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計劃好回老家的,假也請好了,機票也買好了,突然老家那邊安排有變,回老家的意義消失了。我再次認命,天性愛玩的人就出去好好玩玩吧,我到江西婺源美美的轉了五天。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地處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歷史上是吳楚分界,近代曾屬安徽,現在的村落基本上是徽商榮光時代留下來的徽派建築,加上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成為旅游熱點。我也是被照片吸引來的。
早春二月,油菜花將開未開,游客不多。驚蟄之前,蟲蛇未動,可以安心走山路。
一個背包五公斤,一個相機裝在上衣兜裡,一張回程機票和一點現金揣在懷裡,沒有預約,沒有手機,我的全身心都投入了旅途。走了許多路,接觸到一些人,每天的感動常常令我難以入睡,或許一些體驗對大家能有參考。
五天的婺源,走了北線和東線,去過的地方都寫進了每天的題頭裡。
第一天 婺源—彩虹橋(住農家、一宿兩餐38元)
我從杭州出發,平時9點多的汽車因“春運”調整為12點多才發,下午4點才到婺源。還好背包裡帶著本書,沒有白等幾個小時。
一到婺源先買好了回程車票(不知何因同樣路線的返程票要貴幾十塊錢!),沒等我定下神來就被拉客的司機們圍住了,我像逃亡般地回到窗口問清乘班車的地點(就在售票廳對面),按計劃乘公交車(1元)到老北站,再換去清華的班車(9元)直奔彩虹橋。原計劃可以順路看一眼的思溪延村因時間關系只好放棄。
車到清華鎮,正是夕陽無限好的時刻,顧不上找住處先奔彩虹橋去了。
夕陽金輝,趕得早不如趕得巧,站在橋頭就像在看一幅畫,每每看到或是挑著框,或是扛著大捆竹子疾步過橋回家的老鄉,會覺得畫面裡又添進了一筆神采。
第一印像:婺源是美,我來對了。
第二天 彩虹橋—臥龍谷—金崗嶺—簧村—理坑—東山禪寺(住寺院、一宿兩餐60元)
昨晚住在離彩虹橋最近的農家“古橋客棧”,家裡只有女主人獨自操持(其他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客人也就我一個,主人住樓下我住樓上十分清靜。主人很能干,家裡收拾的干干淨淨,看她做事有板有眼,炒完菜隨手就把鍋台和牆壁擦干淨,用過的東西都是隨時收拾好放回原處,令我贊嘆不已。
曾看到網上有人推薦住農家最好自備睡袋,以為是衛生問題,但我在婺源住過的三個農家,被褥都很干淨,有兩個晚上為防寒用了睡袋。
生活中習慣了早睡早起,外出旅游看景更是珍惜清晨的時光,所以天一放亮又去看彩虹橋。這次有時間到周圍也轉轉,是個霧很濃的清晨,別有一番情趣。
吃過早飯到清華鎮中心等班車前往臥龍谷(昨天下車處,幾分鐘的路)。有幾個摩的和汽車司機在那裡等客人,此時敢和他們侃大山聊天了,婺源的空氣已給我定了神。去臥龍谷的班車(9元)一天四趟兩邊對開,第一班7點半,我在等9點的第二班,等車的四十分鐘聊起天來也不覺得太長,最大的收獲是問清楚了從臥龍谷徒步到簧村的途徑。
從網上知道有人走過這條路,但介紹的不夠詳細,地圖上查查是我可以徒步的距離,只是有點擔心能否順利找到登山口和迷路的問題,畢竟是山路,又是一個人走。到婺源後有機會就問問當地人,這是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只要沿著青石板路走就不會錯,登山口在洪源上村對面的嶺腳。清華去臥龍谷的班車就經過上村。
