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游記:暹粒.吳哥.茶膠寺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2.8 星期二 離開吳哥城勝利門,幾分鐘便到了茶膠寺的西門(兩地相距大約600米),司機把車停在樹蔭下,下了車我徑直朝著那堆石頭山走去。快到門口時,忽然覺得眼前閃過一個很熟悉的圖像,定睛一看,是我們的國旗,原來這也是我國政府負責修復的寺廟,以前看的資料上沒提到過這個。 茶膠寺(Ta Keo)建於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公元968-1001年在位)時期,整個建 ...

2011.2.8 星期二

離開吳哥城勝利門,幾分鐘便到了茶膠寺的西門(兩地相距大約600米),司機把車停在樹蔭下,下了車我徑直朝著那堆石頭山走去。快到門口時,忽然覺得眼前閃過一個很熟悉的圖像,定睛一看,是我們的國旗,原來這也是我國政府負責修復的寺廟,以前看的資料上沒提到過這個。
茶膠寺(Ta Keo)建於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公元968-1001年在位)時期,整個建築一直都處於未完工狀態,主要是雕刻部分,看上去好像都還沒動工。寺廟停工很多年後,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I,公元1010-1050年在位)的最高祭祀說是因為在施工中寺廟被雷電劈了一下,國王覺得不吉利就下令停工了;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國王阇耶跋摩五世去世後,國王的繼任者們都忙於爭權奪位,無暇顧及寺廟的建設,導致無限期停工,直至今日。雖然如此,這座半成品寺廟的底層一直在使用。

阇耶跋摩五世10歲時(公元968年)從他父親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公元944-968在位,修建了東梅奔寺和比粒寺)那裡繼承了王位,18歲真正掌權時,他打破常規,沒有將國廟建於都城的中心,而是選在東池(East Baray)的西邊修建了這座茶膠寺。

茶膠寺是以東西為軸向的建築,正門朝東,門前有條長500米的引道一直連到東池的船舶上岸處。寺的四周原來有護城河圍著,現在已經看不到蹤跡。

這是茶膠寺的西門,正對著的就是外圍牆的西塔門。可以看出寺廟有兩層圍牆和三層金字塔形石台組成,最上層石台上有5座高塔。

進了西門就是第一層平台(122米 x 106米),它由紅土牆圍著,緊接著往上爬個6米的台階就是第二層平台(80米 x 75米),它也有圍牆圍著,但奇怪的是圍牆有內外兩層。

外層圍牆內還有一圈裝飾牆,它距外牆很近,有窗沒門,窗戶朝裡;外層圍牆的衝外一面有假窗。這就是內外層圍牆間的通道。

在第二層圍牆的東北角、東南角各有一座門朝西的藏經閣,兩層圍牆四面的中間都有3門洞的塔門。

在第二層平台上有一座60米見方、三層的、高14米金字塔形石台。這是西面非常陡的台階,看到台階這麼陡,原想放棄往上爬的,於是轉到石台的北面,那邊台階看上去寬度大些,感覺沒那麼恐怖,就鬥膽爬上了頂。其實,石台東面台階坡度比其它三面都要平緩。

在第二層平台的東邊有個濕婆神坐騎公牛南迪(Nandi)跪式石像,我沒繞過去也就沒看到。

石台最頂層上有五座以五點梅花陣排列的高塔,它們代表著須彌山(Mount Meru)的五座山峰,它原來的名字叫“Hema-sringagiri”,意為“帶有金頂的山”。

這是中央高塔,它有4米高的台基,整個塔高45米(從地面量)。可以看出塔上的石塊沒有任何雕刻過的痕跡,應該是石頭剛摞好,還沒開始雕刻。門框、牆體、塔身還是白板一塊呢。

在塔頂碰見幾個國內去的自由行旅友,拿著書邊走、邊對照書中的圖片找地方,很認真。他們一行7人,也是由2撥人組成,一撥買了3日票,一撥買了7日票,難怪看得那麼認真,時間充裕。

這是東北角的塔,也有1米高的台基,和中央主塔一樣,塔體的雕刻還沒開始。

站在最高處向下看,還是很陡的。馬路西側有一排小攤,賣水、椰子、絲巾、紀念品等。

獨自游吳哥的背包外國美眉

山頂上風景很不錯,它是附近的制高點,周圍被樹木覆蓋。

若有所思的導游和女雇主,各自在想著自己的“心事”?

2點多一點就開始下山,准備去今天另一個重頭戲-塔布隆寺。在茶膠寺,連爬山、上下樓梯共花了不到半小時。臨上車前照了張茶膠寺全景。

攻略:

1.無論從西邊還是南邊到達茶膠寺最好繞到寺的東面,從東面開始參觀,那是它的正門,而且第二層平台上的台階坡度比其他三面要平緩。

2.在第二層平台的東邊有個濕婆神坐騎公牛南迪跪式石像。

更多內容和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照片無法上傳,不知何故。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