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游記:暹粒.吳哥寺壁畫(一)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2.7 星期一 浮雕壁畫是吳哥寺的精華之一,非常值得多花些時間欣賞。整個吳哥寺第二層圍牆上共有八幅巨型浮雕,每面兩幅,分列於各邊的正門兩側,每幅都是兩米多高、八九十米長,八幅總長六七百米。浮雕描繪的是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n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中的故事和蘇利耶 ...

2011.2.7 星期一

浮雕壁畫是吳哥寺的精華之一,非常值得多花些時間欣賞。整個吳哥寺第二層圍牆上共有八幅巨型浮雕,每面兩幅,分列於各邊的正門兩側,每幅都是兩米多高、八九十米長,八幅總長六七百米。浮雕描繪的是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Rāmāyan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王後裔”)中的故事和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公元1113-1150年在位)的戰爭史,以及天堂與地獄的裡樣子。

浮雕由兩溜柱子支撐的屋檐保護著,使其免受風吹日曬,由此帶來的缺點是牆壁上光線不均勻,浮雕上部陽光照射不到,畫面較黑,下部光線很亮,拍照效果不好。

進大門時碰到一個中國旅行團,看到他們的導游正指著浮雕繪聲繪色地講解,就在一旁聽了會兒,覺得講得不錯,一直跟著聽了下去。

浮雕第一幅的故事取自史詩《摩訶婆羅多》,它的作者是廣博仙人(Vyasa,音譯毗耶娑,梵語意為“分開者”),現在好像沒證據顯示此人確實存在過,有些學者認為這個人名是“編寫者”的意思。

在《摩訶婆羅多》中,廣博仙人因為生在一個島上,皮膚黝黑所以又叫島生黑仙人,他是一個苦行僧與一位美貌漁家女子貞信(Satyavati)的私生子。貞信後來嫁給俱盧國(Kuru)國王福身(Shantanu),又為國王生了兩個兒子,不幸的是他們都相繼去世。為免絕後,貞信又找到島生黑仙人,讓他根據當時的借種生子法與他的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們的遺孀們同房,很快就與小兒媳1生下了持國(Dhritarashtra),孩子一出生就雙目失明;與小兒媳2生下了般度(Pandu)。

持國和妻子們生育了眾多子女(據說有100個)組成了俱盧族(Kauravas),長子難敵(Duryodhana)。般度和他的兩個老婆共生了5個兒子組成般度族(Pandavas),長子堅站(Yudhishtira),次子怖軍(Bhima),三子阿州那(Arjuna)和兩個雙胞胎兄弟無種(Nakula)、偕天(Sahadeva)。至此兩大家族為爭奪王位和疆土開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島生黑仙人則繼續做他的苦行僧,見證了俱盧族和般度族的戰爭。他以孫子們的戰爭為題材,花了五年時間創作(編撰)了史詩《摩訶婆羅多》,並讓弟子們將詩篇傳揚於世。

浮雕的第一幅(西面南部):俱盧之野戰役(Battle of Kurukshetra),這是兩族間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共打了18天,雙方最後損兵折將,俱盧族100個兄弟僅剩3人,般度族兄弟5人雖幸免於難,但兵士驟減。大戰過後,兩族的幸存者實行了和解。堅戰在眾人的扶持下登基,但不久他就決定入山修道。

戰爭的起因是在一次賭博中,般度族失敗並被放逐森林13年。13年後,般度族要求歸還一半國土,難敵背信棄義,拒絕歸還,於是雙方開戰。

這是一幅49米長的浮雕,表現的是俱盧之野戰役。俱盧族從左邊進入戰場,般度族從右邊。各自的指揮官騎著大像或駕著馬車,走在隊伍中間,隊伍中還有樂隊。畫中央描寫的交戰部分,雙方短兵相接,展開了肉搏戰。

浮雕從北邊向南5米的上部,俱盧族的指揮官毗濕摩(Bhishma),他也是這兩族堂兄弟的大爺(他們祖父的哥哥),在戰役進行到第10天時被般度族的亂箭射死。

浮雕從北向南20米是難敵最好的朋友迦爾納(Karna),後被般度族三子阿周那(Arjuna)殺死。在般度軍隊前面的馬車上有個四臂戰士,他就是黑天(Krishna),毗濕奴(Vishnu)的化身,阿周那的軍師。再向前8米是般度族次子怖軍騎著大像,手裡拿著盾牌抵御敵軍的進攻。