先游臥龍谷,是個清泉瀑布豐富的峽谷,水量多的季節應該壯觀。游覽途中有個紅軍洞,說是當年方志敏領導的紅軍在大障山打游擊時的一個指揮所。已經過世的父親也是軍人出身,是新四軍年代參加的革命,也有過打游擊的經歷,看到紅軍洞想起了豪爽可愛的父親,心裡對臥龍谷又多了一份親切。
游臥龍谷一圈下來遇到的游客都是或多或少在途中原路返回了,走到景點免費乘車處的只有我一個人。
徒步婺源的序幕從離開臥龍谷開始了。
一個人背著包頂著太陽興致勃勃地走在大障山的公路上。這個年代以步代車是不是有點像“愚公”?真就感動了上帝,一對騎摩托到臥龍谷、靈岩洞游玩的當地老鄉主動要帶我一段路,問:多少錢?答:不要錢。坐上摩托轉眼間就到了上村路口,分手時本想表示一點心意,對方堅決拒收,我知道此刻恭敬不如從命,心裡多了一份溫暖和感動。
走進洪源的嶺腳,剛好中午12點。
很多老鄉都坐在戶外,奇怪我為什麼一個人要去翻山越嶺,說現在乘車這麼方便,這條山路要走兩個小時,已經沒人走了,很荒了。荒也不會有壞人吧?老鄉說壞人是沒有,就是茅草多。我又得感謝早春,如果是有蛇的季節我就要掂量掂量了。老鄉看我已鐵了心,告誡我只要不離開腳下的這條青石板路,就不會走錯路,就可以走到山那邊的村子裡。我知道了青石板路的份量。
這條青石板路穿過村莊延伸到田間很快就開始上山,我時不時回頭看看,村子漸漸從全景變成遠景又逐漸消失。山路的兩邊開始是農田,後來還有些茶園,再後來就只剩下自生自長的花草樹木了,除了腳下古人打造的這條青石板路。
翻這座山還真沒遇到一個人,當遠遠看到青山綠樹中間點綴著一個小村子的時候,我知道金崗嶺快到了,那真叫滿心歡喜,一點沒覺得累,心裡很有點自豪感,這條山路讓我走過來了。
走到金崗嶺是午後1點半。
原打算看看金崗嶺的紅豆杉,村口有條大黑狗衝著我叫,心裡有點害怕,也惦記著趕路,沒進村直接往簧村去了。從金崗嶺到簧村的這段路是條沒有鋪裝的公路,看不到青石板路,心裡有點寂寞。
到達簧村是下午2點。
在簧村重新踏上青石板路時覺得格外親切,小路不寬,常與老鄉擦肩而過,你禮貌地問候一聲,老鄉就會熱情的與你攀談一會兒,一說從山西來,一聊起今天走過的路,或是誇你或是驚奇,也會給你指路,讓你心生歡喜越走越有勁兒,就這樣我又穿過了沱川鄉的河西村與河東村,一直走到理坑。
走到理坑才下午3點。
理坑與走過來的這些自然村相比似乎規模大一點氣派一點,但最根本的區別是整個村子變成了景點,而門票又不包括在180元的通票之內,需另買門票(60元)。這對我來講有點浪費,我到婺源是想多看看原生態的風景,太商業化了的東西沒必要跑到鄉村來看,通票可以看的景點我都沒時間去,到理坑因為它是個比較理想的投宿地點(當然也因為它的名氣)。
原以為走到這裡需要花更多時間,如果是下班之後進村就不用門票了。哪知心裡高興腳底生風半百的年紀竟走出了這個速度,歡喜當中又生出了憂愁,好與壞不是絕對的東西,只是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面,就隨遇而安吧,生活真是哲學教科書。
