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遭遇導游是2000年。那是第一次和老公孩子出國游,去韓國、香港。這位五十來歲的女導游胳膊上總挎著一個巨大的包,在機場就開始幫團員換外彙,給的價格比機場銀行合適,而且一路上她隨時提供換彙服務。這個導游經驗豐富,介紹比較詳細,安排井井有條,該提醒的都提醒到了,比如說吃的不能和國內比,大家來韓國就要體驗當地特色,韓國人就愛吃泡菜,所以我們也吃了好幾天泡菜;再比如說韓國沒有什麼好風光,就是看看異國他鄉風土人情,所以盡管這是我經歷的最不賞心悅目的一次旅行,我也沒覺得失落。這和她實事求是的介紹不無關系。她還對那個韓國司機“小弟”很照顧,“小弟”做事主動利落,給大家拍的照片也挺好,最後在大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動員下大家基本上都或多或少買了照片,畢竟那年代沒有數碼相機,自己用膠片相機照出什麼結果當時也不知道。那些照片算下來四十元左右一張,好貴呢。不知他們怎麼分賬,加上購物提成這大姐應該沒少賺,但團員沒鬧出意見來,也沒對她有反感,不容易呀。
同樣是老“油條”,帶我們意法游的台灣呂導就做得很過份。呂導其實是領隊,每到一地應該請當地導游做講解,他經常自己充當導游,以達到掙兩份錢的目的,或者說不用把錢分給別人。他和司機起內訌連累游客不說,還讓游客替他當保鏢。他總以當地有什麼規定為由限制我們的活動,也不知是真是假。在羅馬讓我們坐在車裡游覽,說是不能停車,最後在鬥獸場停車給了我們四十分鐘時間自由活動,整個羅馬就游完了。他總是把自費項目時間留得很充足,其它一帶而過。不知是老天幫他還是懲罰他,行程近半時他母親去世了,他居然利用大家的同情心,第二天一早就來收小費。真不怕遭報應。
惹人煩的不止呂導,香港的馬導也是赤裸裸地盯著錢。就兩天的時間他帶我們去了三四家店,而且每家都停留好長時間。最後惹惱了游客,和他吵起來。也就是那個年代不懂,要是現在就投訴了。新加坡遇到的一位更神。這位“女神”好像也是台灣人,特能講故事。說她以前特愛爭強好勝,坐飛機都要挑前面的位子。有一次帶團從台灣出發,因人太多,只能給她最後一排的座位,她和人家大吵一架,不得已坐在了最後一排。那天電閃雷鳴,大雨傾盆,飛機勉強起飛沒多高就掉下來了,飛機斷成兩截,她僥幸保全了性命,她原先想坐的那個位置也就是飛機中部的人已“升天”了。她說從此她特認命,什麼都不爭了。可一轉眼她向我們每人收兩天的小費,我們是頭一天中午到的,第二天中午離開,我們都認為應該給一天的小費,要是每一站都這個收法,我們出來七天就可能給出十天的小費。她說他們都是按自然天數收,我們一想她每天中午接一撥客人(新馬泰游通常都這麼安排),一天就能掙兩天的錢。這位屬於那種想立牌坊又想當什麼的人。
導游做的時間長了,有經驗了,自然就“油”了,不好說這是好還是不好,主要看導游素質和人品。游客知道得到服務要付錢,你服務得好沒幾個那麼不開眼就不給錢的,大家出來玩就是花錢找樂的。可有的導游總拿人當傻子,自己抖機靈。那位呂導就是,上車就說司機的不是,後來團裡一在大學教英語的教授借機和司機聊天,司機說他娶了個中國人,能聽懂中文,呂導說他壞話他多半能聽懂。呂導挑唆大家對司機不滿,大概能少分給他錢?還有去北歐時華遠一領隊,他帶的團和我們的團基本同行,坐船從瑞典到芬蘭四人一倉,他團裡一人和我被甩出來與兩個當地女孩共享一倉,那領隊號稱想“看看外國妞兒”,和團員換了倉,我晚上回倉發現一個異性很詫異,他說在船上不按男女分倉,我找來先生和他理論,最後讓他和我兒子換了倉,臨時解決了問題。我覺得不對,就去找船上工作人員詢問,得到了分倉名單,回來後向旅行社投訴,結果他被開除我得到賠償。這人不但想法齟齬,還胡擾蠻纏。實在是導游中的敗類。
