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乃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 婚姻如此,消費亦然。
題記二
橫向的“蝴蝶效應”,加上縱向的“傳導效應”,編織了歷史。小到一杯龍井茶,大到歷史風雲,概莫能外。
---------------------------------
自詡龍井老問客,汗顏才知十八棵,
今日品茗御茶園,仰嘆今生有此刻!
-- 2011年2月22日大晴,飲茶獅峰御茶園,驚嘆環靜雅之境,醇美茶味。
此打油閑詩,道出了2011年2月22日在御茶園品茗之內心真情。
居士到龍井茶室飲茶的歷史久矣,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卸磨之後,曾十余次到龍井茶室飲茶,在2008年還寫下“飲茶龍井第一壺”的得意之句,一直以為:龍井茶室乃龍井之第一茶室也。今日方知,此“以為”乃“誤以為”也!環境更優美,茶水更上乘的龍井茶室,稱作“十八棵老龍井御茶園”。在城內乘坐27路車,到“龍井茶室”站下車,過“龍井茶室”而不入,朝前直行,穿過龍井村,再右拐,沿山道前行。從下車到老龍井御茶園,約莫行走25分鐘。
【照片1 龍井村牌樓】

此地的環境,此地的茶品,此地的茶水,非“龍井茶室”可比也。
當然,消費也不一樣,龍井茶室,無需門票,龍井茶20元 - 80元/杯不等;午餐盒飯10元/位;
御茶園門票10元,最廉價的龍井茶68元/杯,午餐包房,小包房(2人)500元/間。不入包房,則無別的午餐供應【我獨自一人也需支付500元的所謂包房費哦】!
或曰,“龍井茶室”乃平民百姓的茶室,而老龍井御茶園,乃達官貴人之茶室也。
到御茶園,沒有直達的公交,你需步行25分鐘,從這一點看,茶室之“御氣”十足,它並不在乎有多少平民百姓來此喝茶喲。
在御茶園,從牆上掛著的照片,就讓游客開眼:從江澤民到連戰,從吳儀到錢其琛......數十名高官曾魚貫來此隱匿山坳的茶室飲茶,讓人嗟嘆。服務員悄悄地告訴我,這裡是省政府的接待單位。來者大多由省政府買單(有支票往來),其余的則是各色大款。
難怪哉,到“龍井茶室”那麼多次,沒有一次見到有達官貴人,原來他們都“躲”到這兒來了。不知咋搞的,置身達官貴人的消費地,感到有些不自在起來,似走錯了道,“站錯了隊”(恕我借用文革語言)。
中國2000多年皇權社會的烙印之深,“十八棵”即一明證。-- 此地至今依舊彌漫帝王之氣哩。
乾隆皇帝在位時,享受“康乾盛世”。風風光光,乾隆六下江南,留下一段歷史佳話,也給杭州留下了諸多印跡。
1762年3月,乾隆皇帝第三次到杭州,其注意力投向了獅山下的老龍井。景色秀麗,山色空濛,著名的胡公廟也坐落於此。乾隆興致勃勃,在中央和地方官員的前呼後擁之下,來到獅峰山下,想到政局穩定,國泰民安,心中一喜,得意之下,居然挽起袖子,采摘其茶葉來,前前後後,一共采摘了十八棵茶樹。 -- 皇帝在此采茶,那可是大事。馬上,這兒的十八棵茶樹用竹籬圍起來,稱為“御茶園”。乾隆就地品茗,贊揚這裡的茶葉“色、香、味、形俱佳”,遂封龍井茶為“貢茶”。1765年春,乾隆再來老龍井,龍井茶已經聲名遠播。
進入御茶園,當年的竹籬已換成了青石圍欄,從乾隆在此采茶算起,已過去249年,可是,茶樹仍然矮矮的,一叢叢,彼此緊挨,郁郁蔥蔥,與別處的茶樹沒設麼兩樣。
青石圍欄上,鐫刻著“十八棵”三個字,那是乾隆御筆所題。名人,一個接一個在此留影,我也不能“免俗”。
【照片2 在此留影一幅】