我拿著手裡的地圖試著可否穿過理坑前往徐家坦,我不為觀光只是借路應該不用買票吧?這條路和走過來的青石板路一樣穿過整個村子,門衛當然不答應,他將我一軍,指一條進村後不遠的山路說:如果願意走的話就讓你過去。我不知道這條山路通往哪裡,旁邊倆位看熱鬧的老鄉很善良很友好,告訴我山那邊有個村子叫東坑,在我的地圖山上也找到了。老鄉又悄悄對我說路也不遠過一會兒你可以再回來的。我知道這也是一種方法,不過今天的情況我不想再走回頭路,話說不圓了。謝過老鄉,繼續去刷新我的徒步記錄。
山路都是石台階路很好走,路程也比我想像的近,半個來小時到了東坑,東坑不大,地理位置又比較偏僻,老鄉說村子裡沒有客棧。得知東山禪寺就在前面,沱川鄉也很近,繼續往前走。
來到東山禪寺大約傍晚4點。
寺院蠻大,除了佛教、道教各一殿堂,還有個很新的兩層樓客堂,客堂前有個小亭樓,旁邊有棵極為壯觀的苦儲樹,是婺源的古樹名木之一,古樹旁邊的小路連著王家村。寺院沒有圍牆,給人一種開放感。看到東坑和王家村的老鄉們就像到鄰居家串門似的與寺院來往密切,推測該寺院的僧人平易近人。
先到小亭子裡放下背包休整了一下,光想著趕路,現在需要認真考慮晚上如何食宿了。
其實早飯之後,一路上還沒有吃過東西,早晨三碗加了年糕的面條真管用,這一天徒步婺源的成績背後有農家早飯的巨大功勞。吃了點自備的食品,情緒平靜下來,一個念頭油然而生,我可以投宿在這裡呀,以前到五台山大朝台時經歷過,等於把住旅館的錢捐給寺院。僧人說寺院的條件不如旅店好,這我不在乎。僧人講寺院裡吃素,我說出門在外有什麼吃什麼不講究的,就兩句話就都講妥了。
還有點時間,我到邊上的王家村轉了轉,是個沒有什麼豪宅大院的自然村。僧人也從沱川鄉買來菜,他帶我參觀了客堂,又帶我到住處,比在五台山的住宿條件好多了,有淋浴,有洗衣機,有許多被子,房間說不上干淨也不算髒,我的標准也不高,挺滿意。
寺院的主持外出不在,早課就停了。寺院裡只有接待我的知客(有點像管家、後勤部長的角色)和一位出家不久的小師傅,我提出願意幫忙一起做飯,知客十分高興,晚飯和早飯都是他燒火我掌勺,一個難得的體驗。
寺院的廚房用電飯鍋燒飯,燒菜還是婺源傳統的爐灶(在農家裡看到過,用柴燒火,爐灶內設水罐,飯菜燒好了水也燒開了)。就是鍋大掌握不好量,一菜一湯都剩了。第二天早飯他們吃粥,我把剩下的一菜一湯一碗米飯煮在一起成菜泡飯,又營養又有滋味又不浪費,知客誇我會持家。
大約早晨7點鐘,剛做好早飯,知客叫大家一起先到大殿裡上供。知客在前台手敲木魚口念佛經,小師傅、王家村裡來幫忙的一位老婦人、還有我三個人一排站在後面。小師傅很熟練的做一些規定動作,雖然看不懂具體的意思,想想應該是:感謝老天和佛祖的保佑,民得以豐衣足食,再祈禱今天的平安。為表誠意,儀式中有全體磕頭的一幕,頭一次經歷,但集體儀式也不好不做,反正是一份善意誠意敬意,磕頭也好,鞠躬敬禮也罷,形式不同心意一樣,入鄉隨俗吧,其他就顧不上想太多了,看著別人作了趕緊跟著效仿總是出點時間差,形成一個此起彼伏的小波浪。儀式之後老婦人還過來誇了我幾句,然後她回自己家吃早飯去了。
在東山禪寺食宿沒有收費標准,給不給,給多少,都隨你自己。這讓我費了一番心思,把沒有花在理坑門票上的60元留給寺院作為一宿兩餐的費用。
道別時知客要給我帶水果(貢品)路上吃,因徒步不想增加負重,謝過他,上了路。
第三天 東山禪寺—查平坦—浙源龍天塔—虹關—嶺腳—官坑(住農家、一宿一餐39元)
早晨8點多離開東山禪寺,沿著383號鄉道南下。
很多文章都說這段路的自然風光美所以也想走一走。路上看到“龍鳳峽漂流”的宣傳廣告,問問老鄉公路旁邊的溪流就是龍鳳峽,只不過下游水少,岩石都露在水面上,漂流是在上游到不了這裡。如果把景當峽谷看那算不上佳景,如果說是“借景”應該說不錯,特別是清晨,不僅晨霧中的青山,溪流和偶爾可見的村莊田園美,早晨有時間有體力也有興致賞景,雖然是一個人走路,流動的溪水和小鳥的歌聲並不讓你感到寂寞,再遇到熱心的老鄉與你攀談上一會兒,其中的樂趣就不是團隊可以享受到的了。
