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樣小吃:肉絲炒年糕
年糕在我的印像中,也是跟過年有關的。
過年於中國人,是一個“吃”字。在吃東西要憑票供應的年代,“年”顯得尤其重要。每戶人家,家裡最珍貴的東西,不是錢,而是購糧證等各種票證。在那個年代,有錢無票,吃穿無門。
買魚要魚票;買蛋要蛋票,買豆制品要豆制品票,連香煙和老酒也都要票。當然,最重要的票證是糧票和購糧證。
最早的時候(80年代初),每到過年,年糕要用購糧證才能買。在我的印像中,這東西橫兩根、豎兩根交叉擺放,疊成井字型。拎回家,要先把每根年糕扳下,這活通常由我做。扳年糕需要巧勁,輕了不行,根本扳不下,重了也不行,年糕容易斷。
每到過年,我總是樂此不彼,因為我從來沒扳斷過一根年糕。說來不可思議,某一年,我卻把自己的人生扳斷了...
扳下的年糕,一根根硬得可以打人,如何把它切成片,就成了每家每戶的煩惱事。每年因為切年糕而切下手指的,恐怕不少。
於是誕生過一個行業:代切年糕和干筍。每到過年的時節,弄堂裡時而會有小販的叫聲響起:切年糕片。最後一個“片”字,短暫而急促。這叫聲,聽上去像唱詞,悠揚而幽遠,仿若那個年代,“更行更遠還生”...
一般的上海人家,把切下的年糕擱置在竹籃裡,可以隨吃。黃芽菜肉絲炒年糕、薺菜肉絲炒年糕,是上海人最心儀的吃法。當然還可以做成湯年糕。更可以去弄堂口,讓爆米花的小販爆一下,爆成焦脆的年糕片。
往事如煙,上海的弄堂情調,已被時代的腳步踏卻紛飛...
豐裕生煎(瑞金一路店) ,地址:豐裕盧灣區瑞金一路142號。
此店在本人的《尋訪上海的30客生煎》中,名列前五名。是上海傳統的小吃店,肩負著傳承上海美食的重任。
中午時刻,站的人和吃的人幾乎成一比一,極其相似上一家尋訪的“富春”,店堂裡滿堂上海本地口音。
點一客肉絲炒年糕8元,一碗血湯3.5元。
筆者上一尋訪已經交代,到有名的傳統小吃店,高峰時刻必須要眼明腳快。這不,筆者只一分鐘就落坐,交單子給服務員。
10分鐘不到,一盤肉絲炒年糕端到桌上。從品相上看,是紅燒的。肉絲炒年糕分兩種炒法,一為紅燒,放醬油,其二為白燒(秋葉飛起專用術語),不放醬油。
豐裕的肉絲炒年糕,確切來說,是黃芽菜肉絲炒年糕,也就是大白菜肉絲炒年糕。如今一般的店,以青菜炒年糕為多,較少黃芽菜肉絲炒年糕,更少薺菜肉絲炒年糕。
為了吃一盤合格的肉絲炒年糕,本人於前幾日尋訪過襄陽南路336號的百年老店“喬家柵食府”,花16吃了一盤薺菜肉絲炒年糕。可憐啊,薺菜如星星般點綴年糕上...
面前的這盤黃芽菜肉絲炒年糕,黃芽菜其量堪足,然以我之口味,黃芽菜與年糕的量,當半半為上佳。
吃一片年糕,入口粘(nián),微彈,不粘(zhān)牙。混合著肉絲,有一種香味。肉絲的香味,是旺火急翻後的口感味。再撩撥一筷子黃芽菜夾年糕,清性柔口。黃芽菜是菜中之王,其去膩的口感,讓它在上海小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春卷,比如上海炒面。
豐裕的肉絲炒年糕,勾芡得少了一點。最上品的黃芽菜肉絲炒年糕,一盤上來,呈薄薄的糊狀。每一口,都似裹著芡汁而入,其味鮮美,其感彈厚,此肉絲炒年糕之妙也!
不過,在如今的上海小吃店,能用8元錢,吃到一份含十多根肉絲,數十縷黃芽菜,幾十片年糕的肉絲炒年糕,已然不易。更不易的,是這一份炒年糕中,看著還算清爽的油。
在過去的年代,人們是不用擔心地溝油的。也不用擔心,你比我吃得多得多。
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 [1]
注:“不患貧而患不均”[1]:原句應為“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論語》季氏第十六篇第一章。意思是:不擔心貧窮卻擔心分配不均。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肉絲炒年糕店:富春、章氏、四新、大富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