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游記:暹粒.吳哥.巴揚寺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2.7 星期一 坐上Tuktuk離開南門,感覺車子只是左右搖晃了兩下就停下來了,隨後司機指著面前一座巨大的石山說:這就是巴揚寺。我回過神兒來仔細一看,前面的石山上高矮不一、黑白相間地聳立著一堆塔,中央的那座最高,每個塔的四面都有一個佛像。整個石山光禿禿的,沒有任何樹木,所以這些塔不會像崩密列的那樣因為絲棉樹旺盛的生命力而被肢解(也可能都被修復 ...

2011.2.7 星期一

坐上Tuktuk離開南門,感覺車子只是左右搖晃了兩下就停下來了,隨後司機指著面前一座巨大的石山說:這就是巴揚寺。我回過神兒來仔細一看,前面的石山上高矮不一、黑白相間地聳立著一堆塔,中央的那座最高,每個塔的四面都有一個佛像。整個石山光禿禿的,沒有任何樹木,所以這些塔不會像崩密列的那樣因為絲棉樹旺盛的生命力而被肢解(也可能都被修復和清理過),但其風化的相當嚴重,多數塔上的佛像因斑駁而變形。

巴揚寺(Bayon)最初是由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公元1002-1050年在位)建造,後由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公元1125-1215,公元1181-1215在位)在1190年重建。它位於吳哥王城的正中央,代表著天地相交。巴揚寺依東西軸線而建,寺的周圍沒有護城河和圍牆,四個門直接通向吳哥王城的四個城門。

阇耶跋摩七世雖然是個佛教徒,但在建巴揚寺中卻融入了許多印度教的元素,如攪動乳海的淺浮雕、七頭蛇精的欄杆、舞動的仙女Apsara等等。在他死後,篤信印度教的國王們又對巴揚寺進行了修整和擴張。

巴揚寺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些眾多石塔上刻著的表情平靜、安詳、神秘、厚實的四面佛像,他們都微閉眼瞼、沉思靜想,有個別的還帶有淡淡的微笑,被稱為“東南亞的蒙娜麗莎”。有學者說他們是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觀世音菩薩,也有人說他們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在那時,阇耶跋摩七世把自己當成了菩薩或佛的化身,所以這些像裡既有佛的面孔,又有他自己的影子。

書中說巴揚寺的高台上有54座塔(也有說49和37的,因損毀和倒塌,現已無法統計),塔上嵌有200多面佛像,眾多小塔簇擁著中央的高塔。54肯定是印度教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數字,要不怎麼很多建築、石像等都用這個數字,這和中國皇帝用“九”,老百姓愛用“六”,“八”一樣。這54算是巴揚寺中帶有的印度教元素之一吧。

據記載,巴揚寺正中央的高塔是整個貼金的,旁邊二十來座石塔是半貼金的,其余的30多座是普通石塔。塔周圍有百十來間房屋供僧人居住,其中16間是小寺廟,裡面擺放著全國16個省會主寺裡供奉的佛像復制品,所以巴揚寺裡包含了全國人民都在供奉的佛像。

周達觀《真腊風土記》: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余座;石屋百余間;東向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

7點半司機把車停在了巴揚寺北門外的大空場上,此時還沒幾個游客,但檢票員恪盡職守,對每一位游客都是驗明正身。巴揚寺的正門是東門,從東門進是最佳路線。

巴揚寺遠遠看去真像指環王電影裡的魔境一樣,光怪陸離,靈異味十足。

每座高塔上都嵌有四面佛像,表情不一,頭上的裝飾也各不相同。朝霞讓佛像披上了橘黃色的外衣。

過了外圍回廊,就能看到這個東北角的藏經閣。巴揚寺共有兩個藏經閣,都在東邊,東北角、東南角各一個。

老外抱著吃奶的孩子大早起就爬上藏經閣。我原來也想上去,看到它那又窄又陡的樓梯,實在是太危險就放棄了,在這兒不得不佩服老外的膽量和體質。

第二層回廊, 屋頂肯定是修復過的,看上去很整齊。

在回廊裡游蕩時感覺很孤寂,似乎很久才能碰到一個游人,也許是時間太早,也許是根本就沒人願意在這些狹窄、昏暗的走廊裡行走。途中偶爾能經過一間裡面空蕩蕩,惟有一尊身披橙色袈裟的佛像的閣子間,感到有些瘆得慌,瞟一眼就離開了。左拐右彎的就到了上面這個空曠地帶,諾大的地方仍然是空無一人。

相信回廊中這些門窗當時一定都有木質門框、窗框,也許是鑲著金邊、貼著銀紙、嵌著珠寶的,絕不會是現在這個光禿禿的樣子。

窗邊的女神Apsara。女神像書中描述的一樣:纖細的腰肢,一塊帶有精美刺繡的花布圍在腰間,上身赤裸,胸部就像有兩個倒扣著的碗,頭戴高高的花冠帽,面帶微笑,一只手上舉,另一只擺出蘭花指樣子。

