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回到1500年前,吳哥是全球最重要的經貿中心;回到1000多年前,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偉大而浩瀚的吳哥正在興建...
而今天,你完全想像不到當時的盛況,一個帝國連因為什麼隕落都無人也無從知曉,吳哥城是史上最大的一樁失蹤案的現場!一個時代就這樣終結了。
對於導致吳哥滅亡的罪魁禍首,各方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近的一些發掘作業針對撐起巨大古城市的基礎設施彙聚成了一個新的答案,看起來古國人民學會了馴服東南亞季節性洪流的方法,世易時移,在對重要的水資源失去控制之後,王國也大勢已去。據塔布龍寺的銘文記載,單在這座寺廟司職的僧人、舞者以及工作人員就有12640人,每年要靠超過6.6萬名農民生產約2500噸的糧食來養活他們,所以王國實際上的流通貨幣就是大米。如果再加上三座大寺院:聖劍寺、巴戎寺和吳哥窟,所需的農業勞動力就已增至30萬人,太龐大的一個體系。吳哥得以作為一支強大的勢力在中世紀崛起,全仗著一套高明的運河與水庫系統,在干旱季節幫助古城儲蓄水源,在雨季時又可發揮泄洪的作用。然而,這種以工程構築起來的城市需要不斷的維護,水利系統瓦解後,吳哥城的輝煌也隨之覆滅...
因著中國人周達觀(元代)的《真腊風土記》,有了法國人亨利.穆奧的柬埔寨探險,如果1861年穆奧沒有成行,也許現在的吳哥還在猴子們的王國裡沉睡...
公元9世紀至15世紀——高棉是一個強大政權的首都;
公元15世紀至19世紀——首都被拋棄,寺院荒蕪,別原始森林淹沒;
公元1858年——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闖入莽林,發現了這一神奇的古建築群。
暹(xian)粒,吳哥的門戶,意為打敗泰國,要到吳哥,就要先到暹粒,在這裡安頓行李和食宿,才能輕裝穿越叢林,進入吳哥。
“什麼是吳哥?吳哥是一段歷史,吳哥是一個朝代,吳哥是一座都城,吳哥是一方崇拜——《柬埔寨風土記》”
D2:2月6日(初四)
天氣:晴朗 日照很強 白天很熱 注意防曬
今天一早5點鐘morning call,5:30分出發,奔小吳哥看日出,回來後才早餐。真的很興奮,這下你知道吳哥為什麼牽動著這麼多人的心了吧!天還黑蒙蒙的,但是進景區的大巴很多,人也很多,每個人都要在門口排隊拍照,十分鐘後,一張帶著本人相片的門票就制作好了,要記得帶上哦,我們的是3天有效期門票,很多查票的門口,如果發現你沒票(視為逃票),是要重重的處罰的,所以導游給每個游客發了像小學生掛在脖子上的透明門票卡,嘻嘻,都讓俺們還童一把。
人真的很多,雖然柬埔寨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但此時正是他們最冷的季節,呵呵,所以圍個大圍巾已經就是過冬啦!
(太陽還未露臉,天邊泛起粉紅色的雲霞,靜謐的吳哥窟)
(太陽慢慢升起,映紅了天邊,吳哥窟似一張剪紙,美輪美奐)
(等待日出的人很多,散落在角角落落)
(女兒和我,背景是如織游人)
(人們在初次看到吳哥及其古跡以前是無法作心理准備的,毫無准備的我與吳哥相遇...)
(我自己超級喜愛的一張,我在鏡頭裡遠眺著晨曦裡的吳哥寺)
(偶然拍到的一張,在喧囂裡獨辟一隅,享受晨曦中寧靜的片刻,一對幸福的母子)
美的感覺太多,照片也很多,龐雜著讓我整理了很久,好像這次旅行就是為了拍照,因為拍照我們甚至沒有時間細細觀摩精致的浮雕和美妙的建築,只是一味的發現角度拍照、拍照,還是拍照。俺的S90不怎麼給力,還沒怎麼拍呢就沒電了,可能很久沒用了,電池顯示的是虛電,真一拍,立馬就掉鏈子了。唉,這回好幾次出狀況,看來得給它配個電池,盡耽誤正事兒。
7:30趕回酒店用早餐,8點出發開始轉大圈,明天小圈。哈哈,暈菜了吧?所謂大小圈是無數旅游達人總結出來的稱謂,是歷經眾驢友無數次的游歷總結出來的,是最經濟(省時間,省力)的線路。俺在這兒給介紹介紹吧。所謂大圈就是沿著外圍路線轉一圈,通常是逆時針轉,留在最後一個是最大的寺廟聖劍寺,這樣到中午了,大太陽下,不用跑來跑去暴曬,就在聖劍寺裡多耽誤點功夫。路線是:東梅奔寺——大將軍寺(塔遜寺)——龍蟠水池——聖劍寺;小圈路線主要是沿吳哥通王城按順時針轉,路線是:大吳哥(皇宮、巴戎寺、戰像台階、癩王台階、空中宮殿)——巴本寺——周薩神廟(中國援建)——茶膠寺——塔布龍寺。然後還有往荔枝山方向(東北方向)的女王宮和還未完全開發的崩密列寺。都非常非常有特色。
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是跟隨我們的旅程,用腳步丈量吳哥!
