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8 星期二
比粒寺在東梅奔寺南邊1.2公裡,Tuktuk幾分鐘的路程。
比粒寺(Pre Rup)建於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公元944-968在位)時期的公元961年,與東梅奔寺同時期,是供奉著古代真腊王國守護神濕婆(Shiva)的國廟;它還有個比較現代的名字“變身塔”(Turning the Body),當時高棉人相信屍體火化後,骨灰隨著人的靈魂變成另一種形式進入聖塔。可惜羅貞陀羅跋摩二世駕崩時比粒寺還沒完工,所以他也沒真正把它用作自己的火葬場。
比粒寺修建在東池(East Baray)南邊的一個人工高地上,與東梅奔寺處於同一南北軸線。因為它是用紅土和磚修建的,所以整個寺廟通體呈微紅色,在早晨和傍晚陽光的照射下更是透出血紅的顏色。因為它周圍地勢較低,所以是游客看日出、日落的好地方。
比粒寺正門朝東,有2層圍牆和3層平台。外層紅磚圍牆長127米,寬117米,每邊中央有個十字形3門洞的塔門。進了東塔門來到第一層平台,在平台南北兩側各有3座磚塔,北側緊挨通道的那座塔看上去還沒來得及建,僅有地基,可能這些塔都是後來加上去的,每座塔的正門都是朝東。
再往前走穿過內圍牆(90米 x 80米)的小塔門就是第二層平台,道路兩邊各有一座正門朝西的藏經閣(應該是藏經塔),兩座藏經閣中間有一個大池子。導游說這個池子或叫“石棺”是用來火化國王屍體用的;書中介紹它可能是比粒寺供奉的濕婆神,他的坐騎公牛南迪(Nandi)的石像基座,具體用途不確定,也許“石棺”的說法更能吸引人。
第二層平台上的“石棺”和上來時經過的內圍牆東塔門。
平台的四周有9座長方形的房屋或走廊,其中北邊那個看上去是木制屋頂,它與傳統建築形式不同,比較獨特。
第二層平台中央是個50米見方、12米高的三層金字塔形磚台,磚台的第一層每邊有4座門朝東的小磚塔,共計12座,照片中間是東邊走道兩側的兩座。
爬上去就是第三層平台,上有5座大磚塔呈五點梅花陣勢排列,即中央一座,四個角各一座。每座塔的東門兩邊牆壁上刻有神像浮雕,其它三邊是假門。
西南塔正門兩側刻有“吉祥天女”拉克修米(Lakshmi,幸福和財富女神,保護之神毗濕奴Vishnu的妻子)雕像;西北塔上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Parvati,又叫烏瑪Uma,婚姻家庭之神,毀滅之神濕婆Shiva的妻子)雕像;東南塔上是毗濕奴神的雕像;東北塔是濕婆神的雕像。按照當時高棉人的習俗,東邊塔的守護神為男性,西邊塔為女性。
第二層平台上的藏經閣(塔),它與以往看到的房屋式藏經閣有所不同。
內圍牆(第二層平台)北邊這幾根石柱的房子看上去與其它建築的風格格格不入。
第二層平台東北角有一個小亭子,屋頂好像當時僧人的帽子。
亭子中間有個帶排水溝的水池,導游說這個池子是屍體火化完用來衝洗剩下的骨頭的,聽著就陰森恐怖。池子中還留有很多鳥的排泄物。
在比粒寺前後參觀共花了半小時,下來時正值中午,司機說下午還有很多景點要參觀,回暹粒城裡吃飯時間不夠,我們就讓他帶我們去附近景區的飯館吃飯。
坐Tuktuk幾分鐘後,來到皇家浴場對面的一家高棉文化俱樂部餐廳,一進門看到裡面坐著的都是外國游客,我想在這裡店家肯定會為司機准備一頓免費午餐,畢竟他們帶生意過來了。
餐廳正面掛著柬埔寨國王、王後的照片。有中國的對聯和財神爺,不知道飯館是不是中國人開的。
景區內飯館的價格比城裡要貴許多,基本上每個菜5美金(城裡是3美金),米飯免費。這是蔬菜海鮮湯,一大盆。
雞肉炒菜,味道一般,在這兒吃飯只是填飽肚子,色香味就將就了。
吃完飯在飯館邊上賣衣服的小攤看了一眼,馬上就有個小女孩湊過來兜售她的明信片。
中午1點鐘吃完飯,開始了下午的行程。
攻略:
比粒寺的幾個看點:
1.一進外圍牆東門兩側各有3座塔,北邊(右手)第1個僅有地基。
2.第二層平台走道中央有爭議的“石棺”,具體用途不確定。
3.第二層平台走道兩側高大的藏經閣(塔),與以往看到的房屋式的有很大不同。
4.第二層平台東北角的亭子,衝洗火化後骨頭用的帶下水槽的池子。
5.第二層平台東北部留有幾根石柱的房屋,建築方式與眾不同。
6.第三層平台上5座塔正門兩旁的浮雕值得留意。東邊2座為男性守護神,西邊2座為女性。
照片無法上傳,不知道什麼原因。
更多內容和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