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聖境

作者: 河清湖秀

導讀普陀聖境 繼2003年游五台、2008年游九華、2009年游峨眉,終於在2011年踏上了普陀山,至此我的足跡已全部印上全國四大佛教名山。 4月4號,天幕低垂,海風呼嘯,似乎在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制造氣氛。盡管烏雲如墨,陰風似鞭,也難掩我們的游興,從朱家尖搭乘海華號游艇直奔佛教聖地普陀山而去。遠處海天一色,山巒起伏,島嶼密布;眼前波濤翻滾,海風獵獵,鷗鳥翱翔。 ...

普陀聖境

繼2003年游五台、2008年游九華、2009年游峨眉,終於在2011年踏上了普陀山,至此我的足跡已全部印上全國四大佛教名山。

4月4號,天幕低垂,海風呼嘯,似乎在為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制造氣氛。盡管烏雲如墨,陰風似鞭,也難掩我們的游興,從朱家尖搭乘海華號游艇直奔佛教聖地普陀山而去。遠處海天一色,山巒起伏,島嶼密布;眼前波濤翻滾,海風獵獵,鷗鳥翱翔。傳說中的海天佛國、普陀聖境即將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津津樂游佛家聖地,並非因為我篤信佛教,皈依佛門,實乃由於聖地都是勝地,禪境很有意境。有言道“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哪一座風景秀麗的大山深處不藏著一個又一個寺觀廟庵?且占盡風光,坐擁美麗!其實旅游完全可以不必費心查找,沿著僧道的足跡,循著寺廟的方位,天下美景大觀即可在握。

普陀山是舉世聞名的觀音道場、佛教聖地。唐大中元年即有梵僧來拜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唐鹹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欲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遭遇風浪,數番前行無法如願,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稱“不肯去觀音”,不肯去觀音院為普陀山寺廟祖廟。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千。“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這對震旦第一佛國普陀山的真實寫照。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眾聚緣佛國,形成“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奇觀。

普陀山占地13平方公裡,現有寺廟300余座,一天時間不可能足跡踏遍,我們只能擇其精華,以點帶面,抓住海天佛國之要著,融身其中,游目騁懷,心領神會了。普陀山主要景點有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等三大寺;普陀山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自然景觀和廟宇相結合的西天景區;紫竹林風景區。這些是普陀山的精華所在。

我們的行程從西天景區開始。西天景區在海島西南方位,主要包括千年古樟、西天門、梅福庵、二龜聽法石、磐陀石、心字石等景點。二龜聽法石、磐陀石、心字石號稱普陀三石。山之一側,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似在靜候;一龜昂首伸頸,竭力攀援,像是追逐。傳說二龜受東海龍王之命前來偷聽觀音說法,因聽得入迷,不覺誤了回歸時辰,遂化龜為石;又說二龜一雄一雌,塵緣未斷,在聽法時眉來眼去,顧盼傳情,被觀音罰作石龜。磐陀石由上下兩塊巨石相疊而成,上石上廣下銳,高達3米,寬近7米,頂巔平坦,可容三十人左右,拾級而上,可觀滄海。下石周廣約20余米,將上石托住,兩石間隙如線,睨之通明,似無著處,相傳有人曾牽線橫割而過,以後試者皆無成功。磐陀石險如累卵,卻安穩如磐,億載未動,萬劫不搖,為普陀勝境之絕。石上題有“磐陀石”、“金剛寶石”、“天下第一石”、“通靈”等字,“磐陀石”三字系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所書。順磐陀石往下,有一巨石,廣約300米,圓渾平滑,中間刻一巨大的“心”字,足有5米寬、7米高,全字可容百人打坐,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文字。此字刻於何年、出於何人手之已無從查考。相傳與桃花島上的“心”字石隔海相望,心心相印。

紫竹林風景區在普陀山東南部的梅檀嶺下,包括紫竹禪院、不肯去觀音院和潮音洞三個景點。此行最讓人流連往返,最能體現普陀聖境海天佛國景觀的就是紫竹林風景區了。站在高處俯視遠眺,亭立巉岩怪石上,寺懸蒼翠碧綠間,山在虛無縹緲中,海在青山綠島間,好一幅海天佛國勝景!放眼望去,珞珈山形似大佛,寧靜安詳地躺在大海的懷抱。當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我想觀音不肯去的原因一是愛國,也是戀景吧。此處山海相依,潮聲如梵,實乃入靜參禪的絕佳之地,難怪觀音不肯離去。

紫竹禪寺、觀音院就不說了,寺內布局大同小異,天下寺廟都一樣,風景在寺外。觀音院前有潮音洞,洞口日夜浪濤不絕,聲如觀音講經說法,又如千僧誦經,妙響絕塵。潮音洞為山石裂隙所成,從崖至腳高數十米,半浸於海。洞有二門,通明如天窗,潮水奔馳入洞,浪石相激,聲如滾雷。洞下海邊,暗紅色紫竹石嶙峋參差,如黃土高原上的原、墚、峁、溝。石塊綿延入海,迎接海潮,掀起海浪。大家緣石行駐,親近大海,拍照留影,其樂融融。

中飯過後,游覽南海觀音大佛和普濟禪寺。南海觀音雖則為普陀山標志,但33米高的佛像放在全國範圍,卻算不上奇觀。海南三亞南海觀音高108米;峨眉山十方普賢菩薩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不過,從道旁側面觀瞻普陀觀音,玉立蒼松翠柏之上,慈眉善目,神態安詳,睹之讓人心定氣寧,不愧“第一人間清淨地”之稱。

普濟禪寺是普陀山第一大寺廟,初建於元朝,清康熙時賜名普濟寺,現有建築為雍正年間所修,有殿宇10余處,樓棟12座,加上堂、軒等共300余間,規模宏大,建築雄偉。主殿為大圓通寶殿,供奉觀音大士,和一般寺院主殿供奉如來佛不同。廟內古木參天,殿閣威嚴,香火旺盛,香客熙攘。善男信女,或持香朝拜四方神靈,或席地跪求廟堂聖像。芸芸眾生啊,表情凝重,手勢規範,心情虔誠,堪比任何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我不知道皈依佛門的人有多少是看破紅塵、塵緣了斷,才來面對青燈古廟,終此一生;我不知道有沒有以出家為業,把佛門當職場的居士僧人;那些吃齋念佛的人真能指點迷津、普度眾生於水火嗎?我不知道那些香客是帶著怨、帶著冤,還是帶著願、帶著緣來到佛門聖地,那些被繚繞香火熏染千年百世的泥塑神靈即便金身鑄就真能結緣解怨嗎?

來到普陀山,不管帶著心結還是帶著心願,我想不如帶著輕松美好的心情。海天佛國,普陀聖境,意境幽遠,適宜放松身心,陶冶情懷。帶著心結是背著沉重而來,帶著心願是背著沉重而去,我想這都有違佛家經義。來到佛國,入鄉隨俗,燒柱香,作個揖,感受一下寺院的氛圍就行了。如果帶著某種目的,那只能在心靈的重負中又增加一點分量。我佛慈悲為懷,他一定是非功利的。

想起六祖慧能的一個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冤怨願緣,解開心結,忘記心願,聽海風伴著飄渺梵音,看海浪輕撫隱約塔影,觀碧海銀沙,賞蒼松翠竹,放松身心,物我兩忘,才不虛普陀之行。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