第一站查平坦。
查平坦是離383鄉道不很遠的一座山上的小村子,聽說油菜花開的時候很美。這個季節選擇去查平坦是因為它在山上,我喜歡爬山,也想試著找一條山路可以直接插到浙源鄉。南下的途中搭上一輛貨車,在去小沱林場的分叉路口下來,從這裡到查平坦山腳下的登山路口就不遠了,登山口很容易找,就在公路邊,一條台階路,順路而上很快就會讓你有“一覽眾山小”的快感。查平坦不大,村口的田園風光不錯,在村裡問路時沒能建立起信賴關系,放棄了找向導的選擇,原路返回了383鄉道。
龍天塔。
從查平坦重返383鄉道繼續南下,後來搭上一輛去清華的車到了沱溪口下來,再沿著公路向浙源方向走,目標是乘班車去看虹關的那棵古樟樹。
時近正午,邊走邊等車,來了一位騎摩托的小伙子,試著問了問,小伙子很爽快,說正好是去浙源,順路不用給錢,你們遠道而來也不容易,他話說得平平淡淡,我的內心卻難平靜。在383鄉道上曾問過一輛貨車,司機不願意你“搭車”,要收5元錢,本來攔車也沒打算白坐的,剛才搭車去查平坦時(之後搭車到沱溪口時都一樣)司機二話不說就讓你上車,不給錢當然不合適,給多了等於你抬高了價格也不合適,參考網上的信息,看車上坐著三個人就給了3元,司機收了錢還是二話不說。現在他這麼一說我就不想上車又繼續徒步了,人的心思真是難用道理說清楚,和小伙子道別時我一定要他收下錢才會覺得高興,同樣5元,不是報酬是感謝。
沒想到龍天塔就在浙源鄉的路邊上是個意外的收獲,在龍天塔旁邊下了車,小伙子告訴我路邊開店的老板知道班車的時間,過去問問下趟班車20分鐘後就到,不用久等又令我滿心歡喜。
龍天塔現在不讓攀登只能觀看,有20分鐘拍照不成問題,我站的位置有點逆光,旁邊有位老鄉告訴我從另一邊拍照漂亮,我正跟著老鄉選景,路邊的老板大喊班車過來了,看看表才過了5分鐘,還沒醒過神來,班車連停都沒停就開走了。
也許是看我喪氣的樣子太可憐,老板解釋班車也是有快有慢不會那麼准的,再幫你攔一輛順路的車好了,問是不是先吃點飯?我這會兒哪有心思吃東西,問問下一趟班車的時間,問問去虹關的距離,問問有沒有其他辦法。他們看我著急,過來一輛三輪車就主動幫我問價,說沒有40元不去。老板對我講,班車才5元,他要40元,也就15裡路,我看你能走的。大概這就是我的命了,能走路的人就該多走走,老天要你練練意志和體魄,那就走吧,還可以邊走邊等車嘛。想清楚了,身上也有了勁兒。謝過他們,開始奔虹關北上。
剛走進浙源鄉的繁華街道,剛才的班車就停在不遠的前方,是奇跡嗎?有點不敢相信,不管那麼多先跑過去上了車再說。原來是班車出了故障,正停在一家汽車修理店的門前修車。有的乘客買來盒飯邊吃邊等,我也覺得肚子餓了,拿出背包裡的甜點吃,還沒吃完汽車就啟動上路了。
虹關的印像。
我是慕虹關古樟之名而來,名不虛傳,既壯觀又美觀。
首先為我的背包和古樹拍幾張合影,再逐漸退到遠處為古樹拍全景,等我忙過一陣之後,一位很有文化修養的老人過來聊天,講了有關古樟的傳說,還講了虹關的整體建築特點,建議我到村子裡隨便走走看看,如有感興趣的東西可以打個招呼進家裡去看,聽老先生這麼一講那是一定要進村子裡看看了。