服務員告訴我,龍井,尤其是獅峰龍井,沾了乾隆皇帝的光;而梅家塢龍井的出名,則與周恩來總理有關。在梅家塢,說起敬愛的周總理五次到訪的故事,幾乎任何一個上了歲數的茶農都會津津樂道。
不過,梅家塢曾給我留下酸楚的回憶。
三十年之前,1981年,一群美國游客來到梅家塢,我是譯員。觀山坡茶樹,看茶農采茶,品龍井新茶,我與他們同樂,但是,後來帶領他們參觀茶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料,美國游客一個個皺眉。
一位美國游客告訴我(悄悄地):農舍雖好,但是,屋內不見衛生間、不見自來水、不見浴室。這樣的屋舍,在美國是illegal(不合法的),必須to be pulled down right away!(立即拆除!)聞之,一盆冷水灌頂!
十八棵“御茶”左側,拾級而登,就是兩層的飛檐茶樓。不過,茶樓遠非這座御茶園之全部。御茶園內,有好幾幢別致的小樓,其間,“阡陌相通”,庭院深深。
【照片3 從露天茶座看主樓】

“御氣”綿延兩三百年,至今未絕也。
其一,這裡不同公交車,這是個問題。御茶園既然是省政府的接待單位, 靠吃“皇糧”為生 ,不靠散客賺錢。官方之貴賓,車隊與警車,呼嘯而入;民間之散客,皆財大氣粗之輩,高檔轎車,疾駛而入。像我這樣靠雙腳走來的平民,在2月22日這一天,是唯一;
其二,茶資顯然為杭州之最。最低檔的,68元/杯。可以續水,福泉茶院,20元/杯,給茶客一只電熱水壺,龍井茶室,20元/杯,給你一只熱水瓶,皆自己動手續水。這兒不一樣,站立一旁的美女,不斷給你續水,當你的一舉一動都在美女的“監視”之下,就多了些許不自在;你站著累,我坐著也累,何苦呢?很快,我就挪窩到外邊的露天茶室去了。當然,68元的茶資,除了上好的龍井和甘醇的水之外,還有六碟茶點,一碟水果。室內和室外的座位不加價,如果你選坐茶樓外的陽台座位,茶資即從68元跳至90元/位;御茶園不差錢,可是,算計茶客,照樣精明;
【照片4 茶樓內景】

其三,龍井茶室為茶客供應午餐,盒飯10元/份;三潭印月的“花鳥廳”茶室,盒飯10元一位;北高峰的茶室不供應午餐,但是有“康師傅”呀;對不起,御茶園不供應客飯,請君入包房,包房的地板價為500元。供應名菜:龍井蝦仁,土雞湯等等。獨自一人,要麼進包房,要麼到大門外的農家樂去用餐;幸虧帶了點干糧,權當午餐充飢;
其四,這裡的服務員,也有別於其他茶室。看得出來,經過篩選,清一色的帥哥加美女(身高皆在1.70米以上)。工作服也是高檔呢大衣,男黑女紅,她們的服務態度自然也就不一般。笑吟吟地,掏出一張名片給你。 -- 哦,還有職稱 - 茶藝師;
【照片5 男女服務員】

其五,你不曾想到,山坳裡竟然藏匿著一個如此幽雅去處。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各異,錯落有致。“龍井居”是展覽室;梅亭一側,兩株宋梅,正盛開著,暗遞幽香;一口古遠的泉井,深不見底,井水清澈。衛生間被稱為為“聽雨軒”,打開水龍頭洗手,一位服務員幫我扳動了水龍頭的方向,笑說,老先生,可以用熱水洗手。果然,龍頭汩汩淌出熱水!杭州公用衛生間之唯一也;
其六,沿石級上,漸入“深山”,你不會想到,這裡竟然靜臥著“胡公墓”和“辯才法師石塔”。
【照片6 深山景色】