東梅奔寺:
信奉的是印度教,供奉的主要是濕婆神的林伽,關於林伽的神聖,還有一個傳說:
印度教裡有三位大神一定要知道,否則去吳哥等於白去,很多浮雕都是圍繞他們三位的神秘傳說而創作的,尤其是前兩位,據考證,在現存寺廟的神話雕刻裡,最少表現的是梵天神,但他代表的卻是創造與新生,這很耐人尋味。
第一位:毗濕奴神——保護之神;
第二位:濕婆神——毀滅之神;
第三位:梵天神——創造之神。
這個傳說是有關濕婆神的,話說有一年,濕婆神深愛的美麗妻子忽然得暴病仙逝而去,濕婆神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開始有點神情恍惚,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比如衣不撇體的到處游逛,瘋瘋癲癲的唱情歌,這惹惱了附近居住的幾位山神,因為他們的妻子都被濕婆神迷住了,整天圍著他轉,此時的濕婆神讓人很難分辨其真實身份,所以大仙們合力整蠱了他,讓他的生殖器與身體分離掉在地上,可他們不知道,這次激怒的是鼎鼎大名的濕婆神,那還了得,從此以後,幾位山神的勢力範圍開始陰風苦雨,民不聊生,這時,他們才知道大事不妙,可是法力又抵不過濕婆神,於是求助於大神仙(名字不記得了,神仙太多,呵呵),才知事情原委,怎麼辦呢,大神出主意,把濕婆神的生殖器供奉起來,每天朝拜,以期感動濕婆神,放他們一馬,於是幾位山神依計而行,修建了寺廟,供奉此物,後人起名叫林伽寺,寺廟裡很多林伽雕塑,在印度教裡,林伽享有很崇高的地位。可惜,我們現在游覽的林伽寺裡的林伽石雕都被人為破壞了,基本沒有保存很完好的了。
(歷史的廢墟總會讓人猜想,曾經的輝煌能否體會)
(東梅奔寺門口)
(還有一張)
接下來去塔遜寺,這裡可以欣賞到一棵巨樹包裹著整個門廊的景像,很有感覺。塔遜寺的建造者是阇(she)耶跋(ba)摩七世,信奉佛教,是供奉國王之父的寺廟。
(樹後隱約的石像的臉是四個方向的,據傳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的頭像)
(高高的門廊上是郁郁蔥蔥的大樹)
(到處都是拍照的好地方)
(我在暗處,它在明處,這樣才有明暗的對比)
(空寂,古幽,心如止水)
(LG和女兒笑我怎麼這麼鹹濕,才驚覺手正好搭在浮雕豐滿的乳房上,女兒說,你沒手感嗎?有啊,手感是摸在石頭上呵,呵呵,所以笑的好燦爛呢)
(我在畫中)
下一站是龍蟠水池,沒什麼特別的特色,比起其他古跡來遜色不少。龍蟠寺建在北池的中央小島上。由4個方形小水池圍著一個方形大水池組成,水從中心池向其他四個池內注入,在石雕的大像頭、馬頭、獅子頭和人頭處形成噴泉。據說龍蟠水池還是醫療祈福的沐浴湯池呢,池水可以治病,醫師祈禱後,往水池中放草藥,不同的四個水池各自有不同的療效。
上午的最後一站是重頭戲——聖劍寺:
聖劍寺的建造者也是阇耶跋摩七世,信奉的宗教是佛教,由於占地面積大(800M*800M),一般從西門進從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傳說中阇耶跋摩二世給了他的繼承人一把聖劍,故名。其東西兩個大門前巨石鋪成的長長的參道兩旁的阿修羅和天神手抱巨蛇,再次演繹“攪拌乳海”的場景,非常壯觀。沿著縱軸走,有好多小小的塔洞,穿過一個又一個塔和天井,時亮時暗,四周樹木密不透光,中午來這裡最好不過,沒那麼曬啦。
在去聖劍寺的路上,有好多小女孩賣小玩意,你一走過去,就一窩蜂的湧過來,讓你看她的商品,終於沒抵住心軟,買了幾條絲巾,其中剛好給女兒每一條用作拍照的道具,一條湛藍色的繡花絲巾,拍出來效果還真不錯,有一張我和LG都很中意,決定要隆重推出,呵呵。
(攪拌乳海的壯士,就是都斷了頭顱,是誰對這麼重的石頭這麼感興趣呢?要把它全部取走)
(聖劍寺的東門入口)
(兩個麼麼的合影)
(唯一的石構中空兩層建築,好像是當時的圖書館)
(窗外的靚女)
(窗內的靚媽)
(陽光灑落下來,女兒籠罩在朦朧的光線裡,一不小心闖入了上世紀)
(陽光滿屋,佛光普照)
(是要促膝談心,還是深情凝望)
(看這個背包客,下一站我要去哪裡?)
(傳說中的巨型神鳥,保存相當完好,真的好巨大!)
今天真的累了,一口氣走了這麼多,已經12:30了,真餓了,午餐是柬中式火鍋,有點偏甜,但還是吃了很多,還給LG要了柬埔寨啤酒,女兒要了柬埔寨豆奶,撐了,回酒店休息,外面驕陽似火,這樣安排最好不過,下午4:15才出發看最著名的巴肯山的落日。
看不到照片:qq0-618.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