在村子裡轉了一圈,看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村民與游客的接觸很自然,沒有人前來做游客的生意。在村邊路口上遇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鄉打柴扛回來一根大樹,我忍不住為他拍照,老鄉笑呵呵的也不拒絕,正巧看到他的家人來迎他回家,和睦融洽的氣氛令人賞心悅目。後來又遇到幾位熱心腸的老鄉,大家一起聊的開心聊了很久,說起剛才看到的光景,旁邊一個年輕媳婦自豪地說,我的老公公八十多歲了還每天上山打柴呢。
在村子裡有幸應邀參觀了兩戶民居。頭一戶的主人聽說我從山西來,上下打量了一番說:帶你到我家裡看看。這是一戶大家,清代建築,木雕,磚雕(石雕)十分精彩,還聽主人講了文革期間如何用智慧保留下這些東西的故事,後來樓上樓下前前後後參觀了很多房間,才知道主人原來就是網上很有名氣的大有客棧的老板,與在古樟樹旁邊經營大有飯店的女老板是夫妻。
第二戶是明代建築,主人是剛才在村口給我講故事的文化老人,碰巧了又在他家附近相遇,看我興致高還在村子裡轉悠,就帶我進家裡看看。與清代建築比較,房屋的基本結構相近,窗木等裝飾風格不同,明代的建築簡潔明快。看看細節,房梁上掛著腊肉鹹魚,牆上掛著名人的筆墨,櫃子上擺著虹關村的全景照片,羨慕老人的生活內容豐富多彩。老人送我一份介紹婺源龍燈節的文章,原來主人是詹先生,以前在上海教書,現在退休回老家,正在為振興家鄉出一把力。敬佩!
等我再回到古樟樹下,大家像對熟人一樣說:你怎麼還在這裡沒走呢?因為他們知道我今天是要翻山越嶺去官坑的。剛剛走了一趟班車,我必須從虹關開始徒步了。
我喜歡虹關淳樸熱情的民風,卻沒有機會在虹關消費分文,留下一份歉意,現在變成一份掛念讓我常常惦記著虹關。
古驛道。
從浙源的嶺腳到段莘的官坑有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這條路貫通了現今婺源旅游的北線和東線,雖然是山路,也許正是因為需要翻山越嶺,它成為背包旅游者利用率很高的一條路。
嶺腳到虹關的距離並不遠,我在大有客棧的樓頂平台上已經隱隱約約地看到了。
當我沿著公路走進嶺腳村口時,遇到一位正准備去農田干活的村婦,她看我一個人出游還要走山路,那個不放心呀,把登山口的位置介紹的那個詳細,說只要找對了那條青石板路,不要走到岔路上,就不會錯。我和青石板路已經建立了信賴關系,現在我到需要讓她安心,對她說:有你這樣熱心的人給我指路,一個人出門也沒有問題的。兩個人都高高興興的上了各自的路。
在古驛道上遇到過幾位打柴的老鄉,有男的也有女的,有年輕的也有年高的,有回嶺腳的也有到官坑的。剛開始邊走路邊看景,有時候會停下來拍拍照片,有時候還會情不自禁的哼兩句歌,後來覺得怎麼還看沒到山頂?又是頂著太陽爬坡,開始感到口渴感到累,坐下來休息調整了一下。等翻過山頂,一是到了山陰面,一是太陽也開始下山,漸漸陰涼起來,不覺加快了腳步,走山路不宜太晚。
古驛道上一塊連著一塊的青石板像我的伴兒一直給我安慰和力量,它時時鼓勵我只要你走下去就一定能走到下一站。真是路不怕遠,只要你認准了它一直走下去,就會越走越近,總有走到的時候。就怕迷路,失去了方向不知該往哪裡走,那真是心急如焚。人生最怕走錯了路,一旦走錯了那就走不到頭了。
當走到山口遠遠看到官坑時,估計太陽落山之前可以趕到,心裡輕松下來。
