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7 星期一
下午2點到達吳哥寺大門,和tuktuk司機約好5點鐘接我們去巴肯山看日落。今兒整個下午都交給吳哥寺了,共3個小時時間,爬中央高塔、看寺內建築群、水塘前拍吳哥寺倒影等1個半小時,參觀外圍回廊浮雕外加蹭聽導游講解1個半小時。最後覺得時間還是緊巴巴的,所以參觀吳哥寺最好安排3.5到4小時或者時間允許分兩次去。
吳哥寺(Angkor Wat,又叫吳哥窟、小吳哥)是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公元1113-1150年在位)征召全國勞力,耗時30多年修建、供奉毗濕奴神(Vishnu)的寺廟。它最初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相傳是給國王加冕的婆羅門教主祭祀地婆訶羅(Divakara)設計的,已無法考證。到了16世紀,這座規模宏大的寺廟群被改名為“Angkor Wat”,意為“寺廟都城(City Temple或City Pagoda)”,一直延用至今。Angkor 是梵文nagara的高棉語發音,意思是“城市”;Wat在高棉語是“寺廟”的意思。
1861年法國博物學家、探險家亨利.穆奧(Henri Mouhot)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了吳哥寺(不少中文書上說他是根據周達觀《真腊風土記》的法文版找到吳哥寺的,而英文書和紀錄片中都沒提這檔子事,不知道誰在杜撰),他的日記《暹羅柬埔寨老撾安南游記》(Travels in the Central Parts of Indo-China (Siam), Cambodia, and Laos During the Years 1858, 1859, and 1860)經出版後讓世人第一次知道了東南亞真腊王朝曾經的輝煌-吳哥文明。
1866年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Emile Gsell)發表了他拍攝的吳哥寺照片,讓世人第一次從照片上領略了吳哥寺的雄偉。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吳哥寺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裡長城、印尼的婆羅浮屠並稱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跡。
檢完票後,我們沿著這條200米長、12米寬的引道走近吳哥寺。引道的半邊被重新修整過,道路相對平整,另半邊則保持原樣,凹凸不平,還有些傾斜。它兩邊原有的蛇神那伽(Naga)欄杆,現在只在接近最外層圍牆處還保留一小段,其它地方都沒了。引道外邊是護城河,墨綠色的水面如此寬闊看上去就像個大水庫,相比之下北京故宮四周的護城河簡直就是個小水渠。護城河周圍又被一圈綠色樹木帶所包圍,從它的鳥瞰圖上看,吳哥寺根本就是埋在綠色森林和白色水池中的一塊寶石。
其實,護城河也算是一道人工屏障,在吳哥寺被廢棄的幾百年裡,它阻擋了森林中的樹木肆意生長從陸地上侵蝕建築,使吳哥寺比其他古跡保存得略為完整。但它還是無法阻止從空中飛來的樹種在寺廟的磚瓦縫隙中安家落戶,逐漸長大後瓦解建築,所以吳哥寺仍有不少建築已經坍塌。
這條引道像座堤壩,它切斷了吳哥寺西面的水域,也像座橋梁,連接著人間和“天堂”。吳哥寺共有東、西兩條引道,據記載當年西引道是裹金的,也不知道裹在哪兒。還有就是原來連接護城河兩岸的是座木橋,這條石頭引道是在吳哥寺建好一個世紀後才修的。
吳哥寺的正門朝西,這與吳哥城及周邊大部分建築的朝向相悖,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它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為自己修建的一座皇陵,根據是:
1.吳哥寺正門朝西,面向日落,這與印度教墓地的習俗相同。
2.外圍回廊浮雕順序是逆時針方向排列,與正常的順序相反,而與婆羅門教葬禮時在墓地巡行方向一致。
