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一定要做的100件事(2):皇城北京:頤和園:在詩意園林中感受滄桑

作者: 竹林小語

導讀頤和園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距北京市區15公裡,占地面積290公頃。一方面,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園林典範,是南方園林和大氣的皇家園林的完美結合;一方面,它又高度濃縮了中國近代史。行走園區,你可以從深處入,覓歷史芳蹤,也可以從淺處入,看剎那芳華。 頤和園分為仁壽殿樂壽堂昆明湖三部分。仁壽殿初建於1750年,1898年年,光緒曾在這裡召見康有為 ...

頤和園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距北京市區15公裡,占地面積290公頃。一方面,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園林典範,是南方園林和大氣的皇家園林的完美結合;一方面,它又高度濃縮了中國近代史。行走園區,你可以從深處入,覓歷史芳蹤,也可以從淺處入,看剎那芳華。

頤和園分為仁壽殿樂壽堂昆明湖三部分。仁壽殿初建於1750年,1898年年,光緒曾在這裡召見康有為。然而,僅僅100多天後,年輕皇帝的活動區,便只有仁壽殿西北側的玉瀾堂。玉瀾堂原為一組穿堂殿,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但慈禧將通往東、西、北三面的通道全部封上。走進玉瀾堂,你會發現這裡的布置一如過去的模樣:寶座、圍屏、掌扇如故,兩面東西相向擺放的大立鏡反復對照,無窮無盡,仿佛能映照出光緒的心境。

慈禧當然心情愉快。除了在玉瀾堂北側的樂壽堂享福,便是在德和園大戲樓看戲。德和園內的三層戲台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古戲台,上下層總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台串通,中層戲台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據說,這樣的龐大設計令當時京劇名角贊嘆不已,在這裡總能超常發揮,進京的徽班,也在這裡一躍發展成國粹京劇。

不過,你要也想在大戲樓內看戲,可沒有這個福分——因為戲樓裡沒有座席,慈禧都是坐在戲樓對面的頤樂殿觀戲,即使是王公貴族、格格福晉“陪看”,也只能一動不動地坐或甚至站在兩側廊上。

長廊:人在畫中游

從樂壽堂的西側近湖畔有一座邀月門,走出它,你就可以投身於長廊的寫意情懷之中。頤和園長廊橫亙於昆明湖北岸,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分為273間,中間還有建有表現春、夏、秋、冬的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以排雲殿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對稱地展開,使分布在萬壽山前的建築秀麗和諧相映,繼而曲折的連成一體。枋梁上繪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既有山水花鳥的私家意境,亦有端莊穩重的皇家風範,堪稱建築學和美學交織的奇跡。1992年,長廊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佛香閣:頤和園的地標

當你從長廊的中心點走出來,會發現自己正對著萬壽山前山的中軸線。俯瞰萬壽山,只見從湖畔的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琉璃屋頂的黃;裝飾花紋的金;門、牆、柱、廊的紅一層層向上托起,排列有序、氣勢巍峨。門前兩側有一對銅獅和12塊生肖石的排雲門是中軸線的起點,穿過它便是排雲殿.歇山重檐式的大殿高踞在玉石台上,前後共有21間宮室。

從排雲殿後的德暉殿再走100多級台階,你就到達了頤和園的標志性建築——佛香閣。佛香閣結構為八面三層四重檐,通高36.44米,聳立於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踞山面湖,是全園的構圖中心。閣內一層供奉著銅鑄金裹千手觀世音菩薩站像,像高五米,重達萬斤。

順著佛香閣向後走,你會發現一座三開間七樓的五色琉璃牌坊和一座雙層五開間的五色琉璃佛殿“智慧海”。琉璃佛殿全是由琉璃磚及石料建成,不設大梁承重,故稱無梁殿,為北京三大無梁殿之一。天子九鼎,一呼百應。從智慧海向南北分別數建築物,同樣都是“九”,暗含九九歸一。如今,它們仍然如同張開雙翼的天使,守護著老北京曾經帝王將相時代的舊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後山景區:文人模擬寫意山水的典範

中國園林堪稱文人模擬寫意山水的典範,強調比喻和詩意。這一點,在園中的很多細節,比如園中園諧趣園以及石舫等地表現得淋漓盡致.“大隱隱於園”,深藏於頤和園後

湖東端的諧趣園是北京甚至全中國最負盛名的“園中園”。走進諧趣園,你會感到如同走進一首古詩的解釋中。園中央為荷花池,環池有涵遠堂,矚新樓,知春堂,澄爽齋等13座

樓台堂榭,並用百間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溝通。室外廊邊花木扶疏,竹影參差,極富江南園林意境。1751年諧趣園初建時,乾隆便在《惠山園八景詩》詩序中稱:“一亭一徑足諧奇趣”。後來嘉慶游園時又稱誦道:在“知魚橋”觀魚,“尋詩堂”得詩,“雲竇仙府”藏雲,“玉琴俠仙島”聽泉,有“以物外之靜趣,諧存田之中和”的精妙——該園變幻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可見一斑。