走出山口回頭看到一瀑布,算不上多美是個意外有點驚喜。遇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扛著一根大木頭,是棵枯木,老人說是引火用的松明,看其分量對老人來說顯得有點吃力,老人走走歇歇,木頭的後面還掛著個袋子,以為是老人隨身攜帶的干糧,一問是打柴時抓來的類似青蛙的小動物。老人說渴了就喝點山裡的泉水,餓了回家再吃飯。看他們的生活那麼簡單卻能自得其樂又健康,覺得這才應該是生活的真諦。我拿出巧克力分一半給老人,兩人邊吃邊休息邊聊天,之後向老人道別我先上了路。
官坑
在接近官坑的田邊小路上,前面走著一位老人,路窄不好意思搶路越位,就放慢腳步跟在後面走,老人很健談和我聊起天來。看老人腰裡斜挎著一個小竹簍,以為是去抓青蛙或什麼小動物的,問了問說是放午飯的包,老人走路慢,是帶著午飯去地裡干農活的。一搭話發現老人不是一般的莊稼人,很有文化,給我講官坑的故事,正巧前面不遠有一座橋,老人告訴我橋的名字叫八十橋,是歷史上一位母親八十壽辰時讓兒子們把祝壽的錢用於建橋方便大家,人們感謝她,就叫成了八十橋永遠紀念這位母親。聽了這個故事小橋就留在印像裡了。老先生姓洪,是位退休教師,說已經整理出一本景點詩集,景點有了故事可以給游客增加興致,還說已經有學生為他發到網上了,看我感興趣邀我到家中看看,上樓拿來詩集讓我一頁一頁把景點故事拍下來帶回去慢慢看。
這位不求報酬為振興家鄉默默盡力的老教師,讓我想起婺源的一大特點是歷史上出了許多文化名人,名人成功的背後自然離不開育人的教師,現實中的婺源依然可以讓你感到這種文化的傳統。我還沒進村就喜歡上了官坑。
在官坑吃住的農家主人叫汪旺生,是虹關大有介紹的,有了在虹關的接觸,有了對官坑的好感,沒有猶豫直接到了旺生開的官坑飯店。在這裡遇到一對從深圳來旅游的年輕人,一起看過房間講了價,一個人一晚20元,條件是晚飯也在官坑飯店吃,三個人一起點菜費用平分,一份粉蒸肉,一份炒冬筍,一份炒青菜,每人19元。碰巧飯店的鄰居就是開班車的,連第二天早晨6點半到慶源的車也訂好了,慶源路口下車每人15元。
三個人晚飯前趁太陽還有點余輝去村子裡轉了轉,我也有了一張站在婺源田野上的照片。
官坑沒有多余的照明,滿天亮晶晶的星星十分醒目,自然原本如此美麗。
第四天 官坑—慶源—曉起—湖村—茅坦—深渡—曉起(住農家、一宿兩餐50元)
慶源
在官坑結成伴的三個人一大早趕往慶源。從下車的路口到慶源村還有段距離,聽老鄉說有條青石板路要比走公路近半個小時,按老鄉的指點找到這條青石板路的入口並不太費勁,問題發生在出口上,青石板路被現代的公路切斷了,路口沒有路標,兩邊都是急轉彎的下坡路,又都沒看到青石板路,一條大路橫在眼前卻無法判斷是該往左走還是該往右去,我感慨如果今天是一個人徒步的話此時此刻的心理壓力就大了,看來我是屬於有福之人不用愁的一類人,同行的年輕人拿出導航儀找方向,不久又過來一輛卡車我們當即攔車問路,搞清了眼下該往右去,而且還問清楚了下一段青石板路的入口處,不久看到了地圖上的梧村,再不久從山坡的青石板路上看到了慶源村,先是一片開闊的油菜花田,田邊的青石板路伴著一條小溪伸向白牆黛瓦的村落,空氣中罩著薄薄的晨霧,村子裡飄著幾縷炊煙。眼前實實在在田園就是一幅用不著修飾的山水畫,如果只我一個人的話,會在這裡再多呆一會兒。
人的好奇心總是驅使人們想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在村子裡轉一圈,幾乎家家都變成了客棧,連棵樹也打出招牌還要收費,現實生活需要經營可以理解,但慶源的遠景與近景之反差太強烈了一點,也許有些事情本來就不該看得太清楚。
