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上海老城廂的上海文廟距今有七百年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了,據說元代(1291年)設立上海縣後,就有了文廟。歷經元、明、清三朝,文廟既是當地士紳祭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的場所,同時也是縣中秀才讀書深造的學宮,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學府了。可惜的是1853年(清鹹豐三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曾將文廟作為指揮部,因而戰時為清軍炮火所毀。1855年(清鹹豐五年)文廟在另址重建。這樣看來,現在的上海文廟所在已非元、明、清(鹹豐三年前)原址,不過倒也不妨礙上海文廟歷史文脈的承繼。
記得我第一次去上海文廟是在大學一、二年級時,那次是專程去文廟書市淘書。印像中在文廟東西廡房裡及院內滿是書攤,至於文廟內其他有什麼建築,周邊有何景觀,我當時並未留意,也沒有什麼印像。那時的我對人文歷史建築還未加留意,只對自然風景有所興致,因而也就不免錯過許多現在看來應該是很有價值的風景。自那次去文廟以後,一晃二十六、七年過去,我再也沒有去過上海文廟。
今年二月十九日,我陪妻兒去上海城隍廟看元宵節後花燈,之後便想去文廟看看。尋到文廟路,見到了文廟欞星門,依稀憶起當年的記憶。不過畢竟時隔多年,記憶早已模糊,除了記憶中的東西廡房,其他一切於我都已陌生,甚至前所未見。走過大成門,不遠處就是大成殿,院內東西廂是廡房。殿前石平台正中有一尊孔子塑像,平台東南角有一口銅鐘,大成殿內有特色的是內壁論語刻石。據說不少考學學子考前會到文廟燒香祈禱,我在那裡正好看到一對夫妻陪子焚香祈禱。離開大成殿,左拐進入東側的尊經閣,便是文廟的學宮區域。尊經閣往南是古時講學的明倫堂,再往南是儀門,往前便是學宮的大門學門了。與學宮區域東側相連的區域,北為儒學署,中為放生池,南有魁星閣,院外則為與東西向文廟路相交的學宮街了。這些建築應是近些年按明、清風格原貌重新修復的,因為當年我到文廟似乎沒有看到過這些建築,當然也許存在,只是因為破舊或是或是移作它用、面目全非而未為我注意罷。也可能因為重新修整過,文廟看上去顯得新了些,少了古意。
文廟很寂靜,除了零零落落七、八個游客外,就沒有什麼別的人,與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豫園城隍廟簡直是天壤之別。文廟東北角有個圖書批發交易市場,我去時已要關門收攤了,給我以一種文廟所承載的讀書文脈日漸飄零之感。
文廟路一帶是上海老城廂地區,不過奇妙的是那裡不時可以看到一些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建的中西合璧式兩層小樓,看得出當年是達官貴人或是富商的住宅,這些洋樓與周邊低矮的平房混雜在一起,構成了當時傳統與現代相交融、平民與富人相依存的滬上民俗風情。而今文廟路一帶老城廂的繁華與喧鬧已漸趨式微,甚至已成過去,走出文廟路,走過依然熱鬧的豫園城隍廟旁被稱謂上海老街的方浜中路,迎面便是現代都市風情的黃浦江兩岸,新的時代活劇正在那片熱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