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8 星期二
聖劍寺整個寺廟群都是以一座高塔為中心,在它外面圍了四道圍牆。高塔內的房子中有一小佛塔,內埋有阇耶跋摩七世父親的骨灰。據記載當初這兒立有一座阇耶跋摩七世父親的站立雕像,而這座小佛塔是16世紀後建的。中心高塔的頂部逐級縮小,到最上面的幾米見方屋頂是通天的。
高塔內屋子四周的牆壁上有無數的小洞,導游說以前這些小洞內嵌有五顏六色的珠寶,當正午陽光從塔頂直射進來時,屋內彩光四射,分外耀眼。資料上說這些小洞是當時固定薄銅板用的,當時聖劍寺用了1500噸銅裝飾它眾多的房間和高塔。
小佛塔前這個老太太,我們來來回回好幾趟,見她一直在地上跪著沒起來過,真夠虔誠的。我們第一次進去時她遞給我們幾支香,然後眼睛盯著前方放錢的盒子,我們明白她的意思,往錢盒裡放了幾百瑞爾。後來看到旅行團導游路過這兒時往盒子裡放了些錢,並告訴他的團員,老太太的兒子不管她了,她只得每天在這裡燒香乞討、求生活,所以他每次帶團路過這兒時會給老太太一些錢。
聖劍寺的正門朝東,在中央高塔第二層圍牆外的南、西、北三個方向各有一座長方形寺廟環繞著它。北面的廟供奉著毀滅之神濕婆(Shiva),西面的廟供奉著保護之神毗濕奴(Vishnu),南面的廟供奉著先王和王後們。東面有一建築叫舞女大廳(Hall of Dancers),現已坍塌,因牆上刻有翩躚起舞的仙女Apsara而得名。
阇耶跋摩七世死後,後面的國王阇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VIII,公元1243-1295年在位)又恢復婆羅門教為國教,並將聖劍寺改為供奉印度教的寺廟,隨即鑿掉了寺廟中所有佛像,這不連門框兩旁的佛像也給鑿了。
枯死吉貝樹(Kapok tree)包裹下的門樓。為了保護建築,古跡維護人員只得把樹砍死,否則樹再長大建築就會被肢解崩塌,所以留下了現在這個樣子。
保存相對完好的第二層圍牆(圍牆長85米,寬76米)東面的塔門,牆體上刻有假窗欞,上面一排的佛像有的被鑿掉了,有的改成了隱士。
晨光下的廢墟。老外都會請導游帶著他們,邊參觀邊講解,一路上滔滔不絕不停地在講,可惜沒怎麼聽懂,由此可見聖劍寺裡有很多故事。
門楣上女神跳舞浮雕
在東邊第二、三層圍牆間有一段人行道,道路兩邊是由那伽架起來的護欄。
人行道北邊有一高台和一座2層建築。9點鐘,大批旅行團的游客已經到了。
這是高台上的一堆石頭,導游說:這是當時放“聖劍”的地方-“聖劍池”。資料中對這高台沒有任何解釋,說明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聖劍”池可能是導游演繹出來的。
在這兒碰到一隊中國旅行團,人人都以這座據稱是“歐式”建築為背景照相,本想照一張沒人的建築全景都不行,最後等得不耐煩了干脆跑進去閑逛。這是從2層圓石柱建築中向南張望,對面是倒塌的“舞女大廳”(Hall of Dancers)。
“歐式”建築的證據-圓形石柱,有點希腊風格。
這是整個吳哥最不尋常的建築,它共有2層,下面一層采用的是圓柱方式支撐,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更奇怪的是沒有石階通向二層,可能是用木梯吧。蹤跡皆無的屋頂猜想也用的是木制結構吧。有人推測它可能是後建的,也有人說是谷倉或存放“聖劍”的倉庫,導游說它是藏經閣,西方學者也猜測它是一個集會的場所,更有甚者認為它是火葬場,這些都有待考證。
旅行團的每個人都以這座建築為背景照相,照完單人的照家庭的,照完家庭照集體的。我們也只得坐在旁邊休息,看著他們照相,照相時他們各自擺出不同的造型,有的很誇張,有的很傳統,挺有意思。
大約9點半參觀完聖劍寺,原路返回到西門。聖劍寺參觀共用2小時。
攻略:
1.從西門進來,先經過兩排刻有伽魯達身子、獅面的、男根石柱路,然後是架在護城河上兩邊有神和魔相互拉扯蛇精身軀的攪動乳海石像橋。
2.最外層(第四層)圍牆上的巨大伽魯達腳踩那伽浮雕。
3.第三層圍牆西門三角牆上的楞迦之戰浮雕很精美,值得留意。
4.第三層圍牆外南、西、北三座廟,其中西面廟裡供奉著毗濕奴,北面廟裡供奉著濕婆。
5.穿過第一層圍牆後西北和西南兩個院子值得花時間看看,裡面有交叉雙腳的佛像和苦行僧浮雕。
6.第二層圍牆的東塔門保存相對完好,牆體上刻有眾多的女神Apsara浮雕。
7.第二層圍牆東面的“舞女大廳”,現已成廢墟。
8.“舞女大廳”北面有一保留完好的人行道,道路兩側有蛇神那伽身軀的欄杆;道路北邊就是那座不明用途的2層圓石柱建築,它也是整個吳哥城獨一無二的圓柱建築。
更多內容和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