和兩個年輕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很愉快,常讓我想起自己從前旅行的光景。年輕人中午要趕到江灣乘車去黃山,班車早在我們剛進村的時候就走掉了所以想包車走,我原計劃徒步先看了江嶺再去曉起的,一是心裡喜歡這對年輕人,一是覺得日頭已高光線太強看江嶺梯田效果也不會太好,反正婺源可以觀光的地方多,就順其自然三人包了一輛三輪車(70元),我付20元到曉起先下了車。
曉起
曉起吃住在汪老師家(是官坑介紹的),一普通民居,樓上當客房,樓下住著主人一家。一家人與游客的接觸很隨便,既沒有讓你覺得打攪了主人的生活,也沒有感到一個外人的不自在。中飯、晚飯像家中一員大家吃什麼我吃什麼,每餐15元,一宿20元,這天的食宿費50元。
吃過午飯帶瓶水輕裝出門觀光。
曉起村是旅游景點村,沿街的門面幾乎都成了為旅游服務的鋪面,邊走邊看順著青石板路走到上曉起。上曉起村有幾處官人留下的住宅和宗祠,展出的家訓中有一條給我印像很深:如果家中不幸出了少寡,一定要問其志向,有志則守,無志則嫁,不可強留,以免出家羞。你看古人多明智。
順著通往上曉起的這條青石板路繼續走就是嶺下,發現嶺下的村口和上曉起很像,想起了汪老師說過的婺源村落整體布局講究的風水。
轉一圈回到曉起村看看時間還早,比起景點的氣氛我更喜歡自然村落,今天又是輕裝,便順著公路走到湖村、龍回坦、深渡和茅坦。深渡村前的水面較寬,從橋上看過去風景很美,又趕上夕陽斜下,有的老鄉坐在家門口聊天,有的在地裡干活,好像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
第五天 曉起—江嶺—曉起(住農家、一宿一餐60元)
早晨6點汪老師的小孫女去學校上早課,等我起來時家裡又恢復了安靜,輕手輕腳出門到村子裡轉一圈,除了學校亮著燈,家家戶戶都關著門到處靜悄悄。村子裡有棵古樹被譽為“曉起神樟”,昨天團隊游客在導游介紹後轉來轉去,說是男左女右,一轉官,二轉財,三轉桃花,四轉平安。現在就我自己在這裡沒事閑逛何不多轉幾圈,當晨練把一家人的平安都轉一遍,差點沒轉暈。
這一天原計劃順路看看汪口和李坑住到縣城去的。裝好包,結了帳,臨時又變了主意:還住曉起,輕裝去游江嶺。其中一半為江嶺一半為了汪老師家的古井驛站,有客人留言贊揚汪師母做一手好菜,我點好了晚飯的荷包紅鯉魚和糊豆腐出門上了路,時間接近8點。
站在村口公路邊一家飯店前,邊吃剛出鍋的熱油條邊等班車,還沒吃完第二根油條班車就來了,請司機等了我兩分鐘,買兩根油條帶著上車繼續我的早餐(2元)。
班車開往溪頭,在途中的港口下車(4元),剩下的3公裡路邊走邊玩,路是昨天坐小三輪車過來的路,走路看景和坐車看景就是不一樣,又是清晨的光線,看到喜歡的風景順手就可以拍照片,不知不覺就到了徒步梯田的石台階路口。
路邊有位老鄉正在做農活,打攪老鄉問問眼前的村莊叫什麼名字?說一個叫東岸一個叫西岸。那隔開兩個村子的這條河叫什麼名字?河哪有什麼名字,就是條河唄。想起站在沱川鄉劃分河西河東那條河的小橋上問一位年輕姑娘時也是說:河沒有名字。現在想想也是,別說一條小河,其實連我自己也沒有名字,過去家裡的孩子多,哥哥姐姐都有很體面的小名,輪到我就顧不上小名這些細節了,順其自然叫成了小三,弟弟更是自然而然的成了小四,現在看看婺源的小河流水,覺得我們這些小字輩兒的稱呼也挺親切了。
順著徒步路線一直走到前方無路為止,再從1號觀景台、2號觀景台、裡嶺、外嶺走回東岸、西岸,雖然油菜花還沒有開(其實星星點點開了一點兒),田園風景依然很美。
