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7 星期一
出了巴揚寺,就能看到巴方寺的維修現場,高高地塔吊正在向工地內運送水泥、磚塊,寺的最上方有塊藍色的大苫布蓋在施工現場的腳手架上。
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紀中葉真腊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於1060年修建獻給濕婆神(Shiva)的國寺,它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現巴揚寺西北200米,緊鄰皇家宮殿的南圍牆。
巴方寺是一座須彌山(Mount Meru)寺,呈金字塔形。整個寺共有5層台基,在第1、3、5層台基上各有一個封閉式回廊,回廊四邊的中央和四角都有塔樓。在第5層台基上建有一座高約50米巨大銅皮包裹著的石塔,它比其東南方巴揚寺中央的金塔還要高。銅塔的最高點像征著宇宙萬物的中心,別忘了巴方寺是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哪個國王都希望自己的王城是“世界”中心點,所有的人都要圍著他轉。
周達觀《真腊風土記》:金塔至北可一裡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
15世紀後期,巴方寺改成佛教寺院,在第二層台基西邊又修建了一尊長70米、高9米的臥佛,銅塔可能因此被拆除,因為有考古學家懷疑臥佛上的一些材料取自銅塔和封閉式回廊。
由於巴方寺原來是建在沙土地上,地基不穩,再加上工程水平欠缺和回廊、塔樓的重量過大,在建臥佛時整個寺的部分建築就已倒塌。
從巴揚寺向北走大約100米就是巴方寺的正門,即東門。過了這道門,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條長長的、由大約1.5米高的圓石柱架起來的引道。引道長約170米,中間有一個十字形亭閣遺址。若是在雨季,走在兩旁滿是水的高架引道上,真有一種水中漫步的感覺。
在引道遠處看到的正在維修的巴方寺全貌,前兩層封閉回廊看得比較清楚,第三層回廊在高高的石台上,目前只修復了一面牆。
從巴方寺的第一層回廊上俯看長長的引道。引道兩邊若是有水那就是另一番景色了。請注意照片兩邊那些堆滿一地的石塊。
站在第一層台基上仰望上方,游客現在可以攀登到第三層台基(即第二層封閉回廊),再往上還在維修中,游客止步。在第一層台基的四個角各有一個藏經閣,原來都有通道與主路相連的。
爬到第二層封閉回廊(即第三層台基),回廊正中的塔樓裡掛有一些有關巴方寺歷史的照片,這是1889年根據當時現狀和記載繪制的巴方寺效果圖。
法國從1960年開始幫助柬埔寨修復巴方寺,當時考古學家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塊石頭編上號,擺放在寺前的空地上,希望能一點點拼湊上去。1975年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上台後,趕走了法國專家,屠殺了幫助法國人修復古跡的柬埔寨人,銷毀了所有檔案。雖然1995年法國人又重新開始了修復工作,但因缺少技術資料使得這些石塊再也無法被放置到原來的地方,所有修復工作都只得用新石塊,原來這幾千塊石頭只能永遠地躺在寺前廣場上了,以作為曾經的輝煌和近代的動蕩之見證。
從東北角看正在維修的巴方寺,這已經比幾年前拍的照片(書上)看上去像樣多了。
據資料介紹從巴方西北角的塔樓進去能看到那個在15世紀修建的巨大臥佛的部分遺跡。因事先功課做的不夠,不知道有這回事就沒過去看。直接從巴方寺北邊的土路穿過皇家宮殿的南城門(早已坍塌,現在就是一個小土坡)進到皇城裡了。
皇家宮殿的南城牆或南門遺址,分不清楚。反正沿著木制台階走就能進到皇家宮殿的大院子裡。
稍做歇息的環衛工人。他們的工作是清掃寺院周圍的樹葉,可能是怕著火,但掃得塵土飛揚的,毫不顧忌周圍經過的游客。他們每個人自行車後面都別著一大瓶水。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blog_4b8286320100pdy0.html
攻略:
1.如有可能去巴方寺西面看看那尊部分保留著的巨大臥佛。
2.去引道兩側拍引道橫向全景圖效果很贊(書上附的照片),比站在巴方寺上拍引道縱向圖好看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