頤和園石舫又名清晏舫,“停泊”在萬壽山前西端的湖邊,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石舫,石制的小舟、真實的流水、嚴整的園林渾然一體。石舫舫身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長36米,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僅余船身。後來慈禧按法式游艇的風格改建,兩層艙樓雖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並在艙樓中的隔窗鑲嵌西洋彩色玻璃,在兩側加上機輪。當時,如此造型堪稱時尚楷模,無人敢為天下先,石舫終於成為頤和園內惟一的中西合璧式建築

昆明湖:水波瀲艷 渾然天成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昆明湖畔的亭子遠眺,一定會感到置身畫中:遠處,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近處,十七孔橋優雅的拱券、活潑的小獅子與靜謐的湖水交相輝映、幾致渾然天成。

昆明湖是乾隆時仿杭州西湖擴展,湖面達220萬平方米,占全園面積的3/4,以西堤為界,分為湖東堤和湖西堤景區,湖東堤景區便是知春亭所在之地。從知春亭順著湖岸向前,你會看到全園最大的亭子——廓如亭,它像一個巨大的秤錘,壓在十七孔橋東端,挑起與萬壽山遙相對應,也是湖東堤景區的中心南湖島,它的旁邊,便是著名的銅牛。

銅牛鑄造於1755年,臥伏於雕花石座上,神態生動,形似真牛,牛背上鑄有乾隆撰寫的八十字篆體銘文《金牛銘》。除了點綴景色,這座銅牛還有鎮水的意義——據說大禹治水時,就以鐵牛一尊沉入水中,才終得徹底平息水患。

順著銅牛往前走幾十米,就到了曾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十七孔橋。十七孔橋東接東堤,西連南湖島,全長150米,狀如長虹臥波,是我國皇家園林中現存的最長的橋,因有十七個橋券洞而得名。由於該橋為仿盧溝橋興建,橋頭及橋欄望柱上雕有500多只形態各異的石獅。

湖西堤及以西景區則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從北向南依次築有界湖橋、玉帶橋等六座式樣各異的橋亭,在柳橋和練橋之間,還有取範仲淹《岳陽樓記》中“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命名的景明樓,每個細節之間,都流露著江南水鄉的嫵媚和寧靜。

湖西堤景區不是游人如織的所在,除了水波瀲艷,游船點點,多半只有溫柔的湖水傾聽著情侶們綿綿的私語,但置身其中,浮躁或者就變成了寬松,人心,也會因此而溫順起來。

中國每個園林都是一個有靈性的生命,或奔放、或深沉,或婉約,當它透徹心扉時,堪稱完美——頤和園,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化身。

主要游覽路線:

A.東宮門(正門)入園:

1.東宮門-仁壽殿-德和園-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耕織圖景區-如意門。(約3小時)

2.東宮門-仁壽殿-德和園-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乘船至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新建宮門。(約2.5小時)

B.北宮門入園:

1.北宮門-蘇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閣-排雲殿-長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昆明湖東堤-文昌院-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德和園-仁壽殿-東宮門。(約3小時)

2.北宮門-蘇州街-澹寧堂-諧趣園-仁壽殿-德和園-玉瀾堂、宜芸館-文昌院-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石舫-耕織圖景區-如意門。(約2.5小 時)

C.新建宮門入園:

1.新建宮門-昆明湖東堤-文昌院-仁壽殿-德和園-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長廊-排雲殿-佛香閣-蘇州街-北宮門。(約2.5小時)

2.新建宮門-南湖島-十七孔橋-銅牛-乘船至石舫-耕織圖景區-蘇州街-佛香閣-排雲殿-長廊-樂壽堂-德和園-玉瀾堂、宜芸館-文昌院-仁壽殿-東宮門。(約3小時)

游覽頤和園可租用游船,小船根據類型的不同,需要支付200~400元不等的押金,每小時的費用在30~80元之間。乘坐大船環湖游覽費用為8元,大型游船可包船。

頤和園電瓶車游覽共分為五站,分別是八方亭-秀漪橋-景明樓南口-暢觀堂-玉帶橋,單人乘坐每站3元,全程12元。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