1762年3月,乾隆皇帝第三次到杭州,對獅峰山下的老龍井產生了興趣。這兒景色秀麗,山色空濛。乾隆興衝衝來到獅峰山下,一個重要的誘因也許是此地有一座胡公廟。
胡公者,胡則(公元963-1039年)也,字子正。北宋永康人,宋端洪二年(公元989年)考取進士,為婺州有史以來第一個取得進士功名的文人。他為官一生四十載,繼任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先後知潯州、睦州、溫州、福州、杭州、陳州,任尚書戶部員外朗、禮部郎中、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官職。力仁政,寬刑獄,減賦稅,除弊端。明道元年(公元1032 年)江淮大旱,餓死者眾,胡則上疏求免江南各地身丁錢,詔許永免衢、婺兩州身丁錢。兩州之民感其德,在胡則去世之後為他立廟祭祀,敬若神靈。今永康方岩有胡公祠。
至今,方岩山頂有胡公祠,祠內供著的胡公大帝。胡公座像前紅燭煌煌,香煙繚繞,門庭若市。胡公大帝非神,非佛,乃胡則也。
1959年8月,毛澤東在開完廬山會議下山之後,途徑金華,在與金華各縣委書記座談時對胡則有過很高的評價,說他為人民辦了很多好事,還說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今,這八個大字就鐫刻在胡公祠前照壁上,還寫在胡公墓旁的木牌上。
茶余,沿“御道”上,漸入“深山”,這裡寥寂無人,空氣清新,山坡上茶樹一排排,這就是著名的獅峰龍井.
胡則哪裡會想到,他在此的一座廟,引得乾隆前來,這若是蝴蝶效應,那麼,從胡則到辯才法師,再從辯才法師到乾隆,存在著明顯的“傳導效應”,缺其一,則無今日之龍井名茶了。
橫向的“蝴蝶效應”,加上縱向的“傳導效應”,編織了歷史。小到一杯龍井茶,大到歷史風雲,概莫能外。縱編橫織,左撞右擊,歷史的經緯,人間的悲喜,漸漸顯影,並永遠定格。
【照片7 御道】

不見了胡公廟,卻有胡公墓。看來墓地是新近修葺。石碑上書:“宋兵部伺郎 胡公墓”八個大字。
【照片8 胡公墓】

佇立於胡公墓前,思緒難平。除了胡公墓,是否應該修建一座“胡公事跡館”,給來此消受的達官貴人們上上課,理理氣。
“胡則的故事”,咋的今日之中國就沒有這樣一部電視連續劇呢?
具有封建基因的國人,除了對皇權的敬畏之外,對官員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敬畏,不惜稱呼地方官員為“父母官”,即便就年齡而言,為官者是自己的晚輩;他們不惜把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當神,當佛,為其厚葬,為其建廟塑像,把他供奉起來,為其燒香,為其祭祀!-- 中華民族的一道獨特風景吧?
在西方文化的眼裡,這也許有點可笑,但是,質樸的國人卻是真誠的!遺憾的是,對胡則贊揚有加,被億萬民眾尊為“大救星”的領袖,卻很少民生意識,多的是“維權意識”及鬥爭意識。在他盛贊了胡則之後的所謂“大飢荒”的年代中,餓斃者,全國有千萬之眾。
過了胡公墓,就來到了“辯才淨法師之塔”。
【照片9 辯才法師石塔】

北宋元豐年間,杭州上天竺寺有位高僧名叫辯才法師。他居於此地,開創龍井寺。辯才法師德高望重,欽慕他的人紛紛前往龍井探訪他,到龍井的山路不好走,辯才法師就募緣整治山林,開辟通道,廣植翠竹,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現在的美麗山道風景。辯才法師非常好客,每當有訪客前來,就會奉上自植自焙的香茗。客多,茶的需求量大,他在獅峰山麓開山種茶,品茗誦經,以茶學文,過者隱居生活。而龍井茶名在古代志書、詩文中,最早是以地方命名,從這個意義上說,辯才當為龍井種茶的開山祖。
行走山間,茶樹還沒有發芽,但能聞到一股茶樹之清香,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真的。從深山走來,經過梅亭,就是御茶園的地界了。好似自久遠的朝代走來,再次打量眼前的御茶園,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照片10 梅亭】

歇坐在露天茶室,我給妻女發了打油閑詩,女兒回復:以後一定同去喝茶哦。
我回復:來一兩次即可,此地不宜多來 – 高處不勝寒。
【2011年3月5日星期六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