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是上海南彙地區最早成陸的地區,宋代時成為鹽場,並設立鹽課司,應該說下沙老街也是該地區歷史最早的街市了。周日下午無事,便特意前往探行。
走入滬南公路旁較為熱鬧嘈雜的下沙新街,經人指點從下沙橋西堍右轉拐入下沙北街,前行不遠見到一座名為眾安橋的石橋,便是東西向與下沙北街相交的下沙街,也就是下沙老街了。
下沙老街東起鹹塘港邊,西至滬南公路西側百米外的一條河水已污綠的小河轉彎處。這條小河位於老街南側,與老街基本平行,向東彙入鹹塘港。鹹塘港過下沙橋後,主流先彎向東行後再轉向南與下沙老街東端相接,支流在下沙北街東側向南直流,過眾安橋後,彙入老街南側的那條小河。應該說,當年的下沙老街或者確切地說下沙古鎮,也是一個具有江南水鄉集鎮特點的街衢。不過,展現在我眼前的下沙老街已難覓江南水鄉古鎮那份韻味了。
由於長期得不到有效規劃和保護,街道兩邊有傳統江南水鄉集鎮建築風味的老房子已幾乎消失殆盡,老街原有的江南水鄉集鎮那種有味道的輪廓線也早已失去,代之而建的多是些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乃至以後的民居,建築造型沒有承繼傳統江南水鄉集鎮建築的語言和韻味,而顯得粗糲而難看。行走其間,間或能看到幾間的老房子,但也已不完整了。沿街也未見有價值的老宅第,也未見有古石橋。從風景眼的角度,眾安橋位於老街與下沙北街、南街的交彙處,橋下是與南側小河交彙的鹹塘港支流,可以說是老街的中心點,但現在那裡看不到有價值的風景和建築。那條鹹塘港支流和老街南側的小河已成為垃圾河,河流有些淤塞,河水污綠發黑,喪失了應有的水岸風光。眾安橋只是近幾年所翻建的新橋,已無古味。從開發古鎮旅游角度而言,下沙老街已無可以整舊如舊的基礎和價值了,這對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街而言,委實有些可惜和殘酷。
下沙老街上有一座不大的書場引起了我的注意,書場外牆上貼的一張紅紙告示,言及該書場因年久失修,在下沙所在的航頭鎮政府和南彙供銷社的關心協調,將拆除重修。我走進桌椅已基本搬空的書場,書場位於老平房內,但見門窗、陳設古樸簡陋,靠西牆有一簡易說書台,室內房頂開有可采光的天窗,書場東側小屋內是有座老虎灶,可為聽書者和周邊居民供應開水。據說這座書場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後由私人轉為供銷社經營,1957年書場曾重修過,房屋產權也歸供銷社,現由個人承包。數十年過去,書場內一切體現出江南水鄉集鎮老書場及茶館的典型格局。在老虎灶前料理的老者應是書場經營承包人,謂予書場明天就要拆建了,並言重建後仍為書場。走遍下沙老街,這座書場似乎是老街唯一真正有江南水鄉集鎮風情的風景了,但願重修後能繼續保留那份韻味。
下沙還是下沙燒賣的發源地,這種以本地新鮮竹筍丁和鮮肉為餡的小吃味道很是鮮美。可惜由於缺乏有力的宣傳推介和經營,使下沙燒賣這一南彙本土小吃未能如嘉定的南翔小籠那樣登堂入室,名聞遐邇。記得十多年前的春天,我曾經品嘗過這一小吃,留下很好印像。但不知怎麼回事,這些年來下沙燒賣原先那份美味在逐漸消失,甚至不再,下沙燒賣於今也幾已式微。看來是掌握下沙燒賣絕技的老人逐漸凋零,廚藝薪火未能得到有效傳承之故。
應該說,像下沙這樣江南水鄉集鎮,在江南其他地方並不鮮見。可惜由於地方政府許多年前沒有充分重視和有效規劃保護,使這些集鎮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光澤和韻味,最終變得面目全非,甚至不可收拾。及至看到先覺的周莊等江南水鄉古鎮所煥發出的巨大旅游經濟價值,而試圖挽回補救跟上時,一切已為時已晚,已找不到連片保存完好的風景了。拆除重建,重整山河,則沒有那麼多的財力、物力,似乎也沒有意義,只能在猶豫彷徨和遲疑不決中一再喪失發展的時機。這是下沙的悲哀,也是其他那些曾經名噪一時而今逐漸堙沒的江南水鄉古鎮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