3.回廊浮雕中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相貌與毗濕奴神很相似,暗指死後升天能像神一樣永駐此地。
我再加一條,它長長的引道也證實了這個觀點,古代的,北京的明十三陵有不少陵墓也有長引道。現代的,南京中山陵也有條長長的階梯形引道。另外,有考古學家還在吳哥寺正中央的高塔裡發現了一些葬禮用的罐子。
西堤盡頭是吳哥寺的最外層圍牆,圍牆正中有3座塔門,中間這座高的就是吳哥寺的山門,是走人的;兩邊的是走大像和馬車的,叫像門。
山門門楣上的浮雕-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的戰爭場面。
在正面三座塔樓南邊那座裡供奉著一尊修復過多次的八臂毗濕奴雕像,據說在蘇利耶跋摩二世在位時,它被供奉在吳哥寺中央高塔下的神殿裡,他死後,吳哥寺改為佛教,雕像也就被請到此地守護。
在山門朝東的圍牆上,刻有跳舞的仙女和騎馬武士,最值得關注的是在南塔樓那邊朝東的牆上有一尊微笑的女神Apsara,她是吳哥寺1600尊Apsara中唯一一個露出牙齒的女神。功課沒做夠,這兩個都沒看到。
這是最外層圍牆的西面,每個葫蘆欞式窗戶中間都刻有一或兩位頭戴高高尖頂帽、腰系圍巾、姿態各異的女神Apsara,窗戶上面還有一整排舞動的女神。
過了山門,前面是一條更長的引道,道路兩旁有蛇神那伽欄杆,顯然是已修復過的,在每個出口處那伽都高昂著頭。引道盡頭有一個十字高台,叫王台,王台左右有石獅把守,它的東邊就是舉世聞名的吳哥寺。
引道長350米、寬10米,高出地面1.5米,每隔50米有台階下到地面,共有6處。走到一半時能看到引道兩邊各有一座藏經閣,北邊的重新修過,四面都有樓梯有模有樣的;南邊的已經差不多沒了。北藏經閣的東邊就是早上看日出時來過的荷塘,當時這裡擠滿了人,連藏經閣上也坐了不少,現在只有2、3個游客在那裡照相。南藏經閣前的水塘幾乎干涸了。兩個水塘都是16世紀後加上去的。
來到引道盡頭,看到了和柬埔寨國旗上一樣的景像:金字塔形高台上聳立著五座石塔,後面兩座被前面的擋住了,這就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
中心建築群有兩大部分:回廊和祭壇。祭壇由兩層長方形回廊和最上一層正方形回廊環繞的須彌台組成,一層高於一層,有學者說它們分別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塔中心是毗濕奴(權利、地位也是一層高於一層,此說法略顯牽強)。最頂層祭壇上矗立著按五點梅花陣式排列的五座寶塔,像征著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它們與印度的金剛寶座塔布局一致。五塔中周圍四座較小,中間那座最高,像征著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Mount Meru)。塔與塔之間有走廊相連。
傳說須彌山由金、銀、琉璃和玻瓈(不是玻璃,而是類似水晶)四寶構成,周圍有鹹海環繞,海上有四大部州和八小部州。四大部州是北為北俱盧州(Uttarakuru)、東為東勝神州(Purvavideha)(《西游記》裡孫悟空的誕生地花果山就在東勝神州裡的傲來國)、西為西牛賀州(Aparagodaniya)(如來佛所在地大雷音寺位於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州(Jambudvipa)。山頂為帝釋天(道教中叫“玉皇大帝”,民間叫“老天爺”),四面山腰是四大金剛。
正面的三座塔正對有三個門,中間的正門正在維修,游客只能從兩邊的門進入,看到大部分游客都走北塔對著的門,我們也隨大流從北門進去。
這是第二層圍牆北邊一段。這層圍牆的四面外牆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它們是吳哥寺的精華之一,也是我們准備花一個半小時參觀的內容。
這是三座正門中北面的那個。一進門正好趕上一隊中國團,導游繪聲繪色的講得很好,吸引了許多像我們這樣的散客,導游一看人多講得更起勁了,他們繞著回廊講了大半圈,一直到東邊(寺的後面)攪動乳海那部分才結束,我們也跟到東邊,導致最後吳哥寺正面(西面)的建築沒時間看了。