後來知道自己漏掉了3號、4號觀景台,只顧走山路走的高興了,壓根兒就沒有想到車道上會有好景。看來走路也不能走的太執著。想起在官坑遇到的那對年輕人誇我是“猛驢”,想想我這趟勇有余謀不足的婺源旅程還真有點猛驢的勁頭。以前一直接受不了“驢友”(旅游,旅游之友)這一稱呼,要是馬或牛什麼的也許好接受一點,至少比驢的形像好哇。不過現在想通了,一個稱呼罷了,“猛驢”挺符合我的性格,蠻稱心。
小字輩兒的煩惱:聽江嶺的老鄉說這裡一直都是每年種一季油菜花一季水稻的,水稻成熟的季節梯田裡一片片的金黃色也很漂亮。不過為了發展旅游業,政府規劃明年開始不種水稻改種花了。我不是農民不知道農民在農田裡不種農作物只種供人觀賞的花會是什麼心情?耕耘與收獲不搭嘎了農民將怎樣對待自己付出的勞動?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不會發生變化嗎?稻田裡灌滿水的時候,稻穗開花的時候,金黃色的稻谷就要收獲的時候不是都很美嗎?為什麼不多做這方面的宣傳呢?唉,這些大事輪不著我們這些小字輩的人來操心。還是回家等著吃荷包紅鯉魚和糊豆腐吧。
走回港口,在橋頭等班車返回曉起。
汪師母的廚藝名不虛傳,而且堅持不漲價,一條荷包紅鯉魚30元,一盤糊豆腐10元。飯後和汪老師聊了很久,如果不是在婺源的旅游淡季,難得如此機會增加對婺源和農家客棧的理解。
最後一天的安排比較輕松,因為心裡滿足了。
第六天 曉起—月亮灣—婺源
臨晨下起了雨。
江南水鄉的春雨又帶來一份浪漫,起個大早打著雨傘到村子裡再轉一圈。我背包裡帶來的用品全派上了用場。
順便到村口吃了早飯,還是油條,還是站在鍋旁邊,連著吃了六根剛剛炸好的油條,油條就得這樣趁熱吃才香,要不是出來旅游這種機會還不多呢,我把中飯也一起吃好了,因為今天要坐長途車估計沒有吃午飯的時間。
到縣城的班車是汪老師鄰居的,昨天就幫我約好了,鄰居是一位到老撾打過仗的退伍軍人,人很爽快,今天到縣城裡拉貨(我這才知道婺源有兩排座位的貨車也是班車),兒媳婦和小孫子一起坐車到縣城去玩,乘客就我一個,一路上大家聊得投緣,看到了汪口的遠景,還在有名的月亮灣停車拍了照。
婺源是個有機會還想再來走走看看的地方。
後記
人已回家多日,腦子還留在婺源,常想起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樸實善良的老鄉。
想想徒步婺源最精彩之處是兩條翻山越嶺的古驛道(洪源嶺腳—金崗嶺,浙源嶺腳—官坑),走山路搭不上車,只有自力更生。通過自立,了解自我,樹立自信。
寫這篇游記還發現自己格外偏愛婺源的青石板路,也許是走路多的緣故吧。
我不是想作踐自己老覺得今人不如古人。
據說婺源鋪路的青石板是當時請了工從外面打造好運過來的,一塊青石板是要花幾兩銀子的,古人花重金建造的家園造福於子子孫孫,這是古人的卓識遠見。現今之人多喜歡急功近利,往往愛做驢糞蛋子表面光的一類事情,今天造的橋明天就塌了。
婺源正發生著很大的變化,不光村子裡到處都在興建土木,鄉裡縣裡在修路,還看到了正在建設中的高鐵工地。人們的生活好了,游客多了,垃圾也多了,一幅幅山水畫已經開始髒了。政府開發旅游業,收那麼貴的門票,不知舍得拿多少出來用於改善環境衛生問題。
衷心希望婺源的變化能讓婺源的老鄉和來婺源的游客都滿意。
辛卯年春分節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