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樣小吃:青團
終於寫到甜食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前兩句道出了清明時節的哀怨(古人一般清明吃寒食祭先人)。後兩句卻筆鋒一轉,奔著熱酒而去。
所謂寒食,就是在清明的時候,祭奠先人,不吃熱食,獨吃寒食。相傳“春秋”時,晉文公流亡列國,在餓得連包子也沒得吃的時候,介子推慨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熟騙晉文公充飢。晉文公復國後,介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焚山以求,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晉文公葬介之推的屍骨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
古時清明,於哀怨之際,自有歡樂之時。故杜牧會有鋒回之筆。
《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對死亡者的送終之禮能謹慎,對死亡的祖先能追念,能使社會風俗道德日趨篤厚。
曾子的老爸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意思是:暮春三月,新做的春服穿上身,約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人,去沂河邊沐個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
一派詩情畫意的景像,一幅天人合一的理想。
歸納來說,清明節的實質是通過緬懷先人來迎接更美好的生活。
好吃的東西,當然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嘍!
沈大成,創建於1875年,全上海最著名的做糕點的名店。地址:南京東路636號。
上海的南京路分南京東路和南京西路,每到春秋,各有一景。春景是清明時節排隊買青團,秋景是中秋時節排隊買鮮肉月餅。南京東路有兩路長隊,一路排在真老大房門口,一路排在沈大成門口。南京西路也有兩路長隊,一路排在王家沙門口,一路排在西區老大房門口。
沈大成門口確切的說,有四路排隊的人馬。一路排一樓的堂吃,三路排外買的糕點。
我先把沈大成做的糕點帖個目錄,先讒一下喜歡吃甜食的諸位。
條頭糕、雙釀團、糍毛團、青團、金團、百果蜜糕、赤豆糕、重陽糕、棗泥糕、素糖糕、糖年糕、梅花糕、百果松糕等等。
簡直是:糕裡來,團裡去。
所有的糕團,形狀不同,色面不同,吃口不同,只有一同:甜。偏偏我是個不愛吃甜的家伙,所以《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只寫唯一一樣甜的吃食,也算是我“吃得來”[1]甜食。
筆者是苦出身,可就是不愛吃甜食。當然,小時候甜的東西也不是沒吃過!記憶中的甜美美食,有麥芽糖,在一根棒頭上裹一裹,好舔幾個小時,有一次舔發舔發[2],我趿鼻涕了...
城隍廟方浜路的堂吃西瓜,就很好吃。“堂吃西瓜”,年輕一點的朋友可能聞所未聞。“堂吃西瓜”就是“西瓜堂吃”,詳細一點說,是在店堂裡吃西瓜,吃好西瓜,瓜皮和瓜子留下。當然把瓜子吃進肚子裡去補鈣的人,也是有的。
堂吃西瓜,一般吃一片或兩片,過過嘴癮。那個時候(70年代),買得起一個西瓜在家裡吃的,都是大戶。
還有城隍廟裡的刨冰,赤豆刨冰。一整塊圓的刨冰,覆蓋在啤酒杯子上。把刨冰挖碎讓它全部沉到杯子裡,是個技術活,我曾樂此不彼。最樂的是,當第一口的甜冰水混著冰塊,進到嘴裡吱吱作想,那份美味,那個夏天,真的好有回憶!
不好再回憶了,再回憶,青團要提抗議了!
沈大成的青團也有鹹味的,比如薺菜鮮肉青團,比如三丁青團。但“懂勁”[3]的上海人,則一定非豆沙不吃。
沈大成的豆沙大青團,2.5元/個。
看著青色柔軟.湊到鼻子上一聞,有一股青草的味道,芬芳雅致,合了踏春的時節。
青團著色上青,分好幾種上法,有艾草上色,也有麥青上色,更有化學色素上色。據說,沈大成的青團,麥青由專門基地生產,豆沙自己加工,點心師傅一只一只親手包裹。連“蒸”這道程序,也用傳統的竹籠外加草墊子――這樣青團會吸收竹籠、草墊的清香味道。
若是手上的青團,底部還粘著一兩根青草,那沒錯,一定去不了百年的味!
真的嗎?一口下去,綿綿緩緩,糯米的青香,和著麥青的春香,混合而來,無味但有滋。再一口下去,吃到豆沙,甜甜的,細膩,唇齒間有一種細沙游走的感覺。驀然,卻又有一股回甜,滋潤心頭。
甜的東西,總是能滋潤心頭的!
噢,我想起來了,小時候吃媽媽的奶,回甜而悠長...
注:“吃得來”[1]:會吃 舔發舔發[2]:舔著舔著 “懂勁”[3]:懂行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青團店:美新、王家沙、沈大成、喬家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