這是第二層圍牆南邊的走廊,一排方石柱把走廊分成了兩溜兒,內側是精美的壁畫(壁畫部分單獨寫),外側可以看看風景。走到東邊講解結束時我還盯著導游問是否還會繼續講余下部分的壁畫,他說他們的時間有限,其余的壁畫就不組織看了,剩下時間得安排團員爬中央高塔和照相,於是我們也就“自由活動”了。
一進第二層圍牆就是第一層須彌台(東西220米,南北190米),它高出地面3米。須彌台上有一圈高3米的回廊,回廊的四邊中心各有一座塔門,四個角各有一座比塔門稍矮些的亭閣,正西、正東各有三座廊門,正北、正南各有一座廊門。回廊內側牆壁上有浮雕壁畫,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著畫廊的拱頂,並把走廊分為兩列,另一排支撐著半邊頂邊廊。延伸出去的二重檐拱頂,保護畫廊壁上的浮雕不受風吹日曬。
從第二層圍牆的東面往裡走是一小片空地,沒什麼可看的就直接進到第三層圍牆內,即第二層須彌台(東西115米,南北100米)。
第二層須彌台比前一層又高出5米多,四周也有一圈長方形回廊,進去看了看牆壁是白的,沒有壁畫。回廊兩壁有葫蘆欞窗,窗戶間刻有女神Apsara的浮雕像。
兩個筋疲力盡的老外坐(趟)在走廊的窗戶框上休息,男的頭枕著背包鼾聲如雷,看樣子是累得夠嗆,女的靠在廊柱上打盹。逛吳哥絕對是個體力活兒。
第二層須彌台東北角塔門上的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個把角的塔門上寶塔頂部大都缺損,九層塔只剩二三層。
第三層須彌台上有一圈正方形回廊(東西60米,南北60米),叫巴甘(Bakan),它比第二層要高出13米,其中東、南、北面的樓梯非常陡,坡度也大,得有70度以上,以前攀爬得手腳並用才能上得去,它像征登上神的王國之艱辛。回廊的四個角各有一座塔門,門的上方立有一高塔,回廊正中心矗立一座高42米的主塔。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有“田”字走廊相連,走廊的房檐由蛇身、獅頭或伽魯達(Garuda)頭等裝飾。
吳哥寺的正面朝西,在第一層、第二層須彌台西邊留出的空間比其它三邊要多一些,所以西邊登塔頂的樓梯比其它三面要平緩一些,大概是50度。現在,在中央高塔東邊建有一個雙向鐵梯(很多書中提到這是一位法國老人因其妻子在攀爬中央塔時不慎跌下去世,為了紀念其妻而修的“愛情梯”)供游客登頂。
在從塔頂下來時看到一個有趣的事情:當時一個國內旅行團在向上爬,其中有位男團員每隔一會兒就拿出相機向上拍照,我很納悶,這麼危險的地方還不集中精力看腳下,東張西望多不安全啊。後來注意到在他前面有一位穿著裙子的女士,在如此大角度的樓梯上,從下往上看,裙子底下“一覽無遺”,怪不得那位男士總是停下來拍照,原來有這麼大的“誘惑”啊。所以建議參觀吳哥寺的女士最好別穿裙子,在爬坡度大點兒的樓梯時容易走光,也會讓後面的人分神而出現“交通堵塞”或發生危險。在吳哥古跡中,這樣的地方其實有不少,吳哥寺,巴肯山,空中宮殿等人流密集、樓梯坡度大的地方都會有這個問題。
葫蘆欞窗。我摸了摸窗戶柱子,石頭比較粗,像是以前的輕磚,上面有細眼兒。這個地方管它叫沙岩,大部分是紅色的,采自距暹粒城40多公裡的荔枝山上。
從第三層須彌台上向正面(西)看。正前方有個“千佛閣”(被前面的廊門擋住了),四周有回廊環繞,稱“田”字狀。千佛閣被中央的十字游廊分割為四個小院子,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1米,原為水池。游廊的石柱底部有飛天女神浮雕,有些柱身和浮雕上還留有深紅色塗漆,由此可以想像的出八百年前吳哥鼎盛時期的輝煌景像。吳哥寺改成佛教寺廟後的幾百年裡,朝拜者曾經在閣內留下了許多佛像和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為高棉語、緬甸語和日語,目前大部分佛像都已搬到別處。
第二層和第三層須彌台之間有兩座藏經閣,南北各一座,分列中軸線兩側。前面這個揭了頂的就是南邊那一座。
更多內容和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