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吳哥--(四)小圈

作者: 埃絲美拉達

導讀迷一般的吳哥古跡給我們留下了謎一般的建築雕刻藝術、謎一般的故事和謎一般的歷史。這座偉大的城市已在叢林中沉睡了六百多年。謎底仍舊完好地被封存在這塊神話般的土地上。 D3:2月7日(初五) 天氣:仍然是艷陽天 熱 曬 適宜早出晚歸 中午靜息 經過了昨天的密集式游逛,今天的行程仍是滿滿的,甚至比昨天更甚,有好多來之前就如雷貫耳的寺廟,今天要一一拜訪, ...

迷一般的吳哥古跡給我們留下了謎一般的建築雕刻藝術、謎一般的故事和謎一般的歷史。這座偉大的城市已在叢林中沉睡了六百多年。謎底仍舊完好地被封存在這塊神話般的土地上。

D3:2月7日(初五)

天氣:仍然是艷陽天 熱 曬 適宜早出晚歸 中午靜息

經過了昨天的密集式游逛,今天的行程仍是滿滿的,甚至比昨天更甚,有好多來之前就如雷貫耳的寺廟,今天要一一拜訪,好期待呵。

(等大巴時在酒店大堂外拍的小景,逆光,蓮花酒店,到處是荷花!)

(這張順光,色彩清透,布景特別)

(看,蘆草上歇息的蜻蜓停靠在艷粉色的福壽螺的蟲卵上,呵呵,眼神好哎,這都被我抓拍著了)

(還一張,小景也輕狂)

沒有觀日出的安排,7點morning call,8點出發。第一站:大吳哥(吳哥通王城),包括皇宮、巴戎寺、戰像台階、癩王台階、空中宮殿。

大吳哥建造於9世紀末到13世紀初,重建者:阇耶跋摩七世,信奉的宗教--印度教、佛教。公元12世紀建立吳哥通王城和巴戎寺的高棉王阇耶跋摩七世,曾留下一塊石碑。刻在石碑上的銘文,沒有任何序言或解釋,只有一行字:“高棉國宛如天堂國度”。吳哥城主要依印度古代宗教宇宙觀的寓意設計:都城為方形,中心為一寺廟,代表宇宙的中心須彌山,是眾神靈的居所,周圍的建築則代表設界的實體,由寺廟出發有四條道路通向東西南北四方,代表宇宙的四個方向。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12世紀末13世紀初時的當權君主:阇耶跋摩七世。這位神秘的統治者在殘酷的對待敵人的同時,又是一位虔誠的宗教信徒,他從宗教傾向上把吳哥引向一個全新的時期--從印度教轉而信奉佛教。所以進入城郭,又一張臉反反復復的出現在你的眼前,傳說那就是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巴戎寺:在阇耶跋摩七世的親自參與下,吳哥城真正成了他自己的都城,並在城中心建起了高聳的廟山——巴戎寺。他成功地將這類紀念建築所具有的復雜而完美的像征性推向了高峰。巴戎寺的塔共計49座,中間一座最大,高約40多米,其余48座如眾星捧月般全部簇擁在它的周圍。這49座佛塔頂部分分為四面,每面刻有一個巨大的佛像,共計196座之多。一位文物保護專家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

(這裡也有大像,20美金,滿員!全被老外定走啦)

(高高的門洞,高高的頭像,每一天多少人與他相遇,是否都有幸受到他的祈福...)

(門廊的兩邊仍是阿修羅戰士們在攪拌乳海,這一次幸運得多,他們的頭顱大都安好)

(我可以做前世的守望嗎?如果這一切都不是夢魘)

(前世今生,我們從未分離...)

(到處是高高的樓台,是要顯示神的威嚴,還是要柬埔寨的子民們臣服?)

(太陽太猛烈了,光線太直,巴戎寺真實的色彩應該更濃烈些)

(600年前的宮女翩翩起舞,而600年後,只有靜寂...)

(以前的靈魂被宗教擠壓,現在的精神被物質擠壓。我想,在某種程度上,後者不一定比前者幸運或進步。--《柬埔寨 五月盛放》)

(佛像眼瞼下垂,眼睛微閉,兩張稍翹的厚唇,扁平的鼻子,寬坦的前額和長長的耳朵,安詳中帶著幾分神秘,悲喜不形於色)

(四面佛時刻監督著子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高棉的微笑,盛名之下真的很累,每一個游客都要來一下,招呼沒有停歇,好不容易排上隊呵)

(面對四個方向:像征著天堂與地獄、天上與人間、國王與人民、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統一)

(壯觀的四面佛像,這裡就是奇跡)

(萬水千山,我只為你而來...)

(高棉的微笑,換個角度再次與你重逢)

(不期而遇的光影,它的偉大在於--不僅唯神而且唯美)

皇宮(遺址)和空中宮殿:

經歷戰爭、風雨,除了靠近北牆的砂岩石砌的宮廷浴池和散落的瓷瓦片外,什麼都沒剩下了,全木結構的王宮建築已蕩然無存,四周荒草頹垣,滿目蒼夷。旁邊就是有名的空中宮殿。建於10世紀末--11世紀初,信奉印度教,第三層台階非常陡峭!是吳哥城裡最高的建築,傳說,塔頂上住著一個蛇精,每晚都會變成一個美女與國王同床共寢,如果國王不答應,王國就會有災難。看著高高陡峭的樓台,無論如何想像不出來,每天國王要費多大的力氣爬上去,然後還要嘿咻?呵呵。

(我們要去攀登了哦!)

(看看國王每天的高難度幽會!呵呵,俺沒上去就,怕上的去下不來。)

(俺在高高的窗台上,外面是十丈深淵,俺沒恐高症,也覺得暈哪)

(其實她在想,這麼陡的石階,我還上去嗎?嗯,還是算了,就到這兒了,就到這兒了。呵呵)

戰像台階:

古王朝王宮已是廢墟一片,而它的戰像台依然聳然屹立。在古吳哥時代,這裡是舉行慶典儀式的地方,同時也是國王的閱禮台。每年,這裡都舉辦盛大的鬥像大會,只有在這場大搏鬥中勝出的大像,才能成為國王的坐騎!

(高擴的觀禮台上,貌似有個千年女巫)

(只留下歷史的見證,千年不變!)

(巨像石雕,正在為我們講述當年慘烈的鬥像故事)

癩王台階:

這是個未解之謎,一說,塑像被地衣附在上面,像長了癩一樣,故名;一說,是高棉歷史上的一位國王,因感染麻風病長期隔離於此。後經初步推斷,癩王台所在地是當時的“皇家火葬場”。

(部分石壁,沒拍癩王像,真正的癩王像在金邊的博物館裡,這裡的是復制品)

女兒已被驕陽曬得東倒西歪,我忙著看她,又找走的不知所蹤的LG,集合時間就到了,因為這裡是一個純露天的場所,實在也沒心思流連了,全部上車奔往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

周薩神廟在吳哥遺跡中是一座規模不大的寺廟,由於是中國援建的,所以作為中國團隊,一定要去看看!這座規模不大的神廟用了中國學者和工人們整整九年時間,耗資1700多萬元。相比前面的震撼,這裡實在是普通而平淡。但是看見有一個佛家人模樣的僧人,就進去燒了柱香,那個女人只是給我指捐款的盆缽,嘴裡還說著one doller,感覺立馬很不好,但還是放了4000瑞爾,約等於1美元。

(窗裡是那個忽然就會冒出來讓你燒香的老女人,留著光頭,讓你一下子分不清男女)

(一次回眸是多少年?真怕就是一輩子)

(周薩神廟裡我的眺望)

(在這裡偶遇一對中國夫婦,請我們給他倆拍個合影,之後又熱情的給我們幫忙,貌似沒我們的水平高呵,這張人小,還一張人倒是大,但構圖特不美觀,呵呵)
茶膠寺:

我們都蔫了,太熱,又走了好多路,還爬上爬下的,到了茶膠寺,小江說這裡是一件未被完成的作品,而且還要爬高高的樓台時,我們都在外面小攤的陰涼裡歇著去了,小江請客,沒人一個椰青,我本不愛喝椰汁,但這麼熱這麼干的,哪裡還顧得上,我和女兒一個,LG一個(幫小江省了一個,反正喝不完的),喝的精光。

茶膠寺是吳哥第一座全砂岩建築,堅硬的長條青石,整齊的堆積起了三層平台,神山金字塔結構。阇耶跋摩五世把它建造作葬廟,他在位期間在都城外的很多寺廟都沒有完工,茶膠寺是其中一個。第三層平台上有五個蓮花形的高塔,通向聖殿的石階陡峭無比,要連手帶腳氣喘吁吁地才爬得上中央的聖壇。我等都是俗人,幾乎全部呆在小攤兒前休息。然後奔向上午的最後一站,也是最熱切盼望的一站--塔布龍寺。

塔布龍寺:

“塔”與“樹”窒息的擁抱。建造於12世紀中--13世紀初。信奉佛教,是獻給國王母親的寺廟,與聖劍寺呼應(獻給國王的父親)。鼎鼎大名的《古墓麗影》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大部分吳哥古跡被發現後逐漸修復,而塔布龍寺還保留著當時歐洲探險者第一次進入時所看到的狀態。

整座寺廟被巨大的樹木包圍,樹根向四面八方伸展,如龍爪般緊緊地攀附纏繞在各式的寺塔和長廊上;樹枝密密麻麻,使陽光很難穿透。無花果樹的樹根和建造神廟用的岩石生長在了一起,天長日久,二者仿佛融合在了一起,“樹和塔是兩名相互抓著對方的摔跤手,只是這場比賽不是用分鐘而是以世紀來計時的。”

文物保護工作陷入了兩難境地:是任由古樹生長蔓延,將已經受損的古建築最終分崩離析;還是將纏繞的古樹砍到,而古建築可能也會在瞬間坍塌。

(騎著牆頭的我,才是我想要的樣子)

(千百年來,我們就是同根生的呀)

(樹根與岩石的情誼,我已與你密不可分)

(我沒想到會長成這樣呵)

(大愛,因為這裡的不可復制性,還因為強烈的震撼)

(這個胖妞兒太襯這棵大樹了,絕配呵)

(到處是奇跡,無言...)

(遠景,鳥人太多,沒辦法)

(樹:排排坐吃果果,廟:別再長啦,俺快堅持不住啦)

(精美的浮雕,我是藝術生,感受良多了吧?)

(同根生前合個影,耶!)

(精工雕刻的石柱,美的事物太多,逐漸審美疲勞...)

(美加奇跡,你是我張望的緣由)

(靠著大樹,我們體驗相互依偎)

(這樣的茁壯呵,需要多少年的滋養,如果不是沒人打擾,哪容你長成參天模樣?)

(石柱立面兩側的宮女雕像,逼真、傳神)

(上傳的累了,就以這張作為片尾曲吧,女兒拍的。貌似一個印度教徒?)

看不到照片:http://qq0-618.blog.***/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