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去看了林、吳二人的畫展。又是趕在了最後一天。不過觀眾不多,隨到隨進,對於大開放可能會蜂擁而至的擔心倒是多慮了,所以就看得頗為從容。
這次畫展,林風眠的畫來自上海畫院,吳冠中的也僅是上海美術館一家的收藏,自然不會全。不過從風格的演進上看,收藏的過程中業已考慮到平衡和兼顧,所以大體是完整的。但如果按時間段分,49年之前的作品很少,甚或沒有,雖然可以理解,總還是一種遺憾。
有人稱這是一次師生展。其實並沒有看到有關於直接授業的記載。但“師生展”這一說法符合實情。吳冠中36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時,林風眠正值校長任上。林19歲去巴黎留學,20年代中回國得蔡元培召喚,從北平南下,白手起家辦起了這所後來大家輩出的學校。吳入學一年抗戰爆發,學校即開始顛沛流離的漫長遷徙,到湖南後林又一度離職,可以說在吳的學業結束之前,師生倆人的交流式微。不過到47年,吳在28歲時同樣也去了巴黎的國立美術學院,走了一條與師長相似的求藝道路。之後是同樣的學成即回國,同樣是矢志把西洋繪畫與中國的傳統相融合,也分別在不同的年代裡開始,同樣由油畫創作轉向了中國的水墨和墨彩,而且都做出了不斐的成就。有人說這是殊途同歸,還言及某些必然,但你不能說這師生倆之間沒有一點靈犀相通。
整個畫展中沒有一幅是重大題材,甚至也沒有那些名山大川,所以是少了些熱鬧。這與兩位的經歷有關。因為受的那些教育,後來的各種批判是避免不了的。以這種心境,據吳冠中自己所言:是無法按政治要求來畫那些人物,只能轉向風景,到自然中去尋求慰籍,找回創作的靈感。老師也是一生孤寂,因而作畫多是靜物、花卉、鳥兒或仕女,色彩素淡,倒是有一種輕雲蔽月、流風回雪的味道;學生在老師的畫作旁做了如是評介:其實是一顆澎湃的心表現出來的迷離、惆悵。在談到由油畫轉向水墨時,學生說老師是始於抗戰時在重慶,每日的生計都入不敷出,無力購買油畫材料;說到自己,則是自70年代中期始,日益感到在中國的水墨裡能得到比油畫裡更自由的發揮。這或許正是中國畫比西洋更偏重於寫意這一特點使其然,吳冠中認為這樣的自由發揮更利於內心的充分表述。看吳冠中的畫,是一種愉快的享受,感覺比老師的畫更好看,也看得懂:畫面是民族的,一看就知道是中國風格,但同時又分明有抽像和印像的元素在內,令人浮想聯翩。對於印像派之後的現代各派,老實說我是一無所知。對雙年展一類畫展,還沒有看過一次,近年來連藝博會都難得會有興趣。曾有幾次嘗試著去復興路上的明園看先鋒畫展,每次都苦惱得落荒而逃。難道真的是自己很缺少想像力?這次來仔細琢磨吳冠中的畫,好像是明白了一點道理,那就是高明的畫家,一定是他的抽像能使得觀眾聯想起某種具像,先認可,進而欣賞,從而與你發生共鳴,於是你就算成功了。沒有一個偉大的畫家可以不去寫生不畫素描吧? 經過了對具像的提煉,才可能成為抽像美;那麼在傳遞給觀眾時,就應該是一個逆行的過程。客觀而言,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經驗,會造成不同的提煉和不同的聯想,所以,畫家會有高低,觀眾也有雅俗之分;你可以自由認為自己是不俗的畫家,我也可以坦然直言暫時還無法欣賞。當然,如果許多人都能心領神會獨我不能,那就一定是我的問題了。總之,彼此都互不強加,一定不要罵娘。
吳冠中常說他不畫別人畫過的畫,於是在這裡就看不到我們通常熟悉的那種山水、花鳥。他又說自己的創作,經常是將素描寫生所得移植乃至置換進去,再主觀營造出一種意境,於是就成了現在這樣僅止於關於點和線的繁復謀劃,找不到很多人都喜歡的潑墨和那種暈染。隨著畫面的尺幅越來越大,還不可避免地開始推敲和經營起形式結構來,——這一點,正好與學生評介起老師的晚期作品時提到的一樣。那幾幅畫家捐贈給美術館的大件,大則大矣,然而看筆下的山城、鑒水、古鎮,似乎在風格上略有相似。有時會覺得,仿佛那就是一幅巨大的裝飾畫,或許給觀眾的震撼力尤不及某幾幅他的油畫小品。另外,畫家自己在每一幅作品旁配了創作思想的說明, 也許對於我這樣的外行人,確實要來一點牽引作用。有時候真的是很矛盾,一方面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畫正在衰落,其中有散點透視不能精確等先天的毛病,而吳冠中的畫確實是走出了一種新的發展樣式,也已經影響了不少後進者;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怯言,這樣的畫中西都不討好,而且疑似在不斷地復制自己,少有創新。我們都知道林風眠文革時曾有把許多心血之作浸入浴缸搗成紙漿,吳冠中則有在91年撕毀自己以往的畫作200余張,並立此存照以備忘。說是一些不滿意之作,但也許是要與某些以往作一決裂,做破釜沉舟勢。設想思維定勢一旦形成,會不會因此局限了自己的視野?吳冠中曾被許多話題所纏,從他的“筆墨等於零”到“我負丹青”,從四處贈畫到最後的大單落定在海外;在世時畫作就在藝術品市場屢創天價,還有前些年的那次堅否“炮打司令部”不為自己所繪。展廳裡有視頻,正播放著畫家本人過去的講談,觀看時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林風眠被譽為融合中西繪畫的鼻祖,這一點似乎是公認無疑的。吳冠中是當代中國畫一位大家,也是聲名顯赫,別人都無法替代他。但是,同樣他也不可能統領一切。他是群賢堂中的一位,也僅止於是其中之一位。
畫展的全部設在原圖書館的二樓,也就是過去的普通閱覽室,以及向東擴建部分的相通樓層,很龐大。說這樣還不夠,仍在籌建更新的館,選址在世博園。館方說林、吳的畫都是本館所藏,所以每到檔期出現空缺時就會推出來展覽。這樣好,以後就還有機會來再看這些不錯的畫了。
3/20 寫。

林風眠吳冠中雙人展。

林的傳略。

林風眠的鳥兒圖。

畫展的林.部分。

吳的傳略。

吳冠中的重慶山城圖。

吳冠中的樹林圖。

吳冠中的麗江古鎮圖。

90年師生合影。9旬高齡老師,學生也年逾7旬。

擴建部分在原圖書館的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