只是種梅養鶴,吟詩作畫,梅妻鶴子的佳話便是形容此人的。(能過得如此逍遙生活的,想必是個富二代)
從孤山上過一座西冷橋,就是蘇堤起點了。堤上有六座橋,使得西湖和西裡湖的水得以貫通。據說頤和園昆明湖上的西堤,就是仿照蘇堤建造的。除了漫步堤上春風楊柳之外,一頭一尾的曲院風荷和花港觀魚也非常經典。一般的旅游團游這兩個景點,只是在西湖邊上看一小片荷塘(所謂風荷)和一個有金魚的小方池子(所謂觀魚),實則錯過了園林深處的精華。曲苑風荷和花港觀魚不僅僅是西湖岸邊的兩個小景觀,而是連接蘇堤和楊公堤的兩個大公園,每一個都值得逛大約2個小時。從西湖岸邊向西,走入園子深處,方見數不盡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潺潺河水上各式各樣的小橋、水榭、亭台,古樸精致。這一帶不僅風景如畫,而且游人很少,即使在蘇堤白堤無比擁擠的周末,這裡也是極清幽的,偶見個把松鼠在樹叢中躥過。
從曲院風荷向南,沿蘇堤走到花港觀魚,便到了蘇堤的盡頭——南山路。這一路段的一側是雷鋒塔,另一側是南屏山淨寺,分別有雷鋒夕照和南屏晚鐘兩個景點。雷鋒塔是新修的,竊以為不怎麼好玩,但如果天氣好還是值得一上,據說可以俯瞰西湖全景。
二顧西湖——煙雨小瀛洲,徒步楊公堤
第二天的行程從水路開始,在湖濱一公園碼頭乘船進入西湖。離開碼頭時剛好趕上凱悅酒店門前的音樂噴泉表演,先是一曲壯美的交響樂,然後是悠怨的小提琴梁祝。聽著舒緩的音樂,看著楊柳枝一般搖曳的噴泉表演,我們的游船漸行漸遠。此時微微落雨,時有燕子貼著湖面略過。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中最大的一個,島上可以看到三潭印月,據說通過小孔成像原理,月圓之夜可以在湖面上看到好多月亮,加上天上那個和詩人心裡那個,一共33個月亮。我們上島是在白天,印月是看不到了,不過湖上那三個小圓塔還是很別致的。這三個經常被作為杭州標志的小建築,不僅僅是為了詩情畫意而造的,還有重要的實際用途。據說當湖水漲到印月的小圓孔時,杭州城就會淹沒。島上風景也不錯,中心是一個湖,形成湖上有島,島上又有湖的格局。一個卍字亭很精美,有春夏秋冬四個入口,還有一個很別致的三角形亭子坐落在水面上,亭子頂上立一銅仙鶴,倒影在圈圈點點落雨的湖面,更顯別致靈動。
下島乘船,駛向岳王廟碼頭。岳王廟碼頭位於白堤和蘇堤之間,曲院風荷花園附近。這是一處背山面水的風水寶地,岳飛、武松、秋瑾、蘇小小等都埋骨在這附近。順便提一下,西湖的大游船碼頭在孤山、岳王廟、花港公園和湖濱公園都有,都可以上小瀛洲,可以選擇任一碼頭出發,游完島後再到任一碼頭。走過岳王廟,就到了楊公堤的北起點。楊公堤雖然沒有蘇堤、白堤有名,但是風景毫不遜於蘇白兩堤、而且更大、更田園、更野趣。楊公堤通機動車,也有公共汽車貫通全堤。但最好留出足夠的時間和體力,信步堤上,慢慢品味……
游楊公堤,除了過橋的時候沒有辦法,必須走橋上,其他時間要是也在公路上走,就太辜負兩旁的美景了,還是下來在水邊走比較愜意。從曲院風荷公園鑽進去,沿著靠西的部分走,順便把前一天漏掉的地方補上。不知不覺就到了傳說中的郭莊(郭莊門票10元)。郭莊是以前一個私人宅院,正門開在楊公堤上,從外面看很不起眼,走進去還是很別致的,很像縮小版的同裡退思園。但是地點卻是無與倫比的,西裡湖、蘇堤,乃至西湖,就像他家的後花園一樣,正是“院中有池,池上有樓,樓外有湖,湖外有堤,堤外有山,江南美景無余矣。”
郭莊對面稍向南,便是茅家埠,是一處人跡罕至的勝境。茅家埠的位置在西湖和靈隱之間,以前附近的人們到靈隱寺上香,大都走水路穿過西湖或者附近的湖、河到達這裡登岸,在鎮上吃過飯,再上山前往靈隱寺。因此茅家埠也被稱作“上香古道”。如今這裡沒有游人,不如對著湖面,用一點點時間想像一下過去的繁華,大船小船紛來杳至,善男信女扶老攜幼,岸上驛站茶館生意興隆……茅家埠景區的湖面四周,是難得的濕地景觀,為了行走方便和不破壞植被,湖邊修了木制的棧道,可以在水邊的竹林中散步,欣賞各種不知名的花花草草。特別是在小雨的天氣,竹更翠,花更艷,空氣更清新。茅家埠被龍井路分為兩部分,路西山腳下的水塘,據說就是西湖蓴菜的原產區。再往上便是山,按地圖上顯示,離西湖十景之雙峰插雲不遠,但是在這樣的小雨時節,山上雲霧繚繞,好多峰都插雲,何必去追究哪個才是“雙峰”呢?