蹭聽一個中文導游講:真正的佛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巴揚寺,每個四面佛的頭頂都有一個蓮花寶座,這是因為這些頭像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他認為自己是佛的轉世或化身,但又不是真正的佛,所以就把蓮花寶座頂在頭頂,一是表示對佛的頂禮膜拜,二是用以區分他和真正佛的不同(也不敢冒充佛)。這個講解很有意思。

佛像頭頂上的蓮花寶座,有的在佛像上三層,有的是一層,不知有啥區別,是級別不同?還是職位不一?都成佛了應該萬事皆空,沒有凡世間這些說道了吧。

高台的欄杆依舊是蛇精的身軀,蛇頭高傲地昂在出口處。看到這裡很有“氣氛”,就在椅子上坐了會兒,邊休息邊看來來往往的游客,非常有意思。常常能看到一群游客在一個導游的帶領下到一個非常“特殊”或有典故的景點前排隊照相,一個接著一個,照相時每個人或是露出愉快的笑容,或是擺出非常傳統的姿勢(男士背著雙手或雙手抱在胸前;女士微微側身兩腿一前一後或頭向左微斜、右手做出V的手勢),之後又請導游為全體人員合影,照完相匆匆離去(跟團3日游的)。也有的游客手裡拿本書看著身邊林林總總的石像,不時地比對著書中的解釋,當看到與書中一致的地方時就露出富有成就感的微笑,並急急忙忙地要與同伴們分享,當沒找到書中所描述的情景時,則一臉的迷茫,若有所思地繼續尋找(自助游的)。

按照一個小導游的指引來到了高台西南角附近這個能同時看到三張佛臉的地方,(陰影的地方有一張)據他說這是巴揚寺僅有的幾個能同時看到三張正臉的地方之一。

高台上的空間很小,旅行團來時更是感到人滿為患。8點剛過團隊游客就陸陸續續來了。旅行團到來的好處就是能蹭著聽講解,一些細枝末節的小地方導游能指出來讓團員們看,那些都是書上沒寫的。春節期間國內旅游團去的較多,等一會就能來個團蹭聽一次。但前提條件是時間要比較充裕,因為聽完了還要到講解過的地方仔細看看、摸摸、照照相。講解時他的團員們都是輪流照相或觸摸石雕、壁畫什麼的,根本輪不到有你的份。

低垂眼瞼、與世無爭的面孔。不少面孔因石塊風化、脫落而變形,缺眉毛,少鼻子,歪嘴,苦笑。

看破紅塵,90歲的國王將世間的一切都看得那麼淡。權力:一國之主,金錢:周邊幾國的財富都歸己掌管,想有的都有了,之後還要什麼呢!

景區內身穿民族服裝的柬埔寨少女與游客合影,需收取一定費用。少女們剛開始在一旁休息,有個頭目負責和游客談價錢,成交後少女們就站成一排面無表情地和游客合影,看,只有游客的臉上是興奮無比,而少女們的面孔和四面佛一樣,平靜似水,沒有帶著那神奇的、淡淡的微笑。

在另一個能同時看到三張正臉的地方,有個看似專業的攝影師在這兒為一位女孩拍照,攝影師反復調整角度,女孩則不停地變換姿勢,花了很長時間,一旁那些旅行團的游客等得不耐煩了,又不好說出來,就不斷地“闖進”他們的鏡頭裡,惹得大家都很不愉快。哎,人多就是沒辦法。旅行團走後這裡又會清靜一小會兒,幾分鐘後又會有另一個團到來,每天周而復始都是這樣吧。

幾座小塔托著中央的高塔,塔上的佛像坐在蓮花寶座上閉目沉思。最高的佛像損毀嚴重,細節已看不清。從西南角看整個巴揚寺。

中央那座宏大、厚重、魁偉的高塔看起來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為自己豎立的紀念碑。遙想當年,整個寺廟完工時應該是何等的美麗、壯觀,一片石塔和20多座頂部貼金的半金塔襯托著中央全金高塔。群塔周圍房間的外牆上都刻滿雕刻,珠寶、刺繡裝飾其內。寺廟裡香火旺盛,青煙裊裊。外圍兩圈有刻滿印度神話故事和生活真實寫照浮雕的圍牆和廊柱,最外邊是翹著七個頭的蛇精在為國王保駕護航。最令人感慨和贊嘆的是無論站在巴揚寺的什麼地方都能感覺到有無數張佛臉在“望”著你,讓你覺得佛無處不在、無所不能。

滿眼都是藝術品,哎!奢華至極。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blog_4b8286320100p43n.html

攻略:

1.巴揚寺的正門朝東,門前有2個水池(水已沒剩多少),如有可能從東門進。

2.巴揚寺兩大看點:高台上的四面佛像群和下面兩個圍廊中的淺浮雕。

3.看淺浮雕從東門進入,順時針走。

4.高台上空間狹小,想和佛像照相就得早去,否則旅行團來時人滿為患,只能等。

5.下面兩道回廊旅行團基本上不去,可以慢慢欣賞那些淺浮雕。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