俱盧族行進的軍隊,戰車上是指揮官,車下方是列隊整齊的士兵。

隊伍中間的戰士張弓射箭、高舉盾牌和砍刀。

浮雕從北向南15米的上部,俱盧族陣營裡是這兩族堂兄弟共同的軍事和宗教老師德羅那(Dronacharya),他的頭發盤在腦後,手裡揮動著弓,在毗濕摩(Bhishma)死後接管指揮權。

畫面中部是戰役最慘烈的部分,戰車上當官的奮力拼殺,車下雙方士兵英勇作戰,勾畫出一幅血腥、慘烈的殺戮場面。看,馬車上方那名士兵脖子上中了一箭。

般度族一方,一排排士兵手舉大刀,馬車上的指揮官拉滿弓,隨時准備放箭。

站在大像背上的指揮官高舉盾牌。當官的好像都一個姿勢,就是站在馬車或戰像上,側著身,一手舉著盾牌,一手拿著武器。

西南角亭四面牆上都是有關史詩《羅摩衍那》的浮雕,其中一幅是:十首魔王羅波那(Ravana)發威顫動岡仁波齊峰(Mount Kailash,濕婆的住所)。在浮雕中發威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手有無數個,好像手在顫抖,形容權利巨大,通常表現在反面人物中。

羅波那意為“以暴力讓人痛泣”,因好色拐走羅摩(Rama)的妻子悉多(Sita),最終被羅摩殺死在楞迦島(今斯裡蘭卡)上。羅波那是個有能力的統治者、濕婆(Shiva)的忠實追隨者,在他父親的指導下,熟讀兵書戰冊、通曉軍事,還懂音樂。

羅波那對創造神梵天(Brahma)進行過歷時數年的苦行,在此過程中因為憤怒於梵天的無視而將自己的頭切下來,但每次剛切下又會長出新的頭出來,如此重復10次後梵天終於顯靈,在他的肚臍上注入不死甘露並賜予他不受凡人以外的神魔所傷的法力,順手將全部被切下的頭又都接回他的脖子上,所以他有十個腦袋。同時,楞伽島在羅波那的統治下富裕無比,百姓不知飢餓為何物。

第二幅(南面西部):行進中的蘇利耶跋摩二世軍隊(Procession of Suryavarman II)。這幅浮雕長94米,它描繪的是吳哥寺的建造者蘇利耶跋摩二世和他的軍隊。

浮雕中的幾個洞據導游說是當年的偷盜者以為裡面藏有珠寶,就挖開來看,結果未發現任何東西,浮雕也被破壞了。

浮雕中分為兩部分,前十幾米是描寫皇室成員,之後是行進中的軍隊。在前一部分的10米處國王坐在轎子中,下邊是公主和家眷,另一邊是大臣。後80米是軍隊行進,前邊是騎著戰像或戰馬、駕著戰車的指揮官,後邊是皇室成員。在軍隊中官階的大小由上面的傘蓋反映出來,傘蓋越多級別越高。這個有著13頂傘蓋的可能是王子。

在第二十頭戰像處是有著15頂傘蓋的國王,他站在華麗裝飾的戰像上,像的頭上戴著皇冠,像牙也被套上金套。按照他的習俗,他前面有一尊站在金鵬鳥伽魯達(Garuda)上的毗濕奴(Vishnu)像。

周達觀《真腊風土記》:其諸臣僚國戚,皆騎像在前。逺望紅涼傘,不計其數。又其次則國主之妻及妾媵,或轎或車,或馬或像,其銷金涼傘何止百余。其後則是國主,立於像上,手持寳劍。像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銷金白涼傘,凡二十余柄,其傘柄皆金為之。其四圍擁簇之像甚多,又有軍馬護之。

有著11頂傘蓋的高級官員

騎著戰像、有著9頂傘蓋的高級軍官

騎著馬、有著7頂傘蓋的低級軍官

騎著馬、有著5頂傘蓋的低級軍官在前面開路。一溜兒幾十米的軍隊畫面頗為壯觀,也顯示了在蘇利耶跋摩二世時期吳哥王朝國強軍壯。

更多照片和內容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