茅家埠的斜對面,便是聲名遠播的西湖國賓館,雖然進不去,仍可想像一下是怎樣的一處世外桃園,背靠一座叢林密布的小山,面前是靜靜的西裡湖,可以在岸邊小坐品茗,也可在湖面上泛舟垂釣,對岸的蘇堤煙柳和堤外的西湖將高樓大廈和城市的喧囂遠遠地擋在外面。西湖國賓館的占地面積不小,楊公堤的這一路段也因此變成了一條弧線,步行約600~800米左右,也可以坐一站公交車跳過。楊公堤的南端一側是前一天逛過的花港公園,另一側是烏龜潭、三台夢跡和浴鵠灣,站在路邊望進去便知必然風景絕佳,但是天色已晚,又沒有其他游人,還是有點小恐怖,就只在路邊走過,隔著樹叢遠遠地欣賞了一下。
三顧西湖——西南角的意外驚喜
第三次到西湖邊是周末,從東岸的湖濱路開始向南山走。這一天是周末,湖濱路和南山路又是游人比較多的部分。即使如此,西湖的好景致使得人也不會有什麼壞心情,享受了兩天獨樂樂之後,感受一下眾樂樂也好。這一線上景點不多,有一個柳浪聞鶯公園,比起風荷和花港稍小,園中有條小河,河上架一小樓,叫做聞鶯館,現在是個茶樓。附近有一處錢王閣,說是公元900多年的時候(應該是某朝和某朝中間的混戰時期),大將錢穆掃清這一帶的敵寇,稱王,從此不興戰事,保一方平安,百姓為了紀念他,修建了這座錢王祠。
沿西湖南岸向西,轉過雷鋒塔,便又到了花港觀魚公園。由於甚是想念公園西門知味觀的點心,遂決定從花港公園穿過去直奔西門。不料當天知味觀下午被人包場不營業,但是卻意外地收獲了附近若干個絕佳的景點。花港觀魚公園西側臨近楊公堤的地方有一條小河道叫做花港道,是旅游團決不會去的地方,但是竊以為是公園最美的一角,其意境不亞於西溪。在一個小亭子裡小憩片刻,視野所及就有五座橋,大的橫跨於寬寬的河道之上,小的掩映在樹叢中。而且這裡的水比大湖的水清澈得多,可以直望見水底,看成群結隊的魚在搖曳的水草叢中穿梭,水底的泥沙裡不知何種動物不時吐幾個泡泡,晃晃悠悠浮上來……
花港公園向西,楊公堤對面,就是之前路過沒有進去的浴鵠灣。原以為從堤上望過去的景色意境很美了,不曾想走進去更是漂亮,長長的廊橋跨於湖面之上,水上一道虹,水下一道虹,堪比蘇州拙政園的廊橋倒影。湖邊亭台樓閣,綠竹凝翠,其美不必用語言形容,單是憑十幾對新人同時在這裡拍婚紗就可以想見一二。浴鵠灣與稍北邊的烏龜潭一水相連,水邊是三台夢跡景區,怎麼個三台,又緣何夢跡,沒有深究,只知道這一片的水杉、蘆葦、桃花、玉蘭、茅草亭,還有清清的河水、圓拱橋是絕配的組合。烏龜潭的景致與茅家埠、浴鵠灣差不多,也是濕地田園,沒什麼游人,有座小山,山上的桃花靜靜盛開……
花港公園向南,南山路對面,是太子灣公園,此時天色已晚,沒有細轉,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看。青山腳下碧波蕩漾,水邊是大片大片的草坪,草坪和水中間各色郁金香盛開,水杉林中大片大片的二月蘭,幾個茅草屋,一座小教堂,還有一座帶大風車的小房子,在薄暮中靜謐幽然……
四顧西湖——雨中西湖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濃妝總相宜——西湖就是這樣,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好。四顧西湖是在臨走前的最後一天,大雨,沒有安排其他行程,在火車站寄存了行李之後,直奔湖邊,最後再看一眼,算是別過。南山路一帶咖啡店、酒吧、茶館遍布,很沒有創意地鑽進了一茶一座。雖然不是什麼地道的杭幫菜餐廳,但是對其環境、口味、價格,心裡還是有譜的。加之這家店的位置非常之好,緊鄰湖邊,落地大窗,一邊是煙波浩淼的雨中西湖,一邊是翠竹盈窗,地上三三兩兩鑽出了碩大的竹筍。大雨中的西湖顯得比往常大,對面的斷橋、長堤、雷峰塔全然不見,水天合二為一,浩浩然一片,湖面密密地翻著泡泡。游人不多,門前時而飄過幾把花傘,三三兩兩,腳步毫不急促,甚是悠然自得……思緒倒回去1000年,許仙應該也是這樣的天氣跑來西湖邊,遇見個美女借了把傘,從此心心念念,以還傘為由制造了又一次約會的機會……由此誕生了一段傳唱千古的佳話。千年以來,西湖尤在,相似的故事大概也在一遍遍地上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