有做得“油”的,就有做得“生”的。最生的一位是去澳大利亞的領隊。這女孩要說也不小了,都有孩子了,她是做辦公室的,出來帶團是臨時抓差,以前可能有過幾次帶隊經歷,但肯定不多。從上海機場出發她就半天沒數清楚人,也沒辦法把大家招集在一起,最後總算想起點名排隊這一招把人聚齊了。到悉尼大家都取行李換衣服,她自己也換衣服,行李箱往地上一扔就走了,也沒說集合時間和地點,大家等她半天才回來。從來都是領隊催隊員,這回是隊員催領隊。她的手機不能在國外打,聯系不上地陪,最後找到了地陪,又數不清人了,在機場浪費了一個多小時。一路上全仗著地陪安排,她也不太會英語,和司機都無法溝通。但這女孩人不壞,最後在車上向大家道歉並感謝,結結巴巴地很誠懇。大概是安撫,給每個團員一個小玩具,還花了一百澳元給大家買了酒和水果(當然是公司出錢,但可能是她向公司爭取的),這是我多次跟團游第一次遇到公司給游客出錢。
導游多是南方人,偶爾遇到北京人感覺很親切。在澳大利亞遇到了兩位。黃金海岸的小張瘦高個兒,大學畢業在電信部門工作得挺好,還想更好,就來了澳洲,轉眼十年了。先也是在電信公司做上門工程師,後來發現和當地人很難融合,就做了導游,畢竟和同胞們溝通更容易。小張講解到位又不啰嗦,時不常拿自己開涮逗大家開心,也不死乞白咧地勸你買東西,頗有點兒北京大爺開店的範兒,你來我歡迎,你不來我決不求你。結果好像就他這站大家買的東西多。墨爾本的小李以廚師身份來澳洲四五年了,一家老小都定居下來了,就是不拿澳大利亞國籍。和小張不同,小李特熱心說話特暖人,很能張羅,總把自己是北京人掛嘴邊。但有點自我表白之嫌,屬“京油子”。
像賣東西一樣,有人讓你花了錢心裡特爽,就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有人讓你買是買了,可心裡疙疙瘩瘩的;還有人讓你別扭的轉身走人了。東西好壞固然重要,人的因素也不能不考慮。悉尼的導游應該說是挺敬業的,資料准備了一堆,政治軍事經濟動植物都能講一通,聽了還是蠻有收獲的。可他賺錢之心太迫切了,太熱衷於安排自費項目和購物,包括他的講解也有許多是為了購物做鋪墊,讓人不舒服。有的導游倒是不逼你買東西,可一路下來就是糊弄游客,只要照單走不出事不給你投訴的機會就完事大吉。
導游吃的是開口飯,“話癆”是通病。最話癆的就是韓國那位。我當時拿著攝像機一路拍,回來一放才發現,裡面總有她的“畫外音”,就沒住過嘴。許多導游都有口頭禪。你要是幾天時間總聽一個人說話,他又總重復某些詞或說話方式,你會有要崩潰的感覺。那個韓國導游愛說“不得了”,在悉尼李導對什麼事都冠以“高科技”,去九寨溝一路上聽小導游介紹,每個句子最後幾個字都要重復一兩遍,就像山谷回音。要說導游也不容易,要把景點及人文歷史地理介紹清楚,再加上點兒個人經歷見聞,能講得頭頭是道就不錯了,不啰嗦就要求太高了,精彩就不敢奢求了。最怕導游沒搞笑能力還要搞笑,想活躍氣氛卻讓人尷尬,就像相聲演員說的下台胳吱你,讓你哭笑不得。泰國導游最好講葷笑話,去泰國時兒子七歲,團裡還有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導游說有小朋友在不能講太露骨的,講了一個猴子在樹上看幾個人游泳的故事,猴子嘲笑人的“尾巴”太短,大家都會意地笑了一下,沒想到兒子接了句下碴“那哪是尾巴呀,尾巴哪有長前面的?”當時他一副特不肖的神情,引得全車人暴笑。
好導游能給你的旅行添彩,差導游添堵。旅行社以後要完善一下小費制度,不能強制收費,